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超级多模式基因电转化仪在疫苗研发方向的应用

2021.3.01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新型冠状病毒在国内虽然基本已经得到较好的控制,但是疫苗的研发还处在攻坚阶段。今天我们解析的这篇文章是来自于《Molecular Therapy》(IF=6.9) original aticle. 这篇文章中采用日本BEX CUY21 EDIT II活体/细胞电转化仪,对BALB/c小鼠进行DNA疫苗电转注射,发现和mRNA疫苗相比,sa-RNA是更好的抗病毒疫苗。


摘要

      目前,某些病原体扩散迅速且变异率高,但疫苗的研发与生产有时候跟不上速度,不能更快更准的控制病原体的侵袭与扩散,随之带来的严重后果不敢想象。因此,迫切需要发现新的疫苗种类去缓解这状况。RNA疫苗一直倍受欢迎, 源于其安全,生产无需细胞,可以快速对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

 目前有两种RNA疫苗种类:

1. 合成mRNA,其仅编码目标抗原。

2. 自扩增RNA(sa-RNA),是病毒衍生的RNA,编码目标抗原和使RNA疫苗复制的蛋白质。

     目前为止的研究表明:两种疫苗类型均可诱导免疫反应,但并未明确哪种方法是最佳的。因此,本研究比较了一下合成mRNA和sa-RNA表达的流感病病毒血凝素。发现两种RNA都有保护性。但同等的保护水平,sa-RNA 仅需要1.25 mg,而mRNA 需要80 mg,足足节省了64倍的原料。确定sa-RNA比mRNA更有效后,又以sa-RNA作为疫苗测试了三株流感病毒,分别为H1N1,H3N2(X31)和B(马萨诸塞州)毒株,并且发现sa-RNA都能保护目标免受感染。当sa-RNA制成三价制剂,可以防止H1N1和H3N2病毒侵染。由此我们得出结论:sa-RNA更具美好前景的抗病毒疫苗。

 

背景介绍

      流感病毒是一种具有大流行潜力的病原体,属于正粘病毒科,可分为3种型:A,B和C型流感。由于它们的RNA基因组是分段的,因此有许多亚型,尤其是在A型流感病毒中。发生不同病毒亚型的突变和重组相当容易导致新菌株的频繁出现。在人类中,流感病毒在20世纪引起了3次大流行。2009年最新的“猪流感”大流行被认为是低致病性毒株,但仍然感染了约2亿人,并造成了201,200人死亡。目前,大多数流感疫苗是由灭活疫苗制备的病毒,生长在有胚的鸡蛋中,但这对于禽类病毒,可能对鸡胚有高致病性。从这方面来说,RNA疫苗更有效率。mRNA已用于免疫小鼠,雪貂和猪,获得其流感疫苗。2013年,sa-RNA已用于防治H1N1和新兴的H7N9亚型流感病毒。

    因为病原体序列数据采集的速度较快,所以核酸疫苗是较有前景的疫苗种类。此外,与灭活或减毒病毒相比,核酸是不变的基本产物,所需的监管测试更少。目前已经提出了两种核酸疫苗种类用于疫苗接种,即RNA和DNA。相对来说,RNA是较好的,因为与DNA疫苗(必须克服两个转录障碍,即细胞膜和核膜)不同,RNA疫苗一旦进入细胞质就可以将其转化为抗原,这不但提高了转染效率,而且使免疫应答具有连锁反应。RNA疫苗快速与安全,生产过程无需细胞,且能诱导B细胞和T细胞反应,优点明显。虽然合成mRNA可立即翻译抗原,有良好的抗病毒保护作用,但其合成需要大量的mRNA原料。从小型动物所需的材料扩大到人类,可能会在出现流行病时限制疫苗的使用。因此,需要对该方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BEX CUY21 EDIT II在此研究中的作用

最新款的CUY21 EDIT II 采用最先进的脉冲芯片控制技术,BEX独有的多步脉冲,反向脉冲及恒流脉冲转化模式,无需任何专用试剂,提供高效高存活率的转化。

      本研究中,为了验证DNA疫苗是否可预防H1N1流感,所以对BALB/c小鼠进行DNA疫苗电转注射,采用150v穿孔电压,5个正负交替极性脉冲。

2020092751448348.jpg

 

 

结果

1.少剂量的sa-RNA即可与mRNA等效。

2020092751517920.jpg

A/B:用120,80,20ug H1N1/PR8 HA-mRNA 及5ug灭活病毒(def-Virus)和乳酸林格缓冲液对BALB/c小鼠进行肌肉注射,三周后再进行一次增强免疫。然后通过HAI(A)和VNT(B)对其体内H1N1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

 C/D:BALB/c小鼠通过鼻内感染10倍剂量的H1N1/PR8 HA-mRNA,其生存率(C)与体重变化(D)。

 E/F:用1.25,0.25,0.05ug H1N1/PR8 HA-SaRNA 及5ug灭活病毒(def-Virus)和乳酸林格缓冲液对BALB/c小鼠进行肌肉注射,三周后再进行一次增强。然后通过HAI(E)和VNT(F)对其体内H1N1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

 G/H:BALB/c小鼠通过鼻内感染10倍剂量的H1N1/PR8 HA-SaRNA,其生存率(C)与体重变化(D)。

 

2.Sa-RNA与mRNA应答反应的对比

2020092751538552.jpg

 

3.与mRNA相比,sa-RNA可以表达更多抗原。

2020092751558240.jpg

A:BALB/c小鼠通过肌肉注射4ug(每条腿2ug)带有萤光素酶基因的Sa-RNA和mRNA。在接种后的各个时间点进行腹膜内注射D-荧光素,使用IVIS光谱体内成像系统观察表达情况。每个时间点选择一张代表性图像。 

B:来自n = 6只动物的荧光素酶水平情况,点代表平均值±SEM。

 

4.sa-RNA的效率可以通过改变其运输方式进而提升,如聚乙烯亚胺运输方式(PEI-based)。

2020092751584836.jpg

A/B:BALB-c小鼠分别用PEI-Sa RNA和仅Sa-RNA在第一天与第21天注射。在第19天(A)与54天(B)收集血清。
 

5.编码A型流感病毒的sa-RNA疫苗可预防目前的季节性流感毒株。

A-F:BALB-c小鼠肌肉注射1.5ug和0.5ug Cal‘09 H1N1 HA-Sa RNA。

G-I:BALB-c小鼠肌肉注射1.5ug和0.5ug B-Mass H1N1 HA-Sa RNA。

J-L:BALB-c小鼠肌肉注射1.5ug和0.5ug X31 H3N2 H1N1 HA-Sa RNA。免疫应答反应结果与1.5ug HIV Sa-RNA(阴性对照),蛋白质疫苗和无进行免疫的小鼠作对比。

A:接种疫苗后测量H1N1特异性IgG。

B:小鼠鼻内感染了Cal’09 H1N1病毒后的体重变化。

C:测量肺中H1N1 流感M基因拷贝数。

D/E:H1N1特异性IgG与特异性IgG2a/IgG1的测量情况。

F:肺中特异性H1 CD8+T细胞在感染后第7天的测量情况。

G:对于B-Mass,特异性IgG用ELISA方法检测。

H:小鼠鼻内感染了B/Florida/06病毒后的体重变化。

I:流感病毒B NS基因肺中的拷贝数测量情况。

J:H3N2特异性Ig ELISA测量情况。

K:小鼠鼻内感染了X31 H3N2病毒后的体重变化。

L:测量肺中流感X31 H3N2 M基因拷贝数。

 

6.与单一HA相比,结合三种HA的sa-RNA(三价Sa-RNA)不会降低对H1NI 和H3N2的抵抗作用。

 

A-C:BALB/c小鼠肌肉分别注射1.5ug Cal’09 H1N1,B-Mass和X31 H3N2 Sa-RNA(三价Sa-RNA),仅1.5ug Cal’09 H1N1和1.8ug流感病毒蛋白疫苗,三周后进行一次增强免疫。

A:特异性H1N1 IgG抗体的ELISA检测情况。

B:特异性H3N2 IgG抗体的ELISA检测情况。

C:特异性B IgG抗体的ELISA检测情况。

D:在第7周,小鼠感染Cal’09 H1N1流感病毒,并且每天监测体重变化结果。

E:7天后,三价Sa-RNA实验组与仅Cal’09 H1N1实验组感染X31 H3N2流感病毒后体重变化结果。

 

7.单剂量的sa-RNA或DNA疫苗可预防H1N1流感

A:BALB/c小鼠肌肉注射1.5ug Cal’09 H1N1 DNA或Sa-RNA疫苗。RNA注射是带运输方式的形式,DNA注射是带运输方式的形式或仅DNA形式,通过肌肉电转注射。4周后,感染Cal‘09 H1N1流感病毒,对其体重情况进行测量。

B:感染后7天,测量肺中M基因拷贝数。

C:感染后4天,特异性H1N1 IgG 测量。

D:特异性IgG2a/IgG1的测量情况。

E:感染后7天,通过五聚体染色法在肺组织中测量流感病毒特异性CD8 + T细胞的比例。

 

结论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本研究比较合成mRNA和sa-RNA表达的流感病病毒血凝素。发现两种RNA都有保护性的。但同等的保护水平,sa-RNA 仅需要1.25 mg,而mRNA 需要80 mg,足足节省了64倍的原料。确定sa-RNA比mRNA更有效后,本实验以sa-RNA作为疫苗测试了三株流感病毒,分别为H1N1,H3N2(X31)和B(马萨诸塞州)毒株,并且发现sa-RNA都能保护目标免受感染。当sa-RNA制成三价制剂,可以防止H1N1和H3N2病毒侵染。由此我们得出结论:sa-RNA是有美好前景的抗病毒疫苗。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参考文献

PMID: 29275847

PMCID: PMC5835025

DOI: 10.1016/j.ymthe.2017.11.017


互联网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