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注册资本485 亿,合肥冲出一只超级独角兽

2022.2.25
头像

norlander

朝花惜拾

美韩长期垄断的存储行业,中国企业终于站起来了。


合肥冲出一只超级独角兽。


投资家网获悉,近日国内DRAM 芯片企业长鑫存储母公司睿力集成完成了一笔“超级融资”,资本阵容空前豪华:腾讯、阿里、TCL 、华登国际、人保资本、建信投资、阳光人寿、东方资产、前海母基金等19 家VC/PE 、产业资本涌入。

image.png

若算上前几笔融资,投资机构总参与数量接近50 家,这在整个行业都是十分罕见的盛况。颇为隐秘的是,长鑫存储每笔融资都没有透露过金额,估值神秘。


有消息称,“长鑫存储曾遭200 多家投资机构争抢,简直杀疯了。”从可查信息看,拿到最新一笔融资后,母公司注册资本变更为485 亿元,稳稳进入超级独角兽行列。

image.png

实际上,长鑫存储能受到近50 家机构追捧,绝非空穴来风——背后掌舵人是“存储一哥”、市值1000 多亿元兆易创新的创始人朱一明,亦是“IC 之都”合肥重点打造的芯片项目。


更关键的,他们是目前国内唯一能量产国产DRAM 芯片的企业,打破美韩技术垄断。




DRAM ,又叫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名字有点绕口,通俗说就是,内存条。


日常生活中,DRAM 的应用十分普遍。比如人们经常使用的PC 电脑、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都需要应用到内存,DRAM 的价值则是为电子产品带来大储存空间与效率提升。

image.png

可就这么一个内存条,偌大的中国竟然没有自己的产品,技术一片空白。


DRAM 的技术很难攻坚吗?这里要简单回顾下,它的发展史。


DRAM 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应用的时间点,要追朔到上个世纪70 年代。抓住IBM 应对美国反垄断调查之际,英特尔率先推出了比传统内存体积小、售价低的DRAM 存储器。


那时候英特尔还是一家刚成立2 年的年轻企业,存储器革新时代风口下,仅用4 年时间,他们就拿下全美82% 的市占率,DRAM 应用热情达到空前高度。

image.png

1970 —1980 年间,美国DRAM 产业也经历过严重内卷。


比如1973 年,德州仪器生产了4K 容量的廉价DRAM ;1976 年,莫斯泰克又推出16K 容量DRAM ,直接从英特尔手中抢走市占率,各路玩家比着提升容量,纷纷打起了价格战。


即便如此,DRAM 仍是一门非常赚钱的生意,因为,没有任何一家企业会“无利起早”。


美国玩贼溜的存储生意,让大洋彼岸的日本眼馋了。


他们甚至把DRAM 产业视为“强国”的重要一步。


为了要从美国人手中抢到市占率,日本政府直接召集当时最强的几大电子巨头:东芝、日立、富士通、三菱等,一起谋划怎么入局美国企业一家独大的存储生意。


日本政府还掏出了几亿美金支持东芝、日立、富士通、三菱等电子巨头搞技术研发,一同成立国家级机构,VLSI 技术研究所,放出一个个宏伟目标。


进入80 年代,日本竟然真的实现了技术飞跃,开始碾压美国,逼迫英特尔在1985 年退出了DRAM 市场。事实上,美国企业只是短暂服软,明的搞不过,就来阴招。


英特尔创始人诺伊斯跑到美国各州游说,“日本芯片崛起,影响美国安全。”


各种压力之下,本就没“自主权”的日本无奈放弃了这门赚钱生意。


日本吃了瘪,他们的好友韩国,却想着从中分走一杯羹。

image.png

2000年之后,三星成了DRAM 产业的主要参与者,甚至玩到了“死磕”的地步。


举个例子,金融风暴曾导致全球消费电子崩盘,芯片价格一路暴跌。当谁都不敢碰的时候,三星却拿出全部利润投入到DRAM 研发与生产,真正实现了“All in ”。


使得三星一跃成为全球头部存储器玩家,DRAM 产业由此开启美韩争霸时代。



美韩争霸之时,中国企业在干什么呢?


研究互联网?


并不是。


由于环境有限,中国的确在芯片领域比国外落后无数年。


而中国芯片发展之路也是在1978 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大笔一挥,起始。

image.png


彼时,清华大学承担着芯片全领域的技术输出。


里面走出了三代改变中国“无硬科技”命运的大佬:中芯国际的两位前董事长江上舟、张文义,现任联席CEO 赵海军;紫光前董事长赵伟国;鼎芯半导体现任总裁陈凯...


他们在各自领域均创造了中国技术的“从无到有”。


三代改变中国“无硬科技”命运的人群中,当然包括“存储一哥”朱一明。


朱一明1972 年出生,从小他就展现出了不一般的“天赋”更是学校里的尖子生,高考那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从此沿着前辈们的脚步,走一条从未走过的路。


image.png

那个时代,清华大学似乎有着某种“传统”,各大院系的人才都会去国外深造。


朱一明不例外,他跑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攻读物理学硕士学位与工程系硕士学位。


毕业后,朱一明留在美国工作,开启了漫长的储存生涯。他经历的,正是美国DRAM内卷并被日本碾压的时代。那段艰难的旅途,让他意识到大力发展储存行业的重要性。


美国企业做储存做的内卷,还是有很多人义无反顾的去做,中国呢?


带着一份理想,朱一明决定从全球顶尖储存巨头岗位离职,回国创业。


他找到几个“志同道合”的清华同学,在国内一片空白的存储领域,创立了兆易创新。


早期,朱一明没有直接选择在DRAM 突围,而是先从同样一片空白的SRAM 做起。


前文提到DRAM 属于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 则是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


比起后者,美国、韩国一直觉得SRAM 属于低端生意“不太关注”。抓住有利机会,朱一明把SRAM 搞出了名堂,2016 年带领兆易创新实现上交所IPO ,业务覆盖全球。


自从兆易创新上市,股价一路狂奔,朱一明也被外界誉为“存储一哥”。


但他心里明白,要想改变中国在存储市场的地位,还是要向DRAM 进军。



这似乎是一个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


美国、韩国在DRAM 建立了几十年的时间与技术壁垒。想想,当年日本可是以“举国之力”投入研发,这也是中国企业无数年间不敢去碰DRAM 市场的一个客观原因。


并不是什么领域,喊一句口号,吹一个牛比,梦想就实现了。


明知不可能,朱一明还想为之。


他曾带领兆易创新筹划对DRAM 企业矽成的收购,最终却以失败告终。可他就是不信中国企业搞不了DRAM ,跑遍整个中国寻找标的或愿意在该方向攻坚的企业。


《孙膑兵法·月战》中有这么一句话,“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在朱一明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安徽合肥站了出来。

image.png

这座曾经在中国各大省会“存在感低”的城市,在“双创”背景下有了新目标,打造“IC 之都”,通过引入高新技术企业,一改合肥全貌。


很难想象,得知兆易创新要搞DRAM ,合肥竟然放下架子主动找到朱一明,谈了一个改变中国DRAM 未来的大项目:政府拿出约80% 资金支持朱一明于2016 年成立睿力集成,以长鑫存储为品牌,攻坚DRAM 。为了保证企业自主性,长鑫存储的运营仍由朱一明负责。


由此,开启一场中国DRAM 企业的未知征程。


为让自己全身心投入到一个令人兴奋的事业,朱一明立下一个军令状:“长鑫存储不盈利,不搞出点名堂,我不领一分钱工资,一分钱奖金。”


2019 年,长鑫存储发出“惊天一击”,DRAM 芯片8Gb DDR4 问世,同年实现量产,做到了与三星第一代10nm 制程工艺研发的8Gb DDR4 “全球最小”DRAM 芯片同频。


虽然在制程工艺上长鑫存储用的是19nm ,比三星还有一段距离,但这已是中国企业的一次历史跨越,打破美韩在DRAM 的长期垄断。


朱一明的努力得到了芯片产业顶级玩家的认同,8Gb DDR4 量产后,长鑫存储成为资本关注焦点,从2020 年至今启动了三笔战略融资,每一次进驻的机构都堪称股权投资的“天花板”。


比如2020 年,长鑫存储就引入了小米集团、安徽投资集团、中国人寿、中国农业银行、中金资本、海通开元、建银国际、招银国际、君联资本等VC/PE 、产业资本。


次年,长鑫存储又引入了基石资本、美的投资、安元投资、兰璞创投、招商资本、燕创资本、恒旭资本、诚通基金、华富嘉业等VC/PE 、产业资本。

image.png

今年,他们更是拿到了腾讯、阿里、TCL 、华登国际、人保资本、建信投资、阳光人寿、东方资产、前海母基金等19 家VC/PE 、产业资本的战略投资。若算上前几笔融资,投资机构总参与数量已接近50 家。


这是中国科技投资史上的奇观。



长鑫存储连番获得众多投资机构青睐,使得业内对其估值充满各种遐想。


因为,这家企业每笔融资都未曾透露金额。


有消息称,“长鑫存储曾遭200 多家投资机构争抢,简直杀疯了。”


从企查查信息看,拿到最新一笔融资后,母公司睿力集成注册资本变更为485 亿元,长鑫存储已稳入超级独角兽行列。


需要注意的是,长鑫存储虽在国内完成壮举,DRAM 行业却仍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随着越来越多的产品智能化、数据化,包括手机、电脑、数据中心、自动驾驶、摄像头数据处理、图形处理在内的各个领域都在大量使用存储芯片。


根据权威机构IC Insight 分析,全球芯片供应量中最为紧缺的就是DRAM 芯片。


全球DRAM 三大巨头:三星、SK 海力士、美光科技,正纷纷加强在该领域的投入。


2020年时,三星DRAM 的市占率达到42.71% 全球第一,SK 海力士市占率29.27% 全球第二,美光科技市占率22.52% 全球第三。


产能方面,三星2021 年已实现55.5 万片/ 月产能,SK 海力士36 万片/ 月产能,美光科技35.5 万/ 月产能。长鑫存储透露,截至2020 年底,公司已实现6 万片/ 月产能,预计2022 年能翻一番,达到12 万片/ 月产能。产能对比看,长鑫存储需要努力、追赶的地方还有很多。


这些只是时间问题,长鑫存储之后,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城市、科技企业、资本参与到“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把外国人眼中的“不可能”变成可能,共同见证“中国速度”。

投资家网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