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血液细胞分析仪的发展历史

2021.11.06
头像

xujinping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传统的“血液常规”检查包括: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定量4项,以前血常规检验的最原始的手段是通过显微镜人工镜检,完全使用手工方法。随着基础医学的发展,高科学技术的应用,血液细胞分析仪已成为取代镜检进行血常规分析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带分类的血液细胞分析仪。本世纪初,我国的血液分析仪在技术上有了明显的突破,"三分群”的仪器基本达到国外产品的水平。“五分类”仪器也研制成功并逐步普及使用。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仪器发展到不但可以全细胞成分计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还可根据检测数据分析出细胞形态参数,如红细胞比容(hemtortvalue,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eancorpuscularvolume,MCV)、红细胞分布宽度(eddllvolumedistributionwidth,RDW)等。由于仪器不仅粒子计数,还有形态分析参数,这类器即改称为血液分析仪。

  20世纪80年代,自动白细胞分类计数技术研制成功。原理是按细胞体积大小分成不同的群体,有分为两个群体的,大细胞群相当于中性粒细胞,小细胞群相当于淋巴细胞。有分为三个群体的,大细胞群相当于中性粒细胞,中间细胞群相当于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小细胞群相当于淋巴细胞。应该指出这类原理的仪器绝不是根据细胞形态特征的分类,只是根据细胞体积大小的分群。分群结果只能在血液检查指标大致正常时作为白细胞分类的参考,但白细胞数量高(低)于参考范围、仪器报告的直方图形异常或有报警提示时,均应进一步镜检血图片。

  20世纪80年代末利用荧光素染料与网织红细胞内的RNA结合,使网织状结构着染,不同成熟阶段的网织红细胞因RNA量不同,经过激光束照射被检细胞时,通过激光折射角与散射角不同,借此可将网织红细胞分成幼稚、成熟、衰老三群,成为网织红细胞分群。这项检查对于肿瘤化疗、骨髓移植、贫血疗效评估有重要临床意义。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个崭新的理念引入血细胞分析,这类血细胞分析仪可同时检测统一标准内的血细胞和血浆内的成分。此类仪器只用20ul末梢血,一分钟内报告15项血细胞指标,三分钟内报告全血C反应蛋白(C-reactionprotein,CRP),对急症的鉴别诊断很有意义 [1] 。

网络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