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8232-2008

Millet in husk

GBT8232-2008, GB8232-2008


说明:

  • 此图仅显示与当前标准最近的5级引用;
  • 鼠标放置在图上可以看到标题编号;
  • 此图可以通过鼠标滚轮放大或者缩小;
  • 表示标准的节点,可以拖动;
  • 绿色表示标准:GB/T 8232-2008 , 绿色、红色表示本平台存在此标准,您可以下载或者购买,灰色表示平台不存在此标准;
  • 箭头终点方向的标准引用了起点方向的标准。
GB/T 8232-2008

标准号
GB/T 8232-2008
别名
GBT8232-2008
GB8232-2008
发布
2008年
发布单位
国家质检总局
当前最新
GB/T 8232-2008
 
 
引用标准
GB 13078 GB 2715 GB 5491 GB/T 17109 GB/T 5490 GB/T 5492 GB/T 5493 GB/T 5494 GB/T 5497 GB/T 5498
被代替标准
GB/T 8232-1987
本标准规定了粟的术语和定义、分类、质量要求和卫生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签标识,以及包装、储存和运输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和销售的商品粟(谷子),不适用于粟的名贵品种。

GB/T 8232-2008相似标准


推荐

山萆的主要价值

  粉萆  为植物粉背薯蓣或山萆等的干燥根茎。切片厚约1~3毫米,边缘不整齐或有棕黑色的外皮;切片表面黄白色,平坦细腻,有粉性及不规则的黄色筋脉花纹,对光照视,极为显着。质坚实有弹性,易折断。无臭,味甘淡。以身干、色黄白、片大而薄、有弹性、整齐不碎者佳。  主产于浙江。广东、广西亦产。  棉萆  为植物纤细薯蓣或叉蕊薯蓣等的干燥根茎。商品多为纵向或斜切圆片,大小不等,厚约2~3毫米。...

关于颜面粒性狼疮的病因分析

  颜面粒性狼疮又称颜面播散性粒性狼疮、毛囊性粒性狼疮、粒狼疮样结核症或颜面播散性粒性结核。为颜面部散在的圆形的不破溃的丘疹,愈后留有萎缩性瘢痕。  过去认为本病是一种经血行播散的皮肤结核,是寻常性狼疮的一种变型或结核疹。组织学改变虽然是典型的结核结构,但是患者的一般健康良好,大多数病人常不伴有其他结核。病损中也不能找到结核杆菌。结核菌素试验常呈阴性,抗结核治疗大多无效。...

山萆的分类介绍

  粉背薯蓣  又名:黄萆、黄山姜、土黄连、黄薯。  多年生缠绕藤本。根茎横生,近于地面,竹节状。叶互生,三角状心形,或卵状披针形,顶端渐尖,边缘波状,叶片干后近乎黑色,下面常盖有白色粉状物。...

关于胶状粒疹的病因分析

  1、病因:  胶状粒疹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皮损多见于露出部位,可能与日晒有关。一般认为本病分儿童和成人两型。前者在儿童或少年期发病,至青春期后即逐渐自行消退,常有家族关系,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而成人型常在成年后长期受日光曝晒,特别是在热带室外工作者多见,石油工人易发病,胶状粒疹有家族性发病倾向,男多于女。  2、发病机制:  胶状粒疹的发病机制不明,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谁引用了GB/T 8232-2008 更多引用





Copyright ©2007-2022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01825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