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三例肺动、静脉瘤诊疗分析

2022.3.30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肺叶内的肺动、静脉瘤是一种临床罕见的以肺动、静脉瘘和右向左分流为特征的疾病。肺动、静脉瘤文献复习仅见病例报道。肺动、静脉瘤为肺动、静脉畸形的一种类型,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解剖学所见均有特殊性。我院3例外科切除的肺叶内的肺动、静脉瘤,总结报道如下。


资料及方法


例1:男,35岁,回族。自诉胸痛、乏力2周。X线胸片发现左肺下叶背段5.0 cm ×5.0 cm哑铃型阴影。CT检查进一步显示病变(图1)。诊断:伴动静脉瘘的肺动、静脉瘤(PAV)。体格检查:未闻及心脏及心脏以外的杂音;未见杵状指(趾);心音正常。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计数(RBC)5.87×1012/L,血红蛋白(Hb)167 g/L;非吸氧条件下,动脉血气分析显示动脉氧分压(PaO2)62.7 mmHg;血氧饱和度(SaO2)0.92。手术切除血管瘤


例2:女,56岁,汉族。以反复咳嗽、咳痰、气短就诊于当地医院,无发热、胸痛、咯血、盗汗。患者轻微活动即感呼吸困难1个月。CT肺血管成像显示:右肺下叶动静脉畸形伴囊状血管瘤,瘤体约8.0 cm×6.0 cm,瘤体动脉源自右下肺动脉,静脉回流至右下肺静脉(图2)。体格检查:身高149 cm,体质量38 kg。口唇及四肢紫绀,呈杵状指(趾)。右胸外侧壁可闻及心脏外杂音。实验室检查:Hb167 g/L;非吸氧条件下,动脉血气分析PaO248 mmHg,SaO20.82。手术切除血管瘤。


例3:女,49岁,回族。活动后胸闷、气喘20年余入院。肺部CT检查示右肺下叶、左肺上叶舌段及下叶前基底段可见瘤样扩张血管团并与肺动脉、静脉相连,以右肺下叶为主,大小约7 cm×5 cm(图3)。诊断:多发性肺动、静脉瘤。体格检查:口唇、四肢紫绀,呈杵状指(趾)。右肺下背部可闻及II级吹风样杂音。实验室检查:RBC6.21×1012/L,Hb191 g/L;非吸氧条件下,动脉血气分析PaO250 mmHg,SaO20.84。综合评估后,考虑切除最严重病变,实行右肺下叶肺动、静脉瘤切除术。


结果


例1:术中见左下叶5.0 cm×5.0 cm囊状、薄壁占位病变,透过薄壁可见血液涡流(图4)。血管瘤动脉血管发自左肺下叶动脉,静脉回流至左肺下叶静脉。血管瘤壁扪及震颤。瘤体供血动脉结扎后,震颤消失,而瘤体大小、张力未变。实施左下叶切除。手术顺利,治愈出院。术后非吸氧条件下,动脉血气分析PaO295 mmHg,SaO20.97。


例2:术中见血管瘤几乎占据整个右肺下叶,实施右肺下叶切除(图5)。我们将手术切除的标本通过供血下叶肺动脉注水,见液体从下肺静脉流出,证实了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直接相通,两血管间未见其他血管通路。术后患者呼吸困难、紫绀消失,治愈出院。病理示血管瘤容积210 ml,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与术前CT检查一致。Masson三色染色和磷钨酸苏木素染色法显示:纤维增生,少量弹力纤维和黏液变性,符合血管瘤特征。术后非吸氧条件下,动脉血气分析PaO279 mmHg,SaO20.94。


例3:术中见右肺下叶一囊性肿物,触之随心跳有搏动感。解剖右肺门,病变供血动脉来自于右肺下叶动脉,回流至右肺下叶静脉。右肺下叶与膈肌有明显粘连,且存在大量交通血管(图6),在原第5肋间切口的基础上,增加第9肋间辅助小切口,形成双肋间切口(不增加皮肤切口),对右肺下叶与膈肌的血管丛状粘连,采取边分离边滑线缝扎法细致处理,将右肺下叶与膈肌完全分离,实施右肺下叶切除。手术顺利,术后症状消失,平稳恢复。病理示肺组织内见大小不一的血管增生、扩张,部分呈囊状,管壁厚薄不一。结合临床,病变符合血管瘤。术后实验室检查:RBC4.0×1012/L,Hb122 g/L,术后非吸氧条件下,动脉血气分析PaO293 mmHg,SaO20.96。



讨论


肺动、静脉瘤以动静脉瘘和不同程度的右向左分流为特征。临床症状和体征因分流量的大小和低氧血症的程度存在差异。大多数患者因为症状轻微或无症状被漏诊。在较不发达的边远地区,医师经验不足和缺乏先进技术、设备是漏诊的另一原因。尽管在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家族成员中伴动静脉瘘的肺动、静脉瘤的发生几率达3%~6%,HHT患者中肺动、静脉瘤的发生概率高达17%,但根据临床症状及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特征,我们认为肺动、静脉瘤是独立的、先天性、血管结构异常性疾病。


本组3例患者均伴有低氧血症,成为该病的主要临床特征,因此不明原因的低氧血症的患者,不应忽略本病症的诊断。血管瘤与左心房的交通不因瘤体供血动脉的结扎或栓塞而改变,危及生命的大出血可能因为菲薄的瘤壁随时发生,因此无论患者是否有症状,均建议外科切除血管瘤。




互联网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