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浅谈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及静脉淤血的...

2022.1.12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浅谈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及静脉淤血的预防处理


自 2014 年 7 月至 2018 年 7 月,海南省人民医 院整形外科采用远端蒂腓肠神经血管皮瓣修复足 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 21 例,通过选择性在旋 转点附近结扎皮瓣筋膜蒂中的小隐静脉,增加蒂部 筋膜宽度及携带少许皮桥,采用明道转移以减少蒂 部受压,术后行科学的护理管理,明显改善了静脉 回流,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 21 例患者。男性 14 例,女性 7 例;年龄 9~63 岁,平均 38.5 岁。损伤原因:外伤 14 例,术后 感染不愈合 5 例,恶性肿瘤扩大切除 2 例。创面位 于小腿下段、踝部、足跟部、足底、足背,所有创面均 伴有不同程度骨、肌腱和(或)内固定外露。皮瓣面 积为 7 cm×4 cm~15 cm×8 cm。旋转点均位于外踝 上 5~7 cm,蒂部筋膜宽度 3~6 cm。


1.2方法


1.2.1术中清创 2 例足踝部恶性肿瘤扩大切除后直接行该皮瓣修复重建术;19 例外伤及感染创面修 复,首先清除坏死组织,对于伴有骨质外露者,探查 并磨除无血运的骨质,用双氧水、安尔碘及生理盐水 反复冲洗,创面近端尝试缩拢缝合,尽量缩小创面。


1.2.2皮瓣设计 根据创面形状及大小,按点、面、 线、弧的原则,将皮瓣设计成“倒水滴”形,皮瓣切取 面积较创面略大,长宽适当放大 1~2 cm。皮瓣轴 线:于外踝后缘内侧至腘窝横纹线中点的连线,以 腓肠神经走行线作为皮瓣的轴线。皮瓣旋转点:远 端蒂部旋转点常规设计于外踝上 5~7 cm(图 1a)。 皮瓣蒂部:测量创面近端距旋转点的距离,即为皮 瓣蒂部的长度,其中蒂部根处切除小部分皮肤以预 防猫耳畸形,筋膜蒂部宽度 3~6 cm,含腓动脉穿 支、腓肠神经、小隐静脉及神经静脉营养血管,并保 留宽约 2 cm 皮桥(图 1b)。


1.2.3 皮瓣切取及转移覆盖 从皮瓣近心端两侧 沿设计线切开皮肤至深筋膜层,找到腓肠神经、小 隐静脉及伴行血管,于深筋膜下逆行掀起腓肠神经 营养血管皮瓣至蒂部,将腓肠神经、小隐静脉均包 含在皮瓣蒂部内,注意将该皮瓣周缘与深筋膜间断 缝合数针固定,防止撕脱。沿设计线切开“倒水滴” 形尾部(蒂部)皮肤,在真皮下分别向蒂部两侧掀起 真皮下血管皮瓣,蒂部筋膜为 3~6 cm,游离其至外 踝上 5~7 cm。于深筋膜层下掀起整个皮瓣及蒂部, 松开止血带,观察皮瓣肿胀情况及浅静脉干充盈情 况,若小隐静脉出现充盈怒张,在旋转点附近仔细分 离并结扎筋膜蒂中的小隐静脉,采用明道旋转皮瓣移 至受区,间断缝合,检查蒂部无受压放置引流胶片。


1.2.3供区闭合 小面积皮瓣供区尽可能采用拉 拢缝合或局部推进皮瓣修复;若供瓣区面积较大, 无法直接缝合,则常规取自体中厚皮片,移植于供 区,包扎固定。 1.3 术后处理 (1)术后预防感染,可根据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 敏试验结果及时调整抗生素应用,必要时予以镇静 止痛,防止引起血管痉挛而影响血供;适当使用抗 凝、抗血管痉挛药物以改善皮瓣微循环。(2)保持环 境为 25~27 ℃,局部使用烤灯照射。(3)适当抬高患 肢。(4)密切观察皮瓣的色泽、温度、肿胀程度及渗血 渗液情况,做到问题早发现、早分析、早处理。(5)加 强营养,严禁烟酒。


2 结果


本组共 21 例患者,除 2 例皮瓣静脉回流不畅, 远端表层皮肤缺血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外, 其余皮瓣 均全部成活。所有患者获随访 9~16 个月,术后 9 个 月,皮瓣感觉逐渐恢复,皮瓣色泽、质地良好,局部 功能恢复较佳(图 2)。

1607173568213398.png


1607173595775784.png

3 讨论


3.1 皮瓣的血供基础 腓肠神经是浅表感觉神经,有动脉伴行营养, AC Masquelet 等于 1992 年首次提出了“皮神经血管轴 供养的岛状皮瓣”概念并成功将腓肠神经血管轴供养 的皮瓣(远端蒂)应用于临床,发展至今已得到临床广 泛运用[1-6] 。目前认为,腓肠神经 - 小隐静脉的伴行血 管、远端腓动脉穿支等可共同构成深浅筋膜血管网、 腓肠神经 - 静脉营养血管纵向链式血管丛,这种复杂 的三维血管网营养着相对应的皮肤、皮下组织,是整 个该皮瓣血供的解剖学基础[3-4] 。另外腓动脉穿支穿出 恒定且位置变异率低,最低一个肌间隔穿支一般位于外踝后上方 5~7 cm[5],这也是我们常规将血管轴旋转 点设于此的原因。基于此丰富且稳定的血供解剖基 础,鲜有关于该皮瓣发生动脉危象坏死的文献报道。


3.2 皮瓣静脉回流及小隐静脉处理探讨 静脉回流障碍是影响皮瓣成活的主要原因。近年 有学者报道其所研究的皮瓣存在 30%因静脉淤血而 导致部分坏死或全部坏死[6]。关于该皮瓣静脉回流机 制,目前已大致阐明,主要依靠蒂部的穿支动脉伴行静 脉、浅静脉干及其伴行静脉形成双重静脉回流网[7]。而 关于小隐静脉的作用,有害有益问题仍无共识,如小 隐静脉能将末端血倒灌皮瓣内造成严重淤血[8],又或 如小隐静脉及其周围血管丛丰富,对改善术后皮瓣血 供及淤血肿胀有明显作用[9]。正因如此学术界在小隐 静脉处理方式上尚存争议。2001 年,展望等[10] 提出当 以远端为蒂逆行转移腓肠神经血管皮瓣时,小隐静脉 会将收集的肢体远端静脉血倒灌入皮瓣中,因其存在 多个瓣膜,再加上皮瓣自身的静脉血,形成静脉回流 障碍的“恶性循环”,将皮瓣远端小隐静脉结扎以阻止 有害灌注。尽管这一理念良好的指导了该皮瓣的临床 应用,但术后出现静脉严重淤血现象仍是屡见不鲜, 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也进行了多种改良,却始终未达 成共识[11] 。为防止静脉血倒灌,理想的方法是将皮瓣近 心端浅静脉干与受区静脉吻合,恢复生理性回流,可 显著改善静脉回流障碍,也称为超引流技术[12] 。但受区 往往难以找到与之相吻合的静脉属支,且需要一定的 显微外科操作技术,另外,术后亦存在静脉栓塞的可 能。结合 Zhang 等[3] 对远端小隐静脉解剖显示,其有血 管密切伴行,且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平行,之间有众 多吻合支,若于蒂部结扎小隐静脉可能破坏血管网, 影响皮瓣血供。此外,近年来确有学者基于对小隐静 脉解剖认为[13] ,术中无需在远端蒂部对小隐静脉进行 结扎,并且外踝水平附近存在小隐静脉的数条深浅交 通支,可因小腿肌肉泵抽吸原理减少小隐静脉的回流 血液,以改善该皮瓣的静脉回流。因此认为,小隐静脉 远端结扎与否取决于术中皮瓣浅静脉是否出现充盈 怒张,这与侯春林和顾玉东[5]观点相似,应灵活运用使 皮瓣静脉血最大程度的逆回流。


3.3 注意事项 (1)设计成“倒水滴”形,尾部保留 2~3 cm 皮肤,覆 盖明道的创面,可有效避免蒂部受压,尾部皮桥可促 进静脉回流。(2)蒂部筋膜的宽度保持 3~6 cm。(3)切取 皮瓣时在深筋膜层次下进行,以防止深筋膜与皮瓣脱 套。(4)静脉淤血可由多种因素形成,如皮瓣蒂部旋转 度、皮瓣的张力、蒂部血管网是否损伤等原因,应严格 遵循无张力、无损伤原则进行修复[14] 。(5)术后出现皮瓣 肿胀及静脉淤血,需进行综合处理,如高压氧治疗、抬 高患肢、拆除远端部分缝线及术后应用抗凝活血药物 等一系列处理方式。


参考文献略。


互联网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