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现场工程师培养离不开企业深度参与

2023.1.10

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近10年来,职业教育累计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了6100万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中的70%以上来自职业学校毕业生。

即便如此,由于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素质不高等原因,制造业领域“招工难”“用工荒”等问题依然突出。许多制造企业“设计是高工,生产是民工”的人力资源结构无法适应其转型升级的需要。

企业办学主体作用没有真正发挥

为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精准对接,近日,教育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工程院、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以及中国银行等单位,面向“十四五”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启动实施了“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加快培养一大批在生产制造、测试装调、试验试制、现场管控、设备运维等生产服务一线岗位,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

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以中国特色学徒制为主要培养形式。学徒制是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导模式和基本趋势,也是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载体和有效实现形式。2014年,借鉴国际先进的职教经验,我国开启了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探索,包括教育部主导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和人社部主导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

通过多年试点,中国特色学徒制在“点”上已经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但从“面”上看,受制于多种因素,学徒制的核心——校企双主体育人的责任未能有效落实,最关键的是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没有得到真正发挥。

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内在要求职业学校必须了解市场变化、熟悉岗位要求、具备培养能力,才可能办出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国内通常把职业教育理解为职业学校内部的工作,但实践证明,没有企业深度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仅靠学校很难培养出具备适应未来行业发展、产业变化、技术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首先,企业作为人才的需求端,非常清楚行业产业的技术变化和技术人才的岗位需求及规格要求,而学校大多基于有限的调研数据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没有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及标准的研制工作,学校便很难做到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随着科技革新速度的日益加快,国内外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通常最先出自于企业。这些新内容要想快速转化为适用于教学使用的课程教材,离不开企业的帮助和深度参与。

其次,诸如现场工程师这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强调工程技术的应用、维护与管理,关键要把企业生产性环节及内容引入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并把部分人才培养环节放到企业现场,开展实岗训练。这要求企业不仅要提供合适的实训岗位,而且要安排经验丰富,且有良好教学能力的企业导师参与指导。

最后,工程技术类人才的培养成本很高,制造业领域尤甚。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职业教育办学成本是普通教育的3倍左右。据测算,职业教育中制造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成本又是其他类专业的3~5倍。对于很多职业学校来说,这是一个现实的挑战。

我国职业学校的办学经费主要依赖于地方财政,能对职业教育充足投入的地方占比较低,企业投入更是微乎其微。反观德国,2018年,该国公共部门在“双元制”职业学校的生均投入为3100欧元,其企业对每个学徒的净投入更是在6000欧元以上,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高于公共财政的投入。

可以说,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发挥得好不好、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程度深不深,直接决定着技术技能人才培育质量的高低,以及学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强弱。

法律政策不健全影响企业积极性

德国“双元制”是职业教育成功的典范。在该教育体系中,企业、职业学校都是承担职业教育义务的机构,而且分别以《职业教育条例》和《框架教学计划》作为各自的教学标准。整体看,德国“双元制”是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另外,德国法律规定企业员工数达到一定规模后,必须承担职业教育的责任,并拿出部分资源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提供培训岗位。

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等若干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此外,新《职业教育法》也明确“国家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引导企业按照岗位总量的一定比例设立学徒岗位”“对参与学徒培养的有关企业,可以按照规定享受补贴”等举措,但由于相关内容缺乏强制约束力,很多激励措施到地方后缺乏落地细则。在激励机制不足的情况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不足,还未形成自发的社会责任意识。

由于学徒制相关法律政策不健全,学徒制“上热下冷、校热企冷”的问题较为突出。开展学徒制势必增加企业的投入和运营成本,而这些成本投入需较长时间才能取得成效,况且人才培养成效对企业还具有不确定性,如存在培养的优秀人才快速流失问题,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企业参与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新计划优化顶层设计

教育部等部门启动的现场工程师专项计划充分考虑了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存在的企业培养主体地位缺失、企业培养能力不足、学生学徒双重身份保障不力、学徒岗位标准不明、工学内容对接不畅、在岗培养技能单一等系列问题,基于实际优化了顶层设计。

一是加强了政府统筹,首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等单位动员遴选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头部企业,梳理岗位需求,设立学徒岗位,明确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保证了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来源于企业。

二是要求参与计划的企业选派具有与教学能力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参加现场工程师培养,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指导岗位实践教学。

三是遴选优质职业院校对接企业需求,建立现场工程师学院,校企联合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联合招生、联合设计和开展教学考核评价改革、联合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从而确保培养高质量人才。

总之,发展职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参与、协同推进,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不可或缺。期待现场工程师专项计划这一旨在精准弥补紧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短板的改革举措最终取得成功。

中国科学报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