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一例产妇脊麻后并发头痛病例分析

2022.3.08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产妇,33岁,因“G1P0宫内妊娠38+1周、头位、单活胎、先兆临产”于2014年4月14日入院,既往体健。阴道试产过程中监测宫缩30″/3~4',宫口开大3 cm,S0,胎心监测NST无反应型(5分),遂急诊入手术室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入室时产妇BP115/65mmHg,SpO2 98%,RR20次/分,HR80次/分,鼻导管持续给氧,左侧卧位于L2~3间隙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蛛网膜下腔注入罗哌卡因16mg,留置硬膜外导管,平卧后利用手术台调节阻滞平面在T6以下。

 

手术顺利,术中生命体征较平稳(最低BP83/50mmHg,予麻黄碱维持血压正常范围),补液共2100ml(羟乙基淀粉500ml,复方氯化钠1500ml,生理盐水+头孢硫脒100ml),失液共1300ml(失血量150ml,尿量300ml,羊水等850ml),术毕拔除硬膜外导管,予静脉自控镇痛(舒芬太尼100μ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

 

术后第4天产妇主诉起床后颈部僵硬伴“扭伤”样疼痛,予局部热敷、按摩,外贴镇痛膏等对症处理。术后第5天产妇仍诉颈部疼痛,伴有起床后轻微头痛、视物模糊。术后第6天诉颈部疼痛稍好转,起床后头晕、头痛,视物模糊,伴枕部偏右侧抽痛,考虑为麻醉后低颅压所致,予以生理盐水1500ml,并请麻醉科与脊柱外科会诊。

 

术后第7天产妇颈部疼痛明显好转,头痛加重,视物模糊,伴枕部偏右侧抽痛,麻醉科会诊:腰穿后头痛,建议适当补液,可予以镇痛药对症治疗。因患者及家属拒绝头颅MRI检查,遂嘱患者去枕平卧,予以补液(生理盐水+5%葡萄糖+复方氯化钠共3500ml)。

 

术后第8~14天产妇症状未见明显改善,CT示:头颅未见异常,MRI示:双侧小脑、双侧顶枕叶皮层及白质改变,皮层下多发小缺血灶、陈旧性,提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会诊后诊断:(1)妊娠相关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变综合征;(2)硬脊膜穿刺后头痛待排。经对症支持治疗后,产妇于2014年5月5日康复出院。

 

讨论

 

1898年Bier首次报道了腰穿后头痛(post-dural puncture headache,PDPH),认为其发生机制为脑脊液从硬脊膜穿刺处持续性漏出,脑脊液量减少后引起低颅压及疼痛敏感组织的位移牵拉。目前该病的具体生理病理机制尚不清楚,其发病率与穿刺针的类型、口径大小、穿刺方向等因素相关,脊髓麻醉的患者PDPH发生率为13%~18%。

 

腰-硬联合麻醉是国内产妇在手术分娩时最常见的麻醉方式,PDPH往往常见于产妇。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变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神经系统受损为主要表现的罕见临床综合征,其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最终是导致血脑屏障破坏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从而引起血管内液体外渗,形成血管源性水肿。

 

绝大多数RPLS患者并存严重的基础疾病,如恶性高血压、妊娠子痫、各类严重的肾脏疾病、自身免疫病等,通常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典型临床表现为头痛和反复发作的肢体抽搐,还包括视觉异常(视力模糊、偏盲幻视、皮质盲等)、意识障碍和精神行为异常等。

 

影像学改变是诊断RPLS最重要的标准之一,表现为大脑半球后部白质水肿,以双侧顶枕叶受累最为多见,CT检查阳性率较MRI低。RPLS具有可逆性,预后较好,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合理治疗,若不及时治疗可造成不可逆性脑损害。本例是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于术后第5天开始出现起床后头痛,经补液对症支持治疗后症状有所好转,且术前产妇无子痫、恶性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根据国际头痛协会分类ICHD-IIPDPH诊断标准,我们最初诊断为PDPH,而MRI检查确诊为RPLS。

 

近年来国外有脊麻后并发RPLS的报道,且临床上RPLS与PDPH难以鉴别,这不仅对临床工作者的诊疗水平提出了挑战,同时也给RPLS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带来了潜在风险。鉴于该病例的特殊性及其症状不典型性,我们提出以下三点疑惑:(1)PDPH与RPLS同时存在;(2)最初诊断PDPH为误诊;(3)因最初误诊为PDPH延误治疗而诱发了RPLS。基于目前的临床资料,我们并不能明确判断该病例究竟属于哪一种情况,虽然脊髓麻醉后并发的头痛通常情况下都是PDPH,但是对于不能用PDPH来解释的病例,建议完善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避免误诊误治影响预后。


互联网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