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短时程脊髓电刺激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分析-2

2022.1.05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1.4评价指标

 

(1)采用VAS评定术前、术后1天、3天、1周、1个月、3个月疼痛改善情况。(2)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定睡眠质量,由19个自评条目及5个他评条目构成,PSQI总分0~21分,得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测试者须在5~10分钟内完成测试。测试包括术前、术后1天、3天、1周、1个月、3个月睡眠质量改善情况。(3)术后1天、3天、1周、1个月、3个月治疗疗效评价,疗效显著:VAS下降大于75%;良好:50%~75%;中等:30%~50%;无效:<30%。若VAS下降大于50%,视为有效治疗。

 

1.5统计学分析

 

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D)表示,以One-wayANOVA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术前术后各时间节点VAS和PSQI评分

 

术后1天、3天、1周、1个月、3个月VAS评分较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见表1),整体疼痛评分走向呈快速持续下降趋势;术后1天、3天、1周、1个月、3个月PSQI评分较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见表2),整体睡眠质量呈逐渐变好的趋势。

 1620776581356532.png

2.2术后各时间节点治疗有效率

 

术后1天有效21例,有效率为44.68%;术后3天有效25例,有效率为53.19%;术后1周有效29例,有效率为61.70%;术后1个月有效39例,有效率为82.97%;术后3个月有效41例,有效率为87.23%(见表2)。

 1620776598158386.png

2.3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所有病例未出现脑脊液渗漏、感染、较大程度的电极移位、电极线折断、明显的神经根刺激痛、过敏反应等。

 

3.讨论

 

1965年,Ron Melzack和Patrick Wall首次提出了闸门学说,为SCS神经调控镇痛提供了理论基础。该假设提出痛觉信号通过脊髓后角细胞向中枢传导是经过周围神经系统中粗、细神经纤维平衡调控的,细纤维兴奋时,痛觉上传信号的闸门被打开,粗纤维兴奋时,闸门被关闭,疼痛及得到抑制。粗纤维的兴奋阈值低于细纤维,当脊髓电刺激选择性兴奋粗纤维时,闸门关闭,阻滞了痛觉信息的传递通路,达到了缓解疼痛的效果。

 

还有学者研究提出了脊髓电刺激治疗疼痛的神经递质机制:SCS刺激脊髓后柱增加γ-氨基丁酸(aminobutyric acid,GABA)的释放,进而明显抑制触觉性痛觉过敏,同时使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天冬氨酸等)在脊髓后角的释放减少,并在不同程度上促进内源性镇痛物质的释放。

 

此外,对于缺血性疼痛,SCS通过两种途径:①刺激脊髓后根和周围神经纤维,促进血管舒张因子释放;②通过神经节烟碱受体和肾上腺素受体,间接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抑制血管收缩,改善疼痛。目前关于PHN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当人体免疫平衡失衡时,原本潜伏在背根神经节内的带状疱疹病毒因其噬神经性,开始大量破坏周围神经纤维,破坏了脊髓上行抑制性传导,导致过量兴奋性信号传入中枢,引起交感传出纤维激活了外周感受器,使初级感受器的兴奋性增高。

 

有学者提出带状疱疹病毒对周围神经纤维破坏;神经纤维的再生、修复;以及中枢投射纤维的病变引起的中枢敏化是产生疼痛的主要原因。还有人提出在PHN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其周围敏化和中枢敏化机制是产生疼痛的直接原因。虽然国外使用SCS治疗PHN已经多年,且大部分为永久性植入,但由于各种原因国内开展较少。有研究针对101例PHN病人给予SCS,术后回访3个月,病人症状缓解明显,且不同年龄段治疗周期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有学者针对PHN病人给予脊髓电刺激治疗和背根节脉冲射频治疗各20例,观察术后不同时间段疼痛程度及睡眠质量,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各时间段简化McGill评分(short-form of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均较术前显著降低,睡眠治疗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增加,脊髓电刺激治疗组疗效优于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组。本研究通过对47例PHN病人术前、术后1天、3天、1周、1个月、3个月不同时间节点的疼痛评分及睡眠质量评分,做了系统的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表明术后不同时间节点疼痛及睡眠质量均得到明显改善,说明SCS对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有显著疗效。

 

同时术后不同时间节点治疗疗效的统计显示,术后第1天治疗有效率就达44.68%,说明SCS有着良好的即时镇痛疗效,这可能与SCS的神经电生理机制有关,选择性兴奋粗纤维,关闭了神经传导闸门,阻滞了痛觉信息向中枢传导,从而快速缓解了病人疼痛症状。术后1周,治疗有效率上升到61.70%,术后1个月治疗有效率更是上升到了82.97%,考虑到硬膜外植入物放置过久容易引起感染问题,本研究给予所有病人SCS治疗周期均不超过2周,但病人的症状缓解在2周以后持续存在,这说明SCS的镇痛效果存在延时效应,这可能与SCS的神经递质机制有关,一些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抑制了感受伤害性刺激的神经元活性,激活了疼痛的中枢下行抑制通路,并促进一些内源性镇痛物质的持续释放,达到持续镇痛的效果。

 

有学者提出SCS镇痛效应常常会滞后,会在术后2~3周出现,其镇痛持久性要优于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与本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年龄大于60岁为带状疱疹高发年龄,PHN的发生也与高龄因素存在正向关系,且治疗难度更大。本研究中,大于60岁病人共35例,平均治疗周期为12.3天,小于60岁病人共12例,平均治疗周期为10.7天,明显低于年龄大于60岁病人,说明高龄可能是治疗PHN疗效的重要相关因素。

 


互联网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