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THXM 001—2022
小麦(婴泊700)高产栽培技术标准


标准号
T/GTHXM 001—2022
发布日期
2022年03月23日
实施日期
2022年03月23日
废止日期
中国标准分类号
A011
国际标准分类号
01.020
发布单位
中国团体标准
适用范围
4 栽培技术 本条款没有说明的栽培技术,仍采用常规农耕农艺技术。  4.1整地与造墒 整地要达到上松下实,无明暗坷垃。秸秆还田 2 遍,秸秆长度在 5 cm以下。深耕控制在 25 cm 左右,深松控制在30cm左右。土壤墒情控制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 70%~80%为宜,干旱土壤在耕地前一周造墒,勿抢墒播种。 4.2施用基肥 目标产量650 kg/亩的中产田,亩施有机肥 4 000 kg、纯氮(N)10 kg、磷(P2O5)8~10 kg 和钾(K2O)6~8 kg;目标产量700kg/亩的高产田,化肥用量上浮20%左右;目标产量600kg/亩的中低产田,化肥用量下浮 20%左右。微量元素缺乏地块补施锌肥、硼肥等。施用的肥料应符合NY/T 394的规定。 4.3种子选择与处理 种子质量应符合GB 4404.1-2008的规定,纯度≥99%、净度≥99%、发芽率≥85%和含水量≤13.0%。选用毒性低的种衣剂包衣处理,依照 GB 15671-2009 标准执行。  4.4播种  播期一般为10月5号~10号。基本苗18~22万/亩,18 万为宜,早播和高肥地块适当调低播量,晚播和低肥地块播量适当加大,每晚播3d 增加0.5 kg/亩播量。采用条播,提倡机械精量播种。行距20~25cm,播深3~5cm。播后要镇压,促进根系下扎,达到苗齐苗壮的目标。 5 田间管理   5.1冬前管理 麦田要分类管理。旺长田,采用化学控制、镇压等方法控旺转壮。弱苗和晚播麦田,要适度镇压,促进根系发育。进行杂草秋治,一般在11月中旬进行。严禁麦田放牧和畜禽啃青。 5.2返青至拔节期 及时浇施春一水(返青期)并配合施肥。重点防控小麦纹枯病、根腐病和麦田草害。在春季进行化学除草的同时,加入烯唑醇等广谱性杀菌剂,达到防治杂草和纹枯病等的双重效果;杂草防除一定要在小麦拔节前完成。 5.3小麦孕穗至扬花期。 重点防治小麦吸浆虫、赤霉病和锈病等。4月中下旬是小麦孕穗期,也正是吸浆虫化蛹盛期,及时开展小麦吸浆虫蛹期防治。小麦齐穗期至灌浆初期是赤霉病侵染麦穗的关键时期,只要遇到降雨、或雾天、或有露水的天气,要适时开展赤霉病预防与防治。4月下旬至5月上旬是条锈病发生防治关键时期,要加强条锈病监测,由专业化防治组织实施带药侦查,早发现,早防治。 5.4小麦灌浆期。 突出抓好小麦中后期一喷三防。灌浆期是小麦产量形成关键期,重点防治蚜虫、锈病、白粉病等病虫,预防干热风。选用低毒有机磷类、菊酯类或吡蚜酮、吡虫啉、烯唑醇、咪鲜胺、戊唑醇、三唑酮、多菌灵、磷酸二氢钾、氨基寡糖素等,混合喷施。增加小麦的抗逆性和千粒重,达到防治病虫并抵御干热风的多种效果。 6主要病虫草害化学防控 6.1种子包衣技术 使用小麦种子包衣技术,预防苗期病虫害。包衣剂采用经过国家登记并符合无公害生产要求的产品。 6.2防治农药 应符合GB4285-1989和GB/T8321(所有部分)的要求。 6.3主要病害发生与防治 6.3.1茎基腐病 ①药剂拌种 100公斤种子可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200毫升+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200毫升或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400毫升,晾干播种。 ②药剂防治 在小麦返青起身期进行喷雾防治。每亩可以用80%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0~12g,或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40~60mL,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8000~10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兑水30kg顺垄沿茎基部喷雾.发病严重的地块可连续防治2次,间隔7~10d。 6.3.2小麦纹枯病 、根腐病 冬小麦播种过早发病重。适当晚播则发病轻。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磷钾肥发病重。砂土地纹枯病重于粘土地、粘土地重于盐碱地。 ①药剂拌种: 提倡使用生物药剂防治,主要选用100亿枯草芽胞杆菌50g或1000亿枯草芽胞杆菌20~30g拌麦种15kg。化学药剂选用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30mL兑水100~150mL,拌麦种10~15kg,搅拌均匀堆闷3h;或选用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60mL兑水2000mL,拌麦种100kg,堆闷6h;或用2.5%咯菌腈悬浮液种衣制10mL拌小麦种子10kg,或用适麦丹(苯醚·咯菌腈) 4.8%水悬浮剂100~300mL加适量水稀释后拌麦种100kg,充分搅拌均匀,药剂拌种均需晾干后播种。 ②药剂防治:小麦返青-拔节期选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30g/亩)或15%三唑酮200g或20%三唑酮乳油50mL/亩兑水30kg进行防治,隔7~10d施一次药,连续防治2~3次。 6.3.3小麦全蚀病 冬小麦播种过早、连作发病重。 ①土壤处理:全蚀病重发区亩用50%多菌灵1kg+15%粉锈宁1kg+100kg水,随水灌入土中或喷于地表,然后耕翻整地。或亩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2kg+ 100kg水喷于地表或兑细土50kg撒于地表,耕翻整地。 ②种子处理:用3%苯醚甲环唑悬浮液种衣剂50~100mL加2.5%咯菌腈悬浮液种衣制剂10~20mL,兑水100~150mL混匀后可拌麦种10mL或用12.5%硅噻菌胺悬浮剂200~300mL兑水1000mL,拌麦种100kg,搅拌均匀堆闷3h,晾干后播种。 6.3.4小麦赤霉病 赤霉病主要通过风雨传播,在降雨或空气潮湿的情况下,子囊孢子成熟并散落在花药上,经花丝侵染小穗发病。第一次用药应掌握在有10%小麦扬花时,或天气预报小麦扬花期有3天以上连续阴雨天,在降雨的前一天,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150g+水50~70kg或25%氰烯菌酯100~200ml/亩兑水30kg喷雾。 6.3.5小麦条锈病 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或发现发病中心时开展药剂防治,按照“发现一点,防治一片,发现一片、防治全田”的原则,及时防控。亩用45%咪鲜胺悬浮剂25~35mL,或30%戊唑醇悬浮剂20~30mL,或10%己唑醇悬乳剂10~20mL,或50%多菌灵悬乳剂100~150g或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200mL或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20~30mL,或40%唑醚·氟环唑悬浮剂20~25mL等兑水均匀喷雾,常规喷雾亩喷液量不少于30kg。 6.3.6小麦白粉病 施氮过多,造成植株贪青、密度大发病重。病株率达15%以上。亩用15%三唑酮粉剂100~150g或20%三唑酮乳油100 mL或12.5%烯唑醇可湿粉20g/亩,兑水30kg喷雾。 6.3.7小麦叶锈病 当病叶率达10%时,喷洒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g/亩,兑水30kg均匀喷雾。 6.4主要虫害发生与防治 6.4.1地下虫害 危害小麦的主要地下害虫有金针虫、蝼蛄、蛴螬等。防治地下害虫,选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拌种,50mL拌种30~35kg种子;或50%辛硫磷乳油200mL,兑水适量,拌麦种100kg,搅拌均匀堆闷2~3h,晾干后播种。 6.4.2蚜虫 ①药剂拌种 亩用70%吡虫啉可分散粒剂30g兑水300mL,拌麦种12.5kg,搅拌均匀,吸收晾干后播种。 ②药剂防治 有蚜株率超过30%,百株蚜量800~1000头,自然天敌单位与麦蚜比超过1:200头要进行防治。亩用10%吡虫啉可湿粉20~30g或5%啶虫脒2000~3000倍液兑水30kg均匀喷雾。 6.4.3小麦吸浆虫 ①蛹期防治: 4月16日~25日,小麦孕穗至抽穗前,每个样方有吸浆虫2头。当大量活动幼虫集中在表土层化蛹时,是毒杀幼虫的最佳时期。亩用2.5%甲基异柳磷粉剂1.5~2kg,或亩用3%辛硫磷或5%毒死蜱粉剂900~1500g,配制成25~30kg毒(沙)土,顺麦垄均匀撒施地表,撒毒土前未浇水的及时浇水可提高药效。注意不要带露水撒药,要将粘在麦叶上的毒土及时借助于扫帚、树枝、拉绳索等器具使毒土弹落在地面。 ②成虫期防治 防治指标:4月20日~5月5日,在小麦抽穗期至扬花前,当抽穗率达70~80%,10复网捕成虫20头或扒麦查虫一眼可见成虫3~5头时防治。每亩可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50%辛硫磷、10%吡虫啉1000倍液或50%毒死蜱1500倍液喷雾防治,连续用药2~3次。 6.4.4麦蜘蛛 200头/尺/行开始进行防治,1.8%阿维菌素3000倍液或20%哒螨灵1500倍液喷雾。 6.5杂草防治 以猪殃殃、播娘蒿等阔叶杂草为主地块,用20%二甲四氯钠盐水剂250mL/亩,10%苯磺隆10g或72%2,4-D丁酯50mL兑水30kg在小麦拔节前均匀喷雾。 以雀麦、狗尾草、稗草、早熟禾以及野燕麦、看麦娘、日本看麦娘、毒麦等恶性禾本科杂草为主的地块,亩用 3~4g 70% 彪 虎 水 分 散 剂(氟 唑 磺 隆)或7.5%啶磺草胺水分散粒剂12.5g或用6.9%精恶唑禾草灵水乳剂100~120mL或15%炔草酯可湿性粉剂20~30g,在杂草2~4叶期亩用药液30kg均匀喷雾。 以节节麦为主的麦田,在小麦3~6叶期,杂草2~5叶期,亩用3%甲基二磺隆油悬浮剂20~30mL均匀喷雾进行防治。 6.6一喷三防技术 防治时期:抽穗至扬花前进行第一次一喷三防,重点防治蚜虫、吸浆虫成虫、红蜘蛛、赤霉病、白粉病、锈病等,增施叶面肥,增强抗逆性。灌浆期进行第二次一喷三防,主要防治蚜虫、赤霉病、白粉病、锈病等,注意倒伏和干热风危害。 防治方法:亩用25克/升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60mL+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g+磷酸二氢钾100g,兑水30kg,均匀喷施。一定加足水量,细致喷雾。 7  收获 胚乳变成蜡质状,指甲可以切断,可挤出蜡状胚乳,植株基本全部变黄,只有穗茎保持绿色,小麦籽粒干重最重,此时为小麦蜡熟期,是收获的最佳时期。




Copyright ©2007-2022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01825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