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一例椎管内麻醉并发硬脊膜外血肿病例分析

2022.3.16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患者,女,75岁,因双下肢表浅静脉迂曲扩张10年,伴左小腿溃疡半年入院。既往史中无出血倾向及相关病史。体格检查:双下肢表浅静脉迂曲扩张,扭曲成团,左内踝处可见约2 cm×2 cm 大小皮肤溃疡,双下肢肌力V级。WBC3.19×109/L,中性粒细胞率0.448,Hb 114g/L,Plt 110×109/L,谷丙转氨酶11U/L,葡萄糖5.32mmol/L,凝血酶原时间12.0s、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8.4s、纤维蛋白原(一期法)2.72g/L。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静注利多卡因注射液和罗哌卡因注射液)行左小腿溃疡周围交通支结扎术。

 

T12~L1棘间直入法行硬膜外穿刺,向头侧置管,导管进入硬膜腔约2 cm,穿刺时无出血,术中麻醉效果满意。术后静注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500ml+参芎葡萄糖注射液;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4000U。术后第1、2天右下肢疼痛,予双氢可待因口服镇痛治疗。术后第3天,诉右下肢疼痛、麻木、乏力。查体:左下肢肌力Ⅰ或Ⅱ级,右下肢肌力0级。

 

急行MRI增强扫描,发现T12~L3椎体水平椎管内梭形混杂信号,边界清楚,以稍长T1稍短T2信号为主,邻近脊髓、圆锥、马尾明显受压,病灶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神经外科会诊,诊断T12~L3椎体平面椎管内硬脊膜外血肿。选择全身麻醉,行硬脊膜外血肿清除术。背部正中直切口入路,切除T12、L1、L2椎体右侧椎板,打开椎管约1.2 cm宽,可见T12~L3椎体平面椎管内硬脊膜外黑色血块,约8.0 cm×1.0 cm,脊髓受压明显。

 

清除血肿,脊髓稍有复张,硬脊膜搏动好。术后予头孢替唑预防感染,甘露醇脱水,甲泼尼松龙、维生素B1、维生素B12、神经节苷脂治疗。术后第1天,左下肢肌力Ⅱ级,右下肢肌力Ⅰ级。术后第6天,左下肢肌力Ⅳ级,右下肢肌力Ⅱ级,MRI示:硬脊膜外血肿清除。

 

予以偏瘫肢体综合训练、针灸、运动疗法。术后第42天,左下肢肌力Ⅳ级,右下肢肌力Ⅲ级,扶物可站立行走。术后第180天,双下肢肌力Ⅳ级,大小便功能正常。

 

讨论 

 

硬脊膜外出血的主要原因:穿刺针或导管的直接损伤,椎管内肿瘤或血管畸形,凝血功能障碍或抗凝治疗。本例患者凝血功能正常,无椎体外伤,为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术后常规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肝素钙,剂量均在安全范围内,最可能发生出血的下肢手术部位并未发生出血现象,而血肿出现在穿刺部位,分析为穿刺损伤形成硬膜外血肿。硬脊膜外间隙有丰富的静脉丛,持续硬膜外麻醉时穿刺针及导管有可能损伤静脉丛而导致少量出血,出血发生率2.8%~11.5%,但因此形成硬脊膜外血肿较为罕见。

 

随着规范化操作得到重视,硬脊膜外血肿发生率仅为1:150000。急性硬脊膜外血肿在CT图像上表现为高密度影。MRI对确诊急性硬脊膜外血肿较CT更具有优势。一旦诊断硬脊膜外血肿造成脊髓受压,需要急诊行椎板切除减压术。

 

本例减压术选择全麻,是较安全、避免再次损伤、不影响手术操作的麻醉方式。因硬脊膜外血肿偏右侧,故采用半椎板减压术。半椎板减压术适合血肿偏一侧或居中的情况,有损伤小,出血少,不影响脊柱稳定性的优点。预后与手术时机密切相关,Delamarter等发现脊髓受压超过6h会出现进展性坏死。Vandermeulen等认为8h之内施行减压手术,可望完全恢复,如超过72h则预后不良。本例在手术后72h,显示脊髓受压解除,脊髓内未发现缺血、水肿信号,术后虽积极使用神经营养药物和康复理疗,仍遗留肢体功能障碍。

 


互联网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