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EA 006-2023
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教学服务指导

Teaching Service Guidance for Off campus Labor Education Practice Base during Compulsory Education Stage


 

 

非常抱歉,我们暂时无法提供预览,您可以试试: 免费下载 T/WEA 006-2023 前三页,或者稍后再访问。

您也可以尝试购买此标准,
点击右侧 “立即购买” 按钮开始采购(由第三方提供)。

 

标准号
T/WEA 006-2023
发布
2023年
发布单位
中国团体标准
当前最新
T/WEA 006-2023
 
 
适用范围
一、教学服务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劳动实践教学服务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和显著的实践性,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的劳动教育来说,发挥着有益补充作用。 二、教学服务理念 (一)育人为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挖掘劳动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的育人价值,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贯穿教学服务实施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发展创新意识,提升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成为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 (二)实践主导 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根据学生经验基础和发展需要,以劳动项目为载体,以劳动任务群为基本单元,以学生经历体验劳动过程为基本要求,构建覆盖三类劳动,学段进阶安排、有所侧重的教学服务结构。 (三)联系实际 教学服务内容选择应坚持因地制,宜工则工,宜农则农。注重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能力,选择日常生活劳动内容;注重从时令特点和区域产业特色出发,选择工农业生产劳动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选择学生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和现代服务业劳动内容;注重选择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的手工劳动内容,适当引入体现新形态、新技术、新工艺等的现代劳动内容。 (四)内容丰富 劳动教学服务强调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注重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学创融通,倡导“做中学”“学中做“,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出发,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经历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避免单一、机械的劳动技能训练,避免简单的劳动知识讲解,避免缺少实践、过于泛化的考察探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制作、试验、洋炼、探究等方式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习得劳动知识与技能,感悟和体认劳动价值,培育劳动精神。 (五)综合评价 注重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既要关注劳动知识技能,更要关注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既要关注劳动成果,更要关注劳动过程表现。重视平时表现评价与学段综合评价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以教师评价为主,鼓励学生、其他学科教师、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 (六)确保安全 重视劳动教学服务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强化学生劳动安全意识的培养,注重劳动教学服务实施中工具、材料、流程及场所的安全保障,制订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并建立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确保劳动教学服务安全有序实施。 三、教学服务目标 校外劳动教学服务目标确立坚持围绕核心素养,体现教学服务性质,反映教学服务理念。 (一)核心素养 教学服务所培养的核心素养,即劳动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与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劳动教学服务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 1.劳动观念。是指在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劳动、劳动者、劳动成果等方面的认知和总体看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基本态度和情感。主要表现为:学生能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了解不同职业劳动者的辛苦与快乐,理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能正确理解劳动对千个人生活、家庭幸福、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和人类发展的意义,懂得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能崇尚劳动,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2.劳动能力。指顺利完成与个体年龄及生理特点相适宜的劳动任务所需的胜任力,是个体的劳动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等在劳动实践中的综合表现。主要表现为:学生具备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能正确使用常用的劳动工具;能在劳动实践中增强体力,提高智力和创造力,具备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3.劳动习惯和品质。指通过经常性劳动实践形成的稳定行为倾向和品格特征。主要表现为:学生具有安全劳动、规范劳动、有始有终等习惯;养成自觉自愿、认真负责、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珍惜劳动成果等品质。 4劳动精神。指在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培养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在劳动实践中秉持的关于劳动的信念信仰和人格特质。主要表现为:学生能领会“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内涵与意义;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感知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培育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以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总体目标 1.形成基本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形成对劳动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个人成长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懂得人人都要劳动、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等基本道理;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快乐,形成劳动效率意识、劳动质最意识;具有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尊重普通劳动者的积极情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2.发展初步的筹划思维,形成必备的劳动能力 能从目标和任务出发,系统分析可利用的劳动资源和约束条件,制订具体的劳动方案,发展初步的筹划思维,发展基本的设计能力;能使用常用工具与基本设备,采用一定的技术、工艺与方法,完成劳动任务,形成基本的动手能力;能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多方面经验解决劳动中出现的问题,发展创造性劳动的能力;在劳动过程中学会自我管理、团队合作。 3.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塑造基本的劳动品质 能自觉自愿地劳动,养成安全规范、有始有终的劳动习惯;体悟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珍惜劳动成果;能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协作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养成吃苦耐劳、持之以恒、责任担当的品质。 4.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弘扬劳模和工匠精神 通过待续性劳动实践,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有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优良传统的积极愿望;弘扬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和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具有不畏艰辛、锐意进取、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付出辛勤劳动的奋斗精神。 (三)学段目标 1.第一学段(1—2年级) 懂得人人都要劳动、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的道理。初步感知劳动的艰辛与乐趣,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付出。喜欢劳动,具有主动劳动、积极参加劳动的愿望。 完成比较简单的个人物品整理与清洗,居室、教室等卫生保洁、整理与收纳,以及垃圾分类等劳动任务,参与简单的家庭烹任。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具有初步的个人生活自理能力。 关心、照顾身边常见动植物,初步形成关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意识。参与简单的手工制作活动,初步学会规范使用相应工具。对工艺制作具有一定的好奇心。 参与班级集体劳动,主动维护教室内外环境卫生,初步形成以自己的劳动服务他人的意识。 在劳动过程中遵守纪律,不怕脏、不怕累,具有初步的劳动安全意识,初步养成有始有终、认真劳动的习惯。 2.第二学段(3—4年级) 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体会劳动光荣、劳动无高低贵贱之分的道理,认识到美好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初步形成热爱劳动的态度。 养成良好的个人清洁卫生习惯。认识常用家用器具,掌握家用小器具的使用方法,具有家用电器使用安全意识和初步的器具保养意识。主动分担家务,协助参与家庭环境卫生清洁,能制作简单的日常饮食,初步学会简单的家务劳动技能,形成生活自理能力。 初步体验简单的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生产劳动,能规范地使用常用的劳动工具,了解常用材料的作用与特征,对劳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具有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参加校园卫生保洁、垃圾分类处理、绿化美化等劳动,适当参加社区环保、公共卫生维护等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初步体验简单的现代服务业劳动,初步形成公共服务意识。 懂得在劳动中遵规守约,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初步养成有始有终、专心致志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在劳动过程和日常生活中做到勤俭节约、不怕困难。 3.第三学段(5—6年级) 懂得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业精于勤荒于嬉”等道理。认识到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体会普通劳动者的光荣与伟大。初步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掌握家庭生活中常用的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基本技能。了解家庭常用器具的功能特点,规范、安全地操作与使用。初步掌握基本的家庭饮食烹任技法,制作简单的家常餐,具有食品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和家务劳动能力,初步具有家庭责任感。 进一步体验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生产劳动,能根据劳动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技术与方法,安全、规范、有效地开展劳动,初步养成持之以恒的劳动品质。 主动参加校园卫生保洁和环境美化等劳动,积极参加社区环保、公共卫生维护等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进一步体验新技术支待下的现代服务业劳动,形成关爱他人、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劳动意识和能力,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初步形成社会责任感。 根据劳动目标确定劳动任务,制订劳动计划,并根据劳动过程的进展情况适时优化调整,初步形成劳动效率意识和劳动质量意识,初步形成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 在集体劳动中团结协作,提升与他人合作劳动的能力。在劳动过程中自觉遵守劳动纪律,形成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的意识。 在劳动中主动克服困难,初步形成不怕辛苦、积极探索、追求创新的精神。 4.第四学段(7—9年级) 懂得劳动创造人的道理,认识到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理解“劳动托起中国梦”的重要意义。领会“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道理。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主动承担一定的家庭清洁、烹任、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进一步加强家政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实践,理解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增强家庭责任意识。 适当体验金工、木工、电子、陶艺、布艺等项目的劳动过程,体会其中蕴含的独特智慧和人类创造力。尝试进行家用器具的简单修理,参与种植、养殖等生产劳动,体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职业体验,形成初步的职业意识和生涯规划意识。 定期参加校园包干区域的保洁和美化,以及助残、敬老、扶弱等公益劳动,体验以自己的劳动服务他人、服务社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初步形成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社区负责任的态度。体验融合一定智能技术的现代服务业劳动,提升现代服务技能,充分认识现代服务业劳动的性质、特征与独特的社会价值。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意识,提升以自己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社会责任感。 根据个体、家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社区的发展需要,提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制订合理的劳动计划,并安全规范地加以实施,能对劳动过程与劳动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进一步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合作能力。 强化诚实劳动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形成劳动效率意识和劳动质盆意识。 初步具有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付出辛勤劳动的意愿,形成不畏艰辛、锐意进取、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精神。 “五四“学制第二学段(3—5年级)目标主要参照“六三“学制第三学段(5—6年级)目标确定,适当降低要求。“五四“学制第三学段(6—7年级)目标在“六三“学制第三学段(5—6年级)目标基础上合理提高要求,并结合“六三“学制第四学段(7—9年级)目标确定,使“五四“学制5—9年级目标进阶更加科学。

T/WEA 006-2023相似标准


推荐

加强学科类校外培训项目鉴别工作,教育部印发指南

  从严规范 科学鉴别 做好校外培训项目分类管理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有关负责人就《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指南》答记者问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有关负责人就《指南》有关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  1.问:请介绍一下《指南》出台的背景和过程。  ...

学科类校外培训有哪些?官方指南让您轻松鉴别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指南》  发布时间:2021-11-15 10:52:33   11月15日,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决策部署,指导各地加强学科类校外培训项目鉴别工作,督促加快完善制度和建立专家队伍,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教育部日前印发了《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指南...

培育大学生正确劳动观 打通高校劳动教育课“最后一公里”

指导大学生劳动实践类社团建设,鼓励开展“辅导员指导-社团引领-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心理辅导中的“运动减压”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大学生通过劳动“走出去、动起来、笑开怀”。  三是劳动教育与管理服务横向融合,开创师生共同参与的管理服务劳动育人新格局。...

“双减”政策落地 补习班偃旗息鼓,校园生活焕然一新

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监管的通知》,规定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推行政府制定的校外培训合同(示例文本),加强培训广告管控,控制培训机构教师工资水平。  ...





Copyright ©2007-2022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01825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