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2克黄金换1克牛黄,超20个品种涨价200%,谁是中药材涨价的幕后推手?

2023.7.23
头像

陈梦瑶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逆天了!

  当归每公斤涨300%,甘草价格翻了六翻,天然牛黄每克的价格已是黄金的2倍,沙苑子更是暴涨十倍有余……超过200个常规中药材品种的年涨幅超过50%,100个常规品种年涨幅超过100%,25个常用大宗药材年涨幅超过200%。

  一时之间,中药材成了价格“刺客”。

  家里世代与中药材打交道的贾璋(化名),直言自己从业近二十年也是头一次遇到这样大规模的中药材涨价。

  贾璋所处的安徽亳州,被称作中国的“药都”,是国内最主要的中药材集散地和价格形成中心之一。进入夏季,因普遍的多雨和高温,本该是中药材交易淡季,但如今的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却火爆异常。

  “如果说往年中药材价格的走高是因为‘药贱伤农’后导致的供需失衡,但我认为今年不是。”贾璋愈发地看不懂如今中药材市场的一反常态,他告诉E药经理人,这种涨势已经超出了正常的市场价格波动,并且在亳州的很多冷库里,囤积着大量中药材,甚至已经有人开始做起了租赁冷库的生意,“很明显是囤积居奇。”

  一面是冷库里几乎爆仓的囤货、人为地减少供应,另一面是市场上狂飙不停的药品价格,是谁导演着这场中药材价格逆势狂飙的大戏?谁将从中获益?又是谁被这场价格战重伤?

  真供需失衡还是人为炒作?

  中药材价格上涨的原因,并不能单方面的归结至某一因素。

  “中药材属于农副产品,受气象条件影响较大,极端天气频发,的确会导致中药材产量下降、价格上涨。”一位长期关注中药的分析师表示。

  同时,近年来人力成本、土地租赁成本、化肥成本的变化,让中药材种植成本逐年攀升,但由于此前部分品种价格多年维持在低位,造成了“药贱伤农”的局面。药农无法获得良好的收益,加之天气因素,农户种植积极性降低,大量药农转而种植其他农作物,导致中药材的产能下降,加剧了供给端的紧缺。“三年就没挣过钱,成本越来越高,货却卖不上价,现在已经负债几十万。”云南药农小孙这样说,原本过了今年,他也计划转行做点别的生意,如今赶上中药材价格大涨,让他终于看到了希望。

  更深层次来说,自新版《中国药典》正式实施,对中药材安全性提出了新的规范,进一步加强了对药材饮片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禁用农药残留、真菌毒素以及内源性有毒成分的控制。换言之,对药材质量标准提高,也推动着种植成本上升,进而推高药价。“如果是因提升质量带来的成本上涨,也是产业正在实现良币驱逐劣币,进而实现中药材的质量提升。”

  “这些原因的确会导致中药材价格以‘3年一小涨、5年一大涨’的普遍周期波动和温和的涨价,这也是产业的共识,但现在这种‘刹不住车’的局面,与人为操作或资本涌入后的催化,有很大关系。”贾璋直言。

  如果有人问,作为朝阳行业的生物医药产业,哪里是一片暂且安全的避风港?这几年被集采大规模洗礼的仿制药赛道几乎已无后来者分羹的可能,创新药虽火热却在内卷泥潭和资本寒冬中苦苦挣扎。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落到了中药赛道。

  的确,近年来我国中药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和水平显著提升。从政策层面来看,今年以来,国家出台多项利好中医药的政策。根据国家药监局发布的《药品监督管理统计年度数据(2022年)》,2022年,中药生产企业4569家(其中含中药饮片生产企业2250家),占全国药品生产企业总数的57.3%。在7月18日刚刚结束的2023国家中药科学监管大会上,国家药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军宁表示,近年来,药品监管部门坚持守正创新,大力鼓励中药新药研发,不断完善中药法规制度体系,筑牢中药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推动中药传承创新发展驶入“快车道”。

  产业的快速发展“撞上”具有不确定性的原料供给,的确会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但多位受访者表示,本轮价格飙升,或与流通环节的人为操控以及外部资本大量涌入后的炒作有关。“就拿亳州来说,资本正在从各个方面渗透,甚至在近几个月已经出现利用直播平台吸引游资盲目囤积中药材的情况。”同时,贾璋表示,市面上呈现出的是供不应求、价格飞涨,而这些药材,都躺在供应商已经爆仓的冷库里。

  如此离谱的价格走势,已经引起了各地中药协会的注意。

  自6月下旬起,陆续有江苏、广东、安徽亳州等中药材交易较为集中的省市相关协会发布关于中药材价格异常波动的公告。至7月8日,中国中药协会也发布倡议书,提出:“本轮药材价格出现较长时间的异常上涨,势必给中药行业健康稳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中药行业必须予以高度关注。”此外,协会呼吁,为有效平抑中药材市场价格异常波动,保证药品质量和市场供应,坚决反对以任何形式哄抬和操纵药材价格、投机炒作等扰乱药材市场秩序的不正当乃至违法行为。

  不过,市场火热也让中药材种植的农户喜上眉梢,小孙终于看到了“翻身”的希望。他种植的中药材虽然还有几个月才到收获期,但已经有药材商上门联系收购,小孙希望这波中药材的热度还能再持续一段时间,让他有机会“货比三家”,找到出价最高的买家。

  贾璋则表示了自己的担心:“以往年经验来看,如果中药材品种价格上涨,种植户会进行扩产,反之,种植户就会大幅减产。”而如今大规模上涨的价格,或引发一波种植潮,但是待药材收获期到来时,此刻炒作价格的游资或许已经全身而退,留下的将是供大于求的“丰年大跌”,同样不利于产业的良性发展。他认为,当前国内的中药材种植最缺乏的是有效的产能控制、市场需求、价格监控等机制。

  无论是药农、流通商、还是制药企业、药店乃至患者,都在关心的一个问题是,这波价格的狂飙还将持续多久?前述分析师认为,在这一波价格持续上涨的影响下,行业协会已经率先发声和呼吁,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供需关系紧张的局面,价格的拐点不会太远了。他表示,供需关系直接影响着价格的涨跌,“对于一些净利润本就不高、原材料储备不充足、不具备议价能力的中小型企业会选择暂停生产,放弃采购高价中药材,市场的需求自然会有所降低。”该分析师表示,这会是影响供需的一方面因素。另一方面,对于大型龙头公司来说,国内大多数头部中药企业均已经开始自建中药材种植基地,或者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共同开展种植,以对冲价格波动的风险。面对市场上价格的飙升,龙头公司也会选择放弃市面的高价中药材。需求减小后,供需关系得到改善,市场价格也将出现回落。

  已有产品撤网,会波及集采落地吗?

  价格倒挂,让中药饮片药材供应商林凡正面临着两难的局面。

  “和药厂、医院都签了长期供应合同,但现在药材价格上涨的速度太快,双方还在沟通调价,药材价格已经再次涨上去了,最夸张的时候价格可以一天三涨。”为了履行供应合同,林凡和许多同行都在赔钱出货,“估计这半年要亏损30%。”林凡坦言,“但违约需要承担的违约金更高,还可能因为违约在以后很难拿到新单子。”

  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已经传导至中游的中药制造企业与下游的医院、药房等终端。“最明显的是患者抓药的成本提升了。”在广东一中医诊所工作的李佳表示,相同的方子,过去仅需2元的当归,如今需要10元,对很多需要常年服用中药的患者来说,近几个月来用药成本正在翻倍的增加。“中药属复方,替换或缺少某一味药都会影响最终的疗效。”李佳表示,有些近几个月涨价太离谱的品种,供应商已经断供了,而她所在的诊所,所剩不多的库存也即将告急。“价格如果迟迟没有好转,要么断货、要么涨价,这两种情况的结果,最终受伤的还是患者。”

  热度持续不退的药价,也让贾璋开始担心即将在8月落地实施的十三省中药饮片集采能否顺利推行。刚刚参与了这次集采的山东一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负责人也表示,上游药材价格飞涨,下游价格不仅不能跟涨,还降价了,产销成本倒挂让企业举步维艰。

  去年11月,三明采购联盟省际中药(材)采购联盟采购办公室正式发布《三明采购联盟省际中药(材)采购联盟中药饮片联合采购文件》,今年5月,全国首次中药饮片省际联盟采购拟中选结果产生,21个中药饮片品种共有100家企业中选,平均降价29.5%。可以说,中药饮片的价格天花板被打下来了。

  但是,终端价格下降了,原料成本却上涨,“卡”在中间的中选企业,进退两难。正如江苏省医药行业协会中药饮片专委会与广东省医药行业协会分别向中国中药协会汇报的“关于中药材价格异常增长的情况报告”中所说,对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来说,采购端价格猛涨,而终端价格却不能及时调整,生产成本和售价形成了严重倒挂现象,企业亏损日趋严重,生存受到严重挑战,现已举步维艰。不过,从这次采购的降幅以及报价来看,企业在价格上做了功课并且结果也并非惨烈。“29%的降幅,已经在价格上留了较大空间,并且价格已经是在涨价后的基础上降价,一些产品降价后和如今市场的价格持平。”

  贾璋告诉E药经理人,亳州市中药饮片产业促进会日前发布的《关于中药材市场价格异常增长的公告》中,提出相关建议,包括加快建设中药材战略储备库、打造中医药指数发布平台、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规范中药材市场以及加强金融服务支持等方案,呼吁相关政策尽快出台。

  如果说中药饮片联采是眼前的近忧,那中成药集采的远虑也不能忽视。

  7月初刚刚公布中选结果的第二次全国中成药集采,平均降幅49.36%,部分品种降幅超70%,最高降幅超九成。集采的本意是将过去药品巨大的利润空间压缩,以便让利于患者。如今药品销售价格打下来了,上游中药材价格却涨上去了。双重夹击之下,中选企业的成本压力陡增,利润空间再度被挤压,给履约供应增加了一层不确定因素。

  这不禁让人联想起数年前的化药集采。彼时,为中选而报出超低价,却因最终无利润空间而无法保证药品供应的案例屡见不鲜。若中药材的价格如此野蛮疯涨,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的药品生产企业,还能否保质保量地守护住集采的果实,以及后续药企对于中成药集采的积极性,都不得不打上一个问号。

  其实,原料上涨带来的中成药撤网潮已经开始。早在今年2月便有媒体报道,甘肃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通知,24种中成药撤除挂网资格,原因为“企业生产成本上涨”。此后,辽宁、江苏、安徽、广西、山西、宁夏、贵州等地也均发布取消挂网通知,从品种来看,包括上海雷允上丹参片、云南白药气雾剂、元胡止痛片、六味地黄丸等产品均退出相关省份医保。

  对此,前述分析师表示,对中成药企业来说,虽然中药材价格呈周期性波动,但企业在多年的经营过程中,采购和储备均已有比较成熟的运行机制。“不能忽视的一个因素是,正因为五六月份陆续开展的两次与中药相关的集采,参与其中的企业有可能已经在年初或三四月提前囤货以应对后续集采落地后的供应,使得短时间需求量增长,推高中药材的价格。”对于涨价,也有人持积极的观点,“过去很长时间,中药饮片、颗粒制剂、中成药的价格都很低,涨价是价值的回归体现。”

  但不能否认,价格的持续走高还是会削弱企业本身的成本控制能力。对参与集采的中选企业来说,降低中药材价格波动对企业正常生产的影响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面对成本飙升带来的经营压力,中国中药协会也发出倡议,药企要对药材市场行情尤其是所需采购药材品种的市场行情、产地信息、储存量、经销户信息等进行密切跟踪,并及时予以研判,科学、合理制定中药材原料采购计划,及时调整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生产计划。同时,把好原料采购和质量关,足量投料,坚决保证药品质量。中药协会也建议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品牌、优质企业应率先行动,打造中药全产业链质量管控体系,建立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深入产地建立药材基地,促进产销直接对接,尽量减少中间炒作环节。

  有行业观察认为,中药材价格的异常波动带来的也不全是“危机”。至少已经让监管部门充分认识到了中药材价格的不稳定性,在后续开展的各类采购中,需要更重视原材料价格的影响因素。

E药经理人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