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首次在康复病人体内分离获得人源CCHFV单克隆抗体

2021.6.04
头像

百科网专家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2018年,世卫组织将包括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MERS、SARS在内的10种病毒病列为优先考虑的传染性病原,其中也包括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rimean-Congo haemorrhagic fever virus,CCHFV)。

  CCHFV是一类由蜱虫传播的可以引起严重出血热症状的烈性病毒,感染致死率通常在5%-30%,但在某些暴发波次甚至高达80%,需要在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中操作。CCHFV隶属布尼亚病毒目(Bunyavirales)下的内罗病毒科(Nairoviridae),是一类分节段的负链RNA病毒。CCHFV通常由携带病毒的璃眼蜱属(Hyalomma)叮咬传播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家畜而感染,也曾有院内感染的报道。该病毒已经波及欧亚非多国并形成本地流行,成为传播范围最广的蜱传病毒。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

  CCHFV的基因组分成三个节段(S、L、M),分别编码核蛋白、糖蛋白前体及RNA依赖的RNA聚合酶。依照M节段序列的系统发育关系,CCHFV分为七个分支(clade I-VII)。糖蛋白前体经转录翻译加工,生成病毒囊膜表面的两种结构蛋白Gn和Gc,及三种分泌型蛋白(GP38、GP85、GP160),其中,Gn负责病毒颗粒对受体细胞的粘附,Gc介导膜融合。类似于其它布尼亚病毒,目前认为内罗病毒属的Gc也是II型病毒囊膜蛋白,即C端在膜内的单次跨膜蛋白。

  研究发现,CCHFV感染者血清中抗体的缺失与病人的感染致死率密切相关,提示抗体在保护感染者免于死亡中发挥作用。但目前仅有鼠源抗体发表,分别靶向CCHFV的Gc、Gn和GP38。而根据近期在其它烈性病毒,如埃博拉病毒中的研究,康复患者血中可以分离到具备治疗效果的中和抗体,甚至在感染后出现症状时再使用依然有效。

  延续这种策略,2021年6月1日,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的Kartik Chandran教授课题组联合Adimab、Mapp公司及美国陆军传染病研究所的合作者在Cell杂志发表了题为Protective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from human survivors of 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的研究文章,首次报道在四名CCHFV感染幸存者体内发现361株靶向Gc和GP38的人源单克隆抗体。实验证实其中的高效中和抗体靶向Gc上的6个保守抗原表位,靶向表位不同的抗体可以通过协同作用发挥预防效果。进一步将其中的高效抗体改造为双特异性抗体,获得了一株可以有效保护小鼠免受致死剂量CCHFV攻毒的抗体。

  294023_202106041633071.jpg

  作者首先构建了重组蛋白rGn/Gc作为诱饵,在四位CCHFV康复患者的血样中进行单个记忆B细胞的流式分选,经过测序,在酵母工程菌株中进行单抗的异源表达,最终得到361株抗体。而后,研究者使用生物膜干涉检测了全部抗体对rGn/Gc和Gc的结合能力,发现超过80%的抗体均可结合两种抗原,另有部分抗体特异性结合GP38,但全部抗体均不结合Gn。进一步地,检测这些抗体对三种分支(Clade III、I、V)来源的rGn/Gc的交叉结合能力,发现绝大部分的Gc特异性抗体均可同时结合三种分支来源的抗原,另有7株GP38特异性的单抗也存在交叉反应。

  接下来,作者通过比较全部抗体与7个靶向Gc不同表位的Fab片段的竞争实验,确认大部分抗体均靶向六种表位中的一种。为确认抗体靶向的具体表位序列,作者对上述已进行表位分类的抗体进行表位定位实验:使用表面表达有Gc突变体的酵母文库,进行三轮荧光激活的流式分选,通过对Gc突变体的测序,最终确定了6组表位的具体序列信息,并将这些表位信息,在Gc结构模拟图上进行了定位(图1)。

294023_202106041633221.jpg


  图1 抗体的六组表位序列及其在Gc结构模型上的定位

  为确定筛选出的单抗的中和效果,作者构建了包含全部结构蛋白及Nano-Glo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病毒样颗粒tecVLP,可以模拟真实病毒的入侵,用于对小分子和单抗的评估。以恒定的抗体浓度(35 nM),检测全部抗体对分支IV阿曼毒株tecVLP的中和效果,发现靶向Gc融合肽和结构域II的抗体显示最强的中和活性,而全部GP38特异性单抗均不具备中和活性。作者还进一步测试了活性较强抗体的广谱中和能力,确定三株抗体ADI-37801 (表位1,靶向融合肽)、ADI-36121 (表位3,靶向结构域 II)和ADI-36145 (表位6,靶向结构域III)用于后续实验(图2)。

294023_202106041633421.jpg


  图2 高效抗体的中和效果汇总

  针对此前应用单株抗体进行治疗时易导致毒株产生逃逸突变的问题,作者在进行抗体的动物实验前,先测试了三株候选抗体作为协同抗体对的组合可能。通过将非竞争表位的抗体进行等摩尔比混合,测试了它们对阿曼及另外几种毒株来源的tecVLP的中和效果,发现ADI-37801可以与另两株抗体协同。于是,作者测试了三种抗体及两种抗体组合,在50mg/kg用量下单次注射对小鼠的攻毒预防及保护效果,结果显示全部抗体及组合在提前24小时注射时,均可以有效保护,但在攻毒后使用时则未能有效保护小鼠。为获得保护性效果,作者对三种抗体的可变区进行组合构建出4株双特异性抗体,经异源表达和纯化,分别测试了这些双特异抗体对不同tecVLP的中和效果,发现攻毒24小时后一次注射DVD-121-801即可有效保护小鼠;结果还显示,双特异抗体的构建方式影响其保护效果,两组抗体V区位置交换的DVD-145-801则不具备保护效果(图3)。

294023_202106041637491.jpg

294023_202106041634061.jpg


  图3 双特异抗体构建策略及动物实验结果

  在本项研究中,作者首次在康复病人体内分离获得数百株人源CCHFV单克隆抗体,这些抗体大多靶向Gc上的6个保守表位,部分抗体具备较强的中和活性和预防效果,通过抗体改造还获得一株具备治疗效果的双特异抗体,有望用于后续临床开发。当然,本文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近400株抗体无一靶向Gn的原因尚无定论,高效中和抗体的确切作用机制还有待结构生物学研究,本研究发现的抗体在非人灵长类及人体中的效果仍需确认。但这种从康复患者血浆中直接分离单个B细胞并通过体外实验快速鉴定候选中和抗体的策略,可推广至其他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病毒防控中。


BioArt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