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多重PCR反应中关键因素和实验步骤(三)

2021.5.24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dNTP和MgCl 的浓度(步骤 5D).

dNTP. 用引物混合物 Y-4 检测了多重 PCR 反应中 dNTP 浓度的影响。氯化镁浓度保持恒定 (3 mM) ,而 dNTP 的浓度从每种 50 μ M 逐渐增加到每种 1200 μ M(Figure 4b) 。当 dNTP 浓度为每种 200 μ M 和每种 400 μ M 时结果最好,浓度继续增加时扩增被迅速抑制。降低 dNTP 浓度 (50 μ M) 不抑制扩增,但扩增产物的量会减少。 dNTP 母液对于反复冻融十分敏感,反复冻融 3–5 次后,多重 PCR 反应常常不能很好进行,扩增产物几乎完全不可见。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应分装出小份的 dNTP(25 mM each, 2–4 μ L, 10–20 次反应 ) ,冻存于 -20 ℃,使用前离心。 dNTP 的这种低稳定性在单一基因扩增中并不明显。

MgCl 在 dNTP 浓度为每种约 200 μ M 的标准 PCR 反应中 MgCl 2 的浓度建议为 1.5 mM 。为测试 MgCl 2 的影响,将 dNTP 浓度保持在 200 μ M 进行多重 PCR 反应 (mixture Y-3) , MgCl 2 浓度从 1.8mM 逐渐增加到 10.8 mM (Figure 4c) 。随着 MgCl 2 浓度的逐渐升高,扩增反应的特异性逐渐增强(非特异性条带消失),产物量逐渐增多 (10.8 mM) 。在 MgCl 2 浓度为 20 mM 的 PCR 反应中,产物几乎不可见,似乎反应被抑制了。

dNTP/MgCl 的平衡 . Taq DNA 聚合酶正确工作时需要游离的镁离子 (9) (不包括与 dNTP 和 DNA 结合的镁离子)。这也许是 dNTP 浓度增加时扩增反应被迅速抑制 (Figure 4b) 而增加镁离子浓度能消除这种抑制现象 (Figure 4c) 的原因。通过对各种 浓度 dNTP 和 MgCl 2 的组合实验发现,浓度为每种 200 μ M 的 dNTP 要得到最好的扩增结果需要 1.5–2 mM MgCl 2 ,而浓度为每种 800 μ M 的 dNTP 要得到最好的扩增结果至少需要 6–7mM 的 MgCl 2 。浓度为每种 200 μ M 的 dNTP 扩增反应要求的 阈 值为 1 mM MgCl 2 ,当 MgCl 2 低于这一阈值时,扩增会减少。

PCR 缓冲液( Kcl )的浓度 . PCR 缓冲液的比较 (Step 5, B–D).

KCl 或 PCR 缓冲液浓度 提高 PCR 缓冲液的浓度为 2x (或仅将 KCl 的浓度增加到 100mM )可以提高多重 PCR 的效率 (Figure 4d 及 Figure 3, d–f) ,这种调节作用比调节 DMSO ,甘油或 BSA 更重要。通常产生长片断扩增产物的引物在低盐浓度下扩增结果更好,而产生短片断扩增产物的引物在高盐浓度下扩增结果更好,高盐浓度会使长片断扩增产物难于变性解链 ( 比较 Figure 4d 中 0.4x 缓冲液与 2.8x 缓冲液 ) 。例如, sY94 引物对 ( 熔点为 58 ℃ ) 在缓冲液的浓度为 0.8x 时扩增效果优于 sY88 引物对 ( 熔点为 58 ℃ ) 和 sY151 引物对 ( 熔点为 52 ℃ ) ,但在高的盐浓度条件下, sY94 引物对的扩增效果无明显优势。合适的缓冲液浓度可以克服产物大小和 GC 含量等因素的影响。

PCR 缓冲液的比较 我们还比较了原先提到的被称为 DMD 的多重 PCR 缓冲液 (6) 和相对简单的 KCl 缓冲液在多重 PCR 反应中的差异。 5x 的 DMD 缓冲液含有 83 mM(NH 4 ) 2 SO 4 , 335 mM Tris-HCl (pH8.8), 33.5 mM MgCl 2 , 50 mM β -mercaptoethanol (β-巯基乙醇)和 850 μ g/mL BSA ,缓冲液 DMD 的使用终浓度为 1x ,与 10% DMSO 和 1.5 mM each dNTP 同时使用 (1,2,4) 。实验表明用 1.6x 的常规 KCl 缓冲液比用 DMD 缓冲液扩增 DMD 基因 ( 引物混合物 X-1) 效果更好,明显见到更多的 PCR 产物 (Figure 4e) 。实验结果使用病人的 DNA 样品做了十二次重复,重复性很好。 KCl 缓冲液相对简单,便于调节和优化实验。低 dNTP 浓度时 Taq DNA 聚合酶的保真性更高 (9) 。使用 KCl 缓冲液(要求更少的 dNTP )有利于对 PCR 产物做进一步的突变分析。

模板 DNA 的量和 Taq DNA 聚合酶 步骤 5, A 和 D). 当每 25 μ L 反应体积中 DNA 的模板量为 30ng 到 500ng 时,混合物 Y-3* 未表现出明显差异 (Figure 4f) ,然而当模板量低于 30ng 时,某些 PCR 产物的量会减少。当模板量很低时( pg 级的 DNA ),扩增的效率与特异性可以通过进一步降低退火温度来优化,有时甚至要降低 10 ℃ –12 ℃(数据未显示)。使用引物混合物 Y-3(Figure 5a) 来测试不同 Taq DNA 聚合酶的浓度 (Perkin-Elmer) 。 Taq DNA 聚合酶的最适浓度为每 25 μ L 反应体积中 0.4 μ L 或 2U 。也许是由于 Taq DNA 聚合酶中甘油浓度过高,加入过多的 Taq DNA 聚合酶会导致不同基因扩增不平衡及背景的轻微增高。在 1.6xPCR 缓冲液中使用自制的五种不同来源的 Taq DNA 聚合酶(每 25 μ L 反应体积中加入 2U )对 Y-4 引物混合物的反应体系扩增得到了相似的结果 (Figure 5b) 。

佐剂的使用: DMSO, 甘油 , BSA (Step 5E). 许多作者建议使用浓度范围为 5%–10% (v/v) 的 DMSO 和甘油来改善扩增的效率(提高产物量)和特异性(没有非特异性产物) (9) 。然而在多重反应中, DMSO 的使用会给出矛盾的结果。例如, 5% DMSO 增加了某些基因的产物量,减少了另一些基因的产物量,而对某些基因却没有任何影响 (Figure 5c) 。使用 5% 的甘油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因此, DMSO 和甘油的调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要根据具体的实验来摸索。加入浓度达 0.8 μ g/ μ L BSA (比以前描述得更高)比加入 DMSO 和甘油更能提高 PCR 扩增的效率。 BSA 对任何基因的扩增都未产生抑制作用。

琼脂糖凝胶与聚丙烯酰胺凝胶

琼脂糖 长度彼此相差 30–40bp 的多重 PCR 产物在通常使用的 SeaKem 或 NuSieve(FMC BioProducts) 3% 的琼脂糖凝胶可以很好的区分开。在低电场强度下过夜电泳可以优化每个 PCR 产物条带的电泳效果,特别是当 PCR 产物小于 400–500 bp 时。

聚丙烯酰胺凝胶 为了分离长度仅差几个 bp 的 PCR 产物(例如微卫星标记)需要使用浓度 6%–10% 的聚丙烯酰胺凝胶 (PAA 胶 ) 。非变性 PAA 胶可以有效的区分非多态性基因,但在这种胶上分离微卫星片断会出现不正常条带。例如在分析含有单拷贝人类第 12 号染色体的两个杂交瘤细胞系的人类第 12 号染色体上某个多态性位点时,对于每一个被检测的基因位点,在非变性 PAA 胶上都出现了两个条带 (e.g., Figure 5d) 。在常规的 6% PAA/7 M urea 测序胶上,每个被检测的基因位点都仅有一条带 ( 比较 Figure 5, d 和 e 的产物 ) 。

我们用一系列样品检测了多个参数来优化多重 PCR 。对于任何 PCR 反应,为了获得高特异性的扩增产物,退火温度和 KCl 浓度(盐浓度)的最优组合是最重要的。 Mgcl 2 浓度应当与 dNTP 的量成比例,对于任何反应这个比值可以是常数。虽然逐渐提高 MgCL 2 浓度可以增强反应的特异性,但是看起来退火温度和 KCl 浓度(盐浓度)对于获得高产量的特异性 PCR 扩增产物更为重要。在多重 PCR 中调节每一个基因的引物量也很重要。 Figure 1 给出了进行高效的多重 PCR 的有效方法。尽管无法完全列出影响 PCR 反应的所有因素。然而本研究中所提到的参数的优化提供了解决多重 PCR 中常见问题的基本方法。

参考文献

  Abbs, S. and M. Bobrow. Analysis of quantitative PCR for the diagnosis of deletion and duplication carriers in the dystrophin gene. (1992) J. Med. Genet. 29 191-196.

  Anonymous.. Diagnosis of Duchenne and Becker muscular dystrophies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 multicenter study. (1992) JAMA 267, 2609-2615.

  Ausubel, F.M., R. Brent, R.E. Kingston, D.D. Moore, J.G. Seidman, J.A. Smith and K. Struhl. 1994.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 15.1.1. -15.1.4. In K. Janssen (Ed.), Current Protocols in Molecular Biology, Vol.2. Greene Publishing Associates and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

  Beggs, A.H., M. Koenig, F.M. Boyce and L.M. Kunkel. Detection of 98% of DMD/BMD gene deletions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1990) Hum. Genet 86, 45-48.

  Chamberlain, J.S., R.A. Gibbs, J.E. Ranier and C.T. Caskey. 1990. Multiplex PCR for the diagnosis of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p. 272- 281. In M.A. Innis, D.H. Gelfand, J.J. Sninsky and T.J. White (Eds.), PCR Protocols. A Guide to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Academic Press, San Diego.

  Chamberlain, J.S., R.A. Gibbs, J.E. Ranier, P.N. Nguyen and C.T. Caskey. Deletion screening of the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locus via multiplex DNA amplification. (1988)Nucleic Acids Res. 16 11141- 11156.

  Crisan, D. Molecular diagnostic testing for determination of myeloid lineage in acute leukemias. (1994) Ann. Clin. Lab. Sci. 24, 355-363.

  Henegariu, O., P. Hirschmann, K. Kilian, S. Kirsch, C. Lengauer, R. Maiwald, K. Mielke and P. Vogt. Rapid screening of the Y chromosome in idiopathic sterile men, diagnostic for deletions in AZF, a genetic Y factor expressed during spermatogenesis. (1994)Andrologia 26, 97-106.

  Innis, M.A. and D.H. Gelfand. 1990. Optimization of PCRs, p 3-13. In M.A. Innis, D.H. Gelfand, J.J. Sninsky and T.J. White (Eds.), PCR Protocols. A Guide to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Academic Press, San Diego.

  Mansfield, E.S., J.M. Robertson, R.V. Lebo, M.Y. Lucero, P.E. Mayrand, E. Rappaport, T. Parrella, M. Sartore, S. Surrey and P. Fortina. 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 carrier detection using quantitative PCR and fluorescence-based strategies. (1993) Am. J. Med. Genet. 48, 200-208.

  Mutirangura, A., F. Greenberg, M.G. Butler, S. Malcolm, R.D. Nicholls, A. Chakravarti and D.H. Ledbetter. Multiplex PCR of three dinucleotide repeats in the Prader-Willi/Angelman critical region (15q11-q13): molecular diagnosis and mechanism of uniparental disomy. (1993)Hum. Mol. Genet. 143-151.

  Saiki, R.K. 1989. Optimization of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 25-30. In H.A. Erlich, R. Gibbs and H.H. Kazazian Jr. (Eds.), Current Communications in Molecular Biology. CSH Laboratory Press, Cold Spring Harbor, NY.

  Saiki, R.K. 1989. The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PCR, p. 7-16. In H.A. Erlich (Ed.), PCR Techn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for DNA Amplification. Stockton Press, New York.

  Shuber, A.P., J. Skoletsky, R. Stern and B.L. Handelin. Efficient 12-mutation testing in the CFTR gene: a general model for complex mutation analysis. (1993) Hum. Mol. Genet. 2,153-158.

  Vandenvelde, C., M. Verstraete and D. Van Beers. Fast 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on boiled clinical samples for rapid viral diagnosis. (1990) J. Virol. Methods 30 ,215-227.

Vogt, P.H., A. Edelmann, S. Kirsch, O. Henegariu, P. Hirschmann, P. Kiesewetter, F.M. K?hn, W.B. Schill et al. Human Y chromosome azoospermia factors (AZF) mapped to different subregions in Yq11. (1996) Hum. Mol. Genet. 933-943.


互联网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