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腰椎管狭窄症术后大面积脑梗死病例分析

2022.1.01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1.临床资料

 

脑梗死是围术期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病率低,但致死率、致残率高。本文回顾2015年我科一例腰椎手术患者术后发生脑梗死的诊治经过,分析原因,探讨预防措施。

 

病例资料:患者,男,63岁,主因腰痛10年余,加重伴右下肢疼痛5d入院。患者10年前劳累后出现腰部疼痛,休息后疼痛逐渐缓解。此后腰部疼痛反复出现,时轻时重。5d前劳累后腰痛明显加重,并伴有右下肢疼痛,行走受限。在门诊查腰椎MRI,结果显示腰3、4,腰4、5椎间盘膨出,双侧椎间隙狭窄。为手术治疗收入院。

 

既往10年前因头晕住院治疗,诊断为脑梗死、高血压病,痊愈出院。出院后间断口服降压药物。1年前因头晕再次住院治疗,头颅CT、MRI示双侧基底节区、脑干多发脑梗死。诊断为脑梗死、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痊愈出院。出院后口服“尼群地平、格列齐特、阿卡波糖”治疗,在诊所检查,空腹血糖6~8mmoL/L,血压130~160/80~100mmHg(1mmHg=0.133kPa)。

 

入院查体:血压170/90mmHg,空腹血糖7.27mmoL/L。腰椎正侧动力位DR片示第3、4腰椎体向后移位,第2腰椎体轻度楔形改变。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正常,心电图正常。入院诊断:腰椎管狭窄症,腰椎不稳,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2型糖尿病,陈旧性脑梗死。

 

入院后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2.5mg,1次/d,马来酸依那普利片10mg,2次/d,血压130~140/80~90mmHg。第3天行手术治疗,入手术室后血压200/110mmHg,停手术。入院后第7天,入手术室后血压170/110mmHg,含服硝苯地平片10mg,2h后血压控制在130~140/80~90mmHg,家属知情同意后行手术治疗。

 

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经后路行腰椎板减压、髓核摘除、钉棒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手术顺利,术中出血1800ml,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4U、冰冻血浆250ml,补液3200ml。手术结束10min麻醉清醒、拔管,血氧饱和度正常,血压140/80mmHg。手术结束35min患者安返病房,回病房后15min,患者突发意识丧失,自主呼吸停止。立即给予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

 

复苏15min后自主呼吸恢复,脱机,但患者仍处于昏迷状态,检查头颅CT,结果显示脑干、小脑蚓部、右侧小脑半球、右枕叶及右侧丘脑大面积密度减低影,中线居中,脑室对称。考虑患者并发后循环恶性脑梗死,给予静点甘露醇、依达拉奉、长春西汀等药物治疗。术后11h患者自主呼吸再次消失,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血压呈下降趋势,静脉滴注盐酸多巴胺维持血压。术后48h患者病情仍无改善,呈深昏迷状态,瞳孔散大固定,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

 

2.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目前第一大致残及第二大致死疾病。由于围术期特殊的病理生理状态,所患疾病、麻醉、制动、凝血系统的功能变化以及药物因素等均会导致脑卒中的发生,是脑卒中的高危时期。虽然围术期脑卒中并不是麻醉、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但是患者的病死率却高达4.8%~26.2%。伴随着社会老龄化,老年患者占比逐渐增加,手术风险还将会持续上升。

 

本例63岁男性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腰椎手术,术后1h出现严重的梗脑死,分析原因,主要应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术前有严重的心脑血管基础疾病。患者因高血压病、脑梗死2次住院治疗,1年前住院时发现已患有糖尿病。出院后缺乏正规的治疗和监测,多重因素长期作用导致动脉硬化持续进展。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理基础。

 

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9版也明确指出,在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当中,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国外研究也证实,高血压是脑卒中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有强烈的、连续的、一致的、独立的相关性。

 

②心血管病患者并发的焦虑和抑郁,在面临重大手术时更为明显,本例患者第一次入手术室后因血压过高,临时停手术,调整血压3d后第二次入手术室,血压再次出现明显增高,镇静、含服降压药物及心理疏导2h后血压才回落到正常范围内。诱导麻醉、插管过程中会出现低血压期,麻醉结束拔管时患者呛咳反应又使血压骤升。血流动力学的大幅度改变为脑梗死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③手术创伤和组织损伤,激活了组织因子和凝血因子,使全身处于高凝状态。同时,术前禁食水十余小时,也加重了高凝状态。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版指出,静脉溶栓是目前最主要恢复血流措施。但是近期(3个月)有颅内或椎管内手术属于溶栓治疗的禁忌证,椎管内出血可引起脊髓压迫,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所幸的是指南将近2周内有其他大型外科手术列入溶栓相对禁忌证,可权衡风险、谨慎考虑。围手术期脑梗死治疗棘手、溶栓率低还表现在早期极易漏诊,错过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术后石膏固定、水电解质紊乱以及麻醉反应等均影响脑梗死的观察和判断。

 

按照预防第一的原则,笔者体会,对于年龄较大、全身疾病多的患者,应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①认真进行术前评估,充分治疗基础疾病。我国《卒中筛查与防治技术规范》对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在内的8个项目进行评分,高于3分的高危人群需要提前干预,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

 

郭晓斌等术前从102例重点患者中检出31例无症状新发脑梗死,先行内科治疗2~6周后再手术治疗,术后均未出现脑梗死加重或再发。卢俏丽等研究发现,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高的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调节自主神经活性,能预防高危人群的猝死,改善预后。另外,影像学检查在术前评估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颈动脉易损斑块破裂是预测脑梗死复发的有效指标,高分辨核磁共振和超声造影能对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进行评估。

 

②手术创伤、大量出血,将导致血流动力学、代谢和免疫应答的一系列改变,因此对于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老年高龄患者,宜选择创伤小,对生命体征干扰少的手术方式,手术切忌一味追求全面、彻底、根治。

 

③优化麻醉方案和围术期镇痛管理,能促进早期康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例如,在短小手术中,采用麻醉监测镇静的方式对老年人循环和认知功能影响小,是全麻和神经阻滞麻醉很好的替代方式。又比如,选择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及术后硬膜外镇痛,相比单纯全身麻醉,术后静脉自控镇痛能更好地缓解术后急性疼痛,促进恢复。

 

④在手术过程中及时补充血容量,维持血压稳定,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保证有效的脑灌注压,防止血栓形成。围术期脑梗死是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应以预防为主,术前认真评估、充分准备,术中、术后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对于无法预防或已经发生的应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预后。


互联网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