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外耳道耵聍腺样囊性癌病例分析

2022.1.12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患者男,52岁,一年前无意中发现右侧外耳道直径约0.5 cm肿物,质硬,色淡红,伴有疼痛感,接触时疼痛加重,无耳聋、耳鸣、耳流脓及眩晕症状,病程中病灶不断增大,堵塞外耳道。

 

CT平扫及增强扫描示:右侧外耳道形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1.0 cm×0.6 cm,密度尚均匀,CT值约50~65HU,增强扫描明显强化,CT值约95~130HU,鼓室及听小骨未见吸收破坏。MR平扫示:病灶呈等T1、等T2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呈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减低。

 

患者全麻下行右侧外耳道肿瘤切除术,病理报告:耵聍腺样囊性癌。免疫组织化学:CK(+)、P63(+)、S-100(+)、Ki-67(+)(图1~6)。

 1601696959741525.png

图1 CT平扫示右侧外耳道见大小约1.0 cm×0.6 cm软组织密度影,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阻塞外耳道;图2 CT增强扫描示外耳道肿物明显强化;图3 T1WI冠状位示病灶呈等低信号;图4 T2WI示病灶呈高低混杂信号;图5 DWI示病灶呈高信号图6肿瘤细胞呈团片状分布(HE10×10)

 

讨论

 

外耳道耵聍腺起源的恶性肿瘤是一种头颈部较为罕见的恶性肿瘤,其中耵聍腺样囊性癌占外耳道恶性肿瘤的比例不足五分之一,发病率较低。外耳道耵聍腺癌生长较缓慢,病程较长可达数年。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耳部疼痛,随病情发展,耳痛可由间歇性刺痛发展为持续性剧痛,部分患者有耳部流脓、听力下降等症状。耵聍腺样囊性癌虽为惰性生长,但局部复发或转移的几率较高,主要经血性转移至肺部。

 

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判断肿瘤的形态、位置、浸润范围等信息,帮助临床诊断与治疗,降低复发率和转移率,提高患者生存率。CT表现:外耳道见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的软组织密度影,CT值约30~60HU,增强扫描强化明显,CT检查对观察骨质破坏情况,有无骨膜反应等有很大价值。

 

MRI表现:病灶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DWI呈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MRI检查对观察病变的软组织及邻近器官的浸润情况有很大价值。该病虽无特征性影像表现,但依据患者临床症状与影像学检查结合应首先考虑该病,但确诊仍需要病理。部分患者临床症状与影像特征不典型,易被误诊。与该病相鉴别的疾病主要有:外耳道其他恶性肿瘤、胆脂瘤以及炎性病变等。


互联网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