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三干型大脑中动脉分支闭塞残端表现为分叉部动脉瘤...

2022.3.03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三干型大脑中动脉分支闭塞残端表现为分叉部动脉瘤的诊治


患者男,53岁,因突发失语伴双下肢麻木、乏力,于2016年1月20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突发失语10min,伴双下肢麻木,不能行走,20余分钟后症状逐渐缓解,无恶心、呕吐,无抽搐。在当地医院行头部CT血管成像(CTA),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00mg/d、阿托伐他汀20mg/d。为进一步治疗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DSA显示为左侧MCA狭窄,右侧MCA分叉部动脉瘤。

 

体格检查:意识清楚,双侧额纹对称,伸舌居中,口角无歪斜,颈软,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0mm,对光反射灵敏,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颅神经检查正常。既往史:否认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史。头部MRI平扫未见明显异常(图1),高分辨MRI显示左侧MCA分支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图2),右侧MCA分叉部囊状动脉瘤(图3)。DSA提示:右侧MCA分叉部囊状动脉瘤(图4,5),大小约4mm×5mm,动脉瘤顶部伴有小子囊,左侧MCA额干分支狭窄,狭窄率约75%(图6,7)。拟先行手术夹闭右侧MCA瘤,间隔一段时间后再处理左侧MCA狭窄。

 

15143347262536.png

图1术前头部MRI轴面,未见右侧大脑半球缺血病灶;图2,3术前高分辨MRI,左侧大脑中动脉可见高信号斑块,提示动脉狭窄(箭头所示)。右侧大脑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箭头所示),瘤壁无强化信号,远端无高信号斑块,提示血管闭塞;图4,5右侧颈内动脉造影二、三维正位像,示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囊状动脉瘤,大小约4mm×5mm,动脉瘤顶部伴有小子囊(箭头所示);图6,7左侧颈内动脉造影二、三维正位像,示左侧大脑中动脉额干分支狭窄;

 

完善术前准备后,行右侧MCA分叉部动脉瘤夹闭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患者取仰卧位,头左偏30°,后仰10°。标记右侧额颞切口,常规消毒铺巾,切开头皮至耳前2 cm,颧弓上方3 cm,于发迹内侧做长约15 cm弧形切口,采用骨膜下方法分离颞肌直至颅骨,铣刀成形骨瓣并游离,大小约5 cm×6 cm,切除蝶骨嵴至眶上裂外侧缘硬脑膜反折处,磨平眶顶和前外侧颅底突出的骨嵴,弧形剪开硬脑膜,顺行+逆行小心分开侧裂,逐步暴露MCAM2段、M1段和颈内动脉分叉,探查MCA分叉部,但未见动脉瘤结构。

 

对比影像资料发现,DSA中右侧MCA为双干,术中探查为三干(图8),中间一干近端为紫红色,远端血管呈乳白色,远端无搏动,超声探查无血流,考虑动脉瘤实为分支动脉闭塞后的残端,未行夹闭,予以残端棉丝包裹后,结束手术。术后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术后第5天出院,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术后55d再次入院行左侧MCA狭窄支架置入术,复查DSA,显示右侧MCA分叉处残端(图9),术后3d出院,mRS评分0分。

 

15143347469226.png

图8术中所见大脑中动脉及分支解剖,可见大脑中动脉为三干型(图中1、2、3所示),中干远端闭塞(图中乳白色段),术中超声证实无血流,近端为闭塞后残端;图9开颅术后55d复査右颈动脉造影正位像,示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处残端显影,较前无明显变化

 

讨论

 

伴颅内动脉瘤的血管狭窄并不罕见,文献报道发生率为3%~9%。MCA是颅内动脉瘤发生的常见部位之一,MCA瘤发病率占颅内动脉瘤的20%~25%。依据解剖部位不同,分为近端(M1段)、分叉部(M2段)及远端(M3段)动脉瘤,发病率分别为15.0%、80.0%和5.0%。Rhoton研究发现,MCA的分支中,78%为双干,12%为三干,10%为多干。颅内动脉的一些变化可被误认为“动脉瘤样”结构,如动脉形成的环状结构、动脉起始部的漏斗样扩张以及动脉闭塞形成的残端等。MCA三干中1支闭塞后影像表现与双干型分叉部动脉瘤影像类似,临床中较为罕见。

 

目前,国内MCA分支闭塞表现为动脉瘤的病例报道较少,均为双干型分支的一分支闭塞疑诊为动脉瘤,术中证实为动脉闭塞残端,与本例报道患者情况不尽相同。Park等报道2例三干型MCA分叉部一分支闭塞,而在DSA上表现为双干型MCA分叉部动脉瘤,经术中证实为动脉闭塞后的残端。该类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复杂,瘤壁压力不均匀,容易导致动脉瘤破裂,是外科干预治疗的指征。

 

MCA分叉部宽颈动脉瘤介入栓塞难度大,栓塞术后较开颅手术夹闭治疗复发率高。在进行动脉瘤夹闭时,应充分暴露动脉瘤及载瘤动脉远近端,避免误夹正常血管,对疑似的动脉闭塞,可使用术中超声、荧光造影技术,以了解血管是否通畅。动脉闭塞后的残端为正常血管结构,临床发现后多不予处理。MCA及其分支是颅内动脉瘤及脑血管阻塞的好发部位。MCA瘤在M2段最常见。当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时,通过出血主要区域与DSA显示动脉瘤的部位相互印证,以明确诊断。随着CTA、MR血管成像、DSA等脑血管成像技术的普遍应用,未破裂动脉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其中颅内动脉瘤合并脑血管狭窄的病变并不少见。而对MCA分叉部因分支闭塞疑似动脉瘤,常容易出现误诊。

 

回顾性分析国内外的相关报道,以下特征为鉴别诊断提供参考,(1)形态:MCA分叉部动脉瘤多为宽颈动脉瘤,可能与MCA为颈内动脉的延续,血管内压力高有关。血管闭塞影像特点为近期或不完全血管闭塞时,在血管成像中,有时可见“鼠尾征”;当远期闭塞时,因闭塞段钙化形成,多为盲管结构。若侧支循环代偿良好,可发现血液反流至闭塞远端,形成一个断端,与近端闭塞存在连续性。(2)解剖对比:根据双侧MCA对称性,存在一侧MCA分叉部动脉瘤,而双侧MCA主干数不对等,则应高度怀疑动脉瘤为分支闭塞后残端。(3)闭塞表现:一侧分支闭塞后可出现相应供血区的缺血。因此,应尽可能详细了解患者病史,特别需要关注的是有无脑缺血事件,是否留有后遗症等;另外CT、MRI检查可提供脑缺血的证据。

 

本患者的动脉瘤形态与闭塞表现并不完全符合上述特征。DSA结果提示MCA分叉部宽颈“囊状动脉瘤”,瘤顶伴有小子囊。可能病变血管闭塞后形成了良好的侧支血管代偿,MRI中未见右侧MCA供血区的缺血灶,既往病史亦无右侧大脑半球缺血症状。唯一提示是双侧MCA主干分支的不对称。因此,在诊断MCA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时,若疑似动脉分支闭塞,双侧MCA主干分支是否对称为重要参考指标,同时也要注意动脉瘤的形态、血管闭塞的临床症状及影像表现。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总体破裂风险非常低,破裂发生率为0.8%~2.0%,但一旦发生破裂后,致残率及病死率又较高,若积极干预,则需要面临治疗的潜在风险。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采取保守还是积极干预,需要结合诸多相关因素考虑,包括动脉瘤大小、部位、形态学特征、既往蛛网膜下腔出血史及家族史、伴发疾病、预期寿命、临床症状(神经功能缺损、占位效应和血栓栓塞事件)、破裂及治疗风险等。对接受保守治疗的动脉瘤需进行连续影像学随访,但影像学随访的最佳间隔时间和成像模式尚需进一步研究。

 


互联网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