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无黄疸型乙型肝炎的特点及临床特征

2022.12.04
头像

xujinping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特点

  (1)除肉眼观察无黄疸外,血清黄疸指数及胆红素定量,一般均属正常。

  (2)临床症状、体征与黄疸型肝炎相似。但症状轻微,发热病例比黄疸型肝炎少,有的病人无症状而在健康普查中发现。

   (3)肝脏肿大及肝区不适或疼痛者较多。

  (4)肝功能损害较轻,转氨酶轻度升高。

   (5)起病隐袭,经过缓慢,症状轻微。所以有的病人病后不能及早发现,以至病程迁延较长。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在发病后6~9个月内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的仍有36.04%,肝脏检查未缩小或反而增大的仍有62.44%,病程经过反复发作的有57.2%部分病例可迁延1~6年以上。而黄疸型肝炎大部分(76.66%)病例在4~9周临床症状消失或显著好转,肝脏回缩或恢复正常。

   (6)无黄疸型肝炎的发生率远较黄疸型肝炎为多,约占总发病率的90%以上。

  一般认为无黄疸型肝炎有“三慢”特点:即发病慢,恢复慢,进展也慢。在不良条件下,无黄疸型肝炎也可转化为黄疸型肝炎,这与病毒的量、病毒毒力的强弱以及机体免疫力或抵抗力的高低有关。

  临床特征

  1.起病较缓,病史不明确。部分患者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起病,甚至有些患者没有症状,在查体或验血中才发现肝功能异常。有的患者与肝炎患者或污物有密切接触史或半年内有输血、免疫接种、注射、针刺治疗史。

  2.常以消化道症状就诊。近期内乏力,出现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胀便清,肝区胀痛,肝脏有动态性肿大压痛,但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

  3.未作肝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前,因表现多样,易被误诊。在未查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检测乙肝核心抗体免疫球蛋白M前,有少数患者因乏力、头晕、失眠、健忘而误诊为神经衰弱;有的因腹胀、腹泻、消瘦被诊断为消化不良;有的因低热、疲乏在门诊以发热待查,疑为结核、风湿;有的女性患者以月经不调、水肿一直在妇科就诊;有的男患者被诊为性功能减退,直到抽血查肝功能和做乙肝特异免疫球蛋白M检查后,进行动态观察才确诊为急性无黄疸型乙型肝炎。

  4.实验室检查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肝功能浊度或絮状试验轻、中度异常,血清胆红素始终正常,乙肝核心抗体免疫球蛋白M阳性。

  5.多数患者在3个月内逐渐康复。恢复不顺利者,有5%—10%的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要转为慢性。

互联网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