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CAA 001-2024
新毛芋艿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new hairy taro


标准号
T/TCAA 001-2024
发布
2024年
发布单位
中国团体标准
当前最新
T/TCAA 001-2024
 
 
适用范围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农产品地理标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新毛芋艿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生产技术措施、采收、标志、包装、运输、贮藏、保质期、留种和生产档案。 本文件适用于太仓及周边地区新毛芋艿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33129  新鲜水果、蔬菜包装和冷链运输通用操作规程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NY/T 848  蔬菜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新毛芋艿 Xinmao taro  由太仓原新毛地区农户系统选育而来的早熟型地方优质芋头品种,具红芽个大、软糯丝滑、芋香浓郁的特点。 3.2   发棵期plant growing period 芋植株营养体快速生长时期。 3.3   膨大期 tuber expansion period 地下球茎开始膨大到球茎成熟的时期。 3.4   地窖cellar 在地势高爽,排水良好的田头挖深50~100cm,长、宽各120cm的土坑。 4 产地环境 新毛芋艿生产区域以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内为最佳,主要为太仓市城厢镇及其周边临近地区,涉及城厢镇电站村、东林村、万丰村、永丰村、胜泾村、新农村、太丰社区、伟阳社区,沙溪镇胜利村、中荷村、半泾村和双凤镇庆丰村,共12个村或涉农社区,地域保护总面积240公顷。生产基地应符合NY/T 848的要求。 5 种芋选择与处理 5.1 种芋选择 选择充分成熟、无病虫害的子孙芋作种芋;推荐使用专业种芋生产单位生产的新毛芋艿脱毒健康种芋作种。 5.2种芋处理 可选用嘧菌酯1500倍液浸种5~10分钟后播种。 6 播种 6.1 适时播种 大棚栽培适播期在1月中下旬;露地栽培适播期在3月上中旬。 6.2 种植密度 大棚栽培种植密度以1100~1300株/亩为宜;采用单行栽培,行距70 ~80 cm,株距60~70 cm;行距和株距可根据大棚宽度适当调整。 露地栽培种植密度以1200~1400株/亩为宜;采用单行栽培,行距60~70 cm,株距60~70 cm。 6.3 播种方法 播种时于畦面开好播种穴,穴深10 cm,种芽向上或种芋横摆。播后覆土,覆土厚度8 ~10 cm。 6.4 播后管理 播种后,及时开挖田(棚)内沟和田(棚)外沟,使沟系配套、能灌能排。覆盖黑地膜,推荐使用全生物降解膜,两侧堆土压实。 播种后20 天要进行田间观察,发现种芽破土应及时破膜辅助出苗。 7 水分管理 7.1 抗旱接墒 播后浇一次透水,保持土壤湿润,出苗前尽量少浇水。幼苗期,控制水分,一般15天左右无有效降雨,应浇水一次;发棵期一般10天左右无有效降雨,应浇水一次。膨大期,应保持土壤一定的墒情,一般5天左右无有效降雨,应浇水一次灌后及时排清田间积水。芋头采收前15~20天应停止浇水,保证采收期间土壤干爽。 7.2 排涝降渍 芋艿生长期间如遇到长期阴雨或台风暴雨,应及时清沟理墒排除积水,防止渍害及芋艿水僵。 8 施肥技术 根据芋艿需肥规律多次施肥,芋艿施肥应符合NY/T 496规定的要求。 8.1 基肥 基肥应施腐熟有机肥,用量为1000~2000 kg/亩,另加45%(N15-P15-K15)硫酸钾复合肥30~50 kg/亩。 8.2 发棵肥 宜在4叶期施发棵肥,施用量为尿素15~20 kg/亩;大苗少施,小苗多施,促苗发棵、促平衡。 8.3 膨大肥 膨大肥一次或分两次施用。 第一次膨大肥在芋头叶色落黄再施,露地栽培一般在6月中下旬,施腐熟有机肥200 kg/亩,另加45%(N15-P15-K15)硫酸钾复合肥30~40 kg/亩。覆盖全生物降解黑地膜的可直接在小行间撒施;若覆盖普通地膜,应先揭除地膜,再在小行间施肥。施肥后立即中耕壅土。 第二次膨大肥在第一次膨大肥后30~40天时,根据芋头长势酌情施用。若芋头主茎低于4张绿叶,施用45%(N15-P15-K15)硫酸钾复合肥不超过20 kg/亩;若芋头主茎4张—5张绿叶,施用45%(N15-P15-K15)硫酸钾复合肥不超过10 kg/亩;若芋头主茎5张以上绿叶,则可不施第二次膨大肥。 8.4 其他肥料 对苗期植株长势差异较大的田块,宜对弱苗增施氨基酸冲施肥800倍液,可酌情多次施用,两次施用间隔7~10天,以促平衡。待全田都达到发棵期后,再施发棵肥。 膨大后期,若由于雨涝、干旱等原因导致地上部分早衰,可于傍晚叶面喷施1%尿素与0.4%磷酸二氢钾混合液2~3次,两次施用间隔7天。 9 田间管理 9.1 苗期管理 芋艿苗期根据田间土壤板结和杂草发生情况,进行芋行浅中耕、锄草,并向芋行培土。 9.2 膨大期管理 6月中下旬,结合施肥、中耕除草进行芋艿壅土。壅土前应铲除芋艿边荷(分蘖),壅土作业应将芋艿行间土壤,均匀周到覆盖在芋艿根部四周,壅土厚度约10~15 cm。对于田间杂草滋生的田块,应结合壅土,进行芋艿行间机械耕除。 7月下旬,结合施第二次膨大肥,再进行一次铲边荷、中耕、壅土作业,壅土厚度达到10cm以上。 9.3棚膜管理 对于大棚栽培芋艿,播种期与苗期气温较低,应关闭棚门保温,促进芋苗生长;如田间湿度较大,择晴日中午打开棚门通风散湿。4月中旬后,根据棚内气温注意揭开裙膜、打开棚门,注意通风,白天棚内温度保持25°C~30°C,夜间保持18°C~22°C;6月中旬天气开始炎热,可揭去棚膜或加盖遮阳网。 9.4病虫害防治 9.4.1  主要病虫害 新毛芋艿病害主要是芋茎腐病和芋疫病,主要害虫有斜纹夜蛾、红蜘蛛和蚜虫。 9.4.2  农业防治 实行3年~4年轮作,选用新毛芋艿脱毒健康种芋作种,减少地上部及地下部的机械损伤,及时清除被害叶片,加强田间管理等。 9.4.3  物理防治 安装太阳能杀虫灯。按照10亩/盏的密度安装,可有效控制田间各类害虫危害。 悬挂防虫黄、蓝板。按每亩40张(规格24×30 cm)防虫板的密度悬挂,悬挂高度1.5m左右。 9.4.4  药剂防治 药剂使用原则和要求应执行GB/T 8321的规定。 若田间出现零星病、虫害危害,应引起重视,及时喷洒合适的、有针对性的药剂进行防控,并定时巡查,观察防治效果。 10 采收 10.1  采收时间 大棚栽培新毛芋艿一般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开始收获,露地栽培新毛芋艿一般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开始采收。宜分批采收,即收即售。 10.2  采收方法 先铲除地上部茎叶,用铁铲将整穴芋艿翻起,去除泥土,放在田间晾晒1天,掰出子芋、孙芋,按母芋、子芋、孙芋分开摆放在向阳处,散湿、去除泥土。留待分等分级和销售。 11 标志、包装、运输、贮藏、保质期 11.1  标志 应符合《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销售定量包装的新毛芋艿标签应包括:产品名称、执行标准、产地、包装日期、生产单位名称、净含量、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等,标签应字迹清晰、完整、准确、牢固。获得授权的应使用新毛芋艿农产品地理标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标志。 11.2  包装 收获经检测合格后就地整理、分级和包装。 产品外包装应按GB/T33129要求,使用新毛芋艿产品专用包装容器(箱、筐等),包装容器应保持干燥、清洁、透气、无污染、无异味、无腐朽、无霉变;包装容器内外均无尖刺。包装应张贴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 11.3  运输 装运时要做到轻装轻卸,防止机械损伤;运输工具应清洁、卫生、无污染。 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运输,运输过程中严防日晒、雨淋,注意防冻、散热。 11.4  贮藏 贮藏场所应阴凉、通风、干燥、清洁,防止日晒、雨淋、冻害、高温,严防有害有毒物质污染和病虫危害。 堆码时要轻卸轻放,防止挤压擦伤。 长期贮藏,堆码不应过大,按等级分别堆码,堆码应充分利用空间,堆与堆之间、堆与墙壁间留有1 m空隙,并控制适宜的温、湿度。 11.5  保质期 在常温条件下,新毛芋艿的保质期为15天;在长期贮藏条件下新毛芋艿的保质期为1个月。 12 留种 选择植株健康、长势较旺的田块作为留种田。留种田应在地上部分未枯萎前去除病株和杂劣株。留种田宜在10月下旬以后收获,方法为:收获完整芋盘,清理芋盘上大块泥土,晾晒1~2天;晾干后应用25%嘧菌酯悬浮剂800倍液均匀喷雾,再晾晒1~2天;用生石灰均匀包裹后,安置在地窖内,上面再铺上稻草,盖泥封口,最后再盖上稻草进行越冬贮藏。 13 档案管理 对种植、采收等各环节所采取的措施进行记录,并保存2年。 农事记录录入江苏省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平台,建立数字化田间生产技术档案,长久保存。

T/TCAA 001-2024相似标准





Copyright ©2007-2022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01825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