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7 标准查询与下载



共找到 717 条与 相关的标准,共 48

3  术语和定义 3.1 天麻  Gastrodia elata Bl. 天麻( Gastrodia elata  Bl.)是与真菌(Fungi)共生(symbiosis)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无根、无绿色叶片,为异养型兰科(Orchidaceae)天麻属植物。 根据花和花茎的颜色、块茎的形状、块茎的含水量等特点,我国的天麻划分为4个类型:原变形-红天麻(G.elata Bl.f.elata)、绿天麻(G.elata Bl.f.viridis Maki-no)、乌天麻(G.elata Bl.f.glauca S.Show)、黄天麻(G.elata Bl.f.flavida S.Chow)。 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栽培的天麻主要是红天麻、乌天麻以及乌天麻与红天麻为亲本的杂交麻。 3.2 种子 Seed     天麻的种子通过有性繁殖、于开花形成的蒴果中产生,并生长发育成熟。天麻种子细小如粉粒状,仅有胚及种皮两部分组成,无胚乳,平均长670μm,中部最宽处直径12μm。 3.3 天麻块茎 天麻无性繁殖的地下茎统称为块茎。根据天麻块茎在栽培中的形态、大小和不同发育阶段,依次分为原生球茎(原球茎)(protocorm)、营养繁殖茎(营繁茎)、米麻(juvenile tuber)、白麻(immature tuber)和箭麻(mature tuber)。 白麻、米麻生长新生麻后、箭麻抽茎开花后,其原栽母体称作母麻(matuure tuber)。   3.3.1 原生球茎(原球茎)Protocorm  由天麻种子胚萌发最初形成的球茎称为原生球茎(原球茎)。原球茎只有顶端分生组织而无侧芽,与种胚的形态相似,呈气球状尖圆形,平均长0.4 ㎜~0.7 ㎜,直径0.3 ㎜~0.5 ㎜,器官分化不明显,具有原球柄(protocorm -pedicle)和原球体(protocorm -soma)的组织分化。 3.3.2 米麻 juvenile tuber     由原球茎继续生长形成的,或由白麻、箭麻、母麻分生出的较小天麻块茎个体。米麻不具备花茎芽,是长度小于2 cm、重量不大于2 g的块茎,俗称“麻米 ”“子麻”。(通过有性或无性繁殖两种方式产生。用于天麻无性繁殖。) 3.3.3 白麻 immature tuber 不具备花茎芽,长度2 cm~11 cm,茎粗1 cm~5 cm, 重2 g以上,顶芽白色、幼嫩、不能抽薹的天麻块茎称白麻,又称“白头麻”。(通过有性或无性繁殖两种方式产生。用于天麻无性繁殖。) 3.3.4 箭麻 mature tuber 箭麻即成品麻,也称商品麻,可加工成药用麻或用于抽茎开花结种,进行有性繁殖。其顶端具有一个突出的红润饱满的顶生花茎芽(混合芽),俗称“鹦哥嘴”。用于有性繁殖的箭麻要求个体重量在100 g~300 g。 3.3.5 种麻 Seed tuber、零代种 S0、一代种 S1 种麻 Seed tubers(tubers as for seed)用于繁殖的天麻块茎,包括箭麻、白麻、米麻的统称。 零代种 S0 天麻蒴果中的种子经过萌发菌伴生萌动后与蜜环菌、菌材共生形成的白麻和米麻,因由种子直接繁育而来,习惯统称为有性繁殖天麻种,简称零代种。 一代种 S1 零代种白麻与蜜环菌、菌材共生形成箭麻、白麻、米麻,零代种米麻与蜜环菌、菌材共生形成白麻,这两种方式形成的白麻与零代种相隔了一个无性繁殖世代,统称为无性繁殖天麻种,简称一代种。 3.4  萌发菌 用于提供天麻种子营养的石斛小菇(Mycena dendrobii)、紫萁小菇(Mycena osmundicola Lange)等小菇属(Mycena )真菌。本规程中指萌发菌栽培种。 3.5  蜜环菌 Armillariella mellea(Vahl:Fr.)Karet. 用于天麻提供基础营养物质的伞菌目口蘑科蜜环菌属真菌。本规程中指蜜环菌栽培种。 3.6  菌材 广义指为蜜环菌生长提供基础营养物质的阔叶杂木类的树干、树枝及树叶等材料,包括由其接种蜜环菌之后培养成的菌枝和菌棒,分为长效菌材和速生菌材。狭义专指菌棒。 3.7  菌枝 经接种蜜环菌培养形成蜜环菌菌索的枝桠材,一般直径1 cm~2 cm,长度6 cm~8 cm。可以短期提供天麻生长的营养。 3.8  菌棒 接种蜜环菌栽培种或经由菌枝作为菌种培养形成蜜环菌菌索的木材枝干,直径一般5 cm~10 cm,长度10 cm~2 0cm,是天麻生长的主要营养源。生产上大量使用蜜环菌接种替代菌枝培养菌棒。 3.9  天麻有性繁殖 即天麻用种子繁殖的过程,包括从种麻(箭麻)抽薹、开花、授粉到蒴果及种子成熟等生理过程。 3.10  天麻无性繁殖 即天麻用地下块茎繁殖的过程。包括天麻的种子经过萌发菌伴生萌动形成原球茎,原球茎与蜜环菌、菌材共生形成白麻和米麻,白麻与蜜环菌、菌材共生形成箭麻、白麻、米麻,米麻与蜜环菌、菌材共生形成白麻等过程。除白麻顶芽分化生长出新生麻外,还包括侧芽及侧芽上生长的二级芽的分化生长。 3.11  天麻栽培方法 菌材培养伴栽法  是指先利用细树枝接种蜜环菌培养菌枝,以菌枝为菌种培养菌棒,或者以蜜环菌培养菌棒,菌棒移植到新的菌床内加入新材培养菌棒,然后再在菌棒、菌枝上播种白麻、米麻或伴有萌发菌的种子的一种繁殖方法。 “三下窝”栽培法  是将蜜环菌、菌材、伴有萌发菌的种子同时置入菌床的一种繁殖方法。“菌种、菌材、种子”同时置入菌床,俗称“三下窝”繁殖法。 固定菌床栽培法  是指在事先选址确定好的天麻种子繁殖场地直接培育含蜜环菌的菌材,然后在培育好的菌材之间或者表面播种的一种繁殖方法,其培育菌材的方法同菌材培养伴栽法。因其菌床和菌材是相对固定的,底层菌材一般不搬动,又简称为“固定菌床法”。 4   产地环境 露地栽培条件下,应选择土壤质地疏松透气、富含有机质、排灌畅通、无化学污染的林地或者荒地,土壤湿润,pH5~6。 农业设施条件下,其栽培场地和场所环境、灭虫和消毒等应符合NY/T 2375的要求。 露地或设施栽培,地温均保持8℃~25℃。 5 有性繁殖育种 5.1 种麻选择与保存 选取冬至以后收获的新鲜、健壮、无破损、无霉变、无腐烂、块重100 g~250 g的箭麻作为生产蒴果种子的种麻。于保温场所低温保存。既用湿度40 %~60 %的河沙或者锯末、草炭等基质制作固定厢床,厢床宽度以人工操作方便为宜,一般130 cm~140 cm。先在厢床底层填充基质,厚度5 cm~6 cm,将选好的种麻轻拿轻放,麻体平放,种麻之间相互不接触,中间填充基质,一层一层摆放,最上一层基质覆盖厚度8 cm~10 cm,然后将整个种床密封保湿。如需转运或堆藏,采用干净的泡沫箱或塑料筐贴薄膜分装,方法同上,注意种麻不与箱壁直接接触,装箱完毕进行密封。保持室温4 ℃~6 ℃,低温储藏45 d~60 d即可进行假植。 5.2 种麻栽种 5.2.1 种床准备 于室内或棚内作厢式或箱式种床,事先将种麻和种箱灭菌消毒,遵守NY/T 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规则。厢式种床长度因地制宜,宽度80 cm~100 cm,四周用砖或方木条围挡,两列之间留60 cm以上过道,方便人工操作。种麻数量较少,一般采用成本较低的泡沫箱或者塑料筐贴薄膜制作箱式种床,均需在底部打一些排水孔。泡沫箱或者塑料筐高度≥30 cm。用湿度60 %~70 %的干净的河沙或沙壤细土作为填充基质,以手捏成团落地即散为宜,沙土质量符合GB 15618的规定。也可以用不易感杂菌的杉树锯末作为填充基质,保持湿度60 %~70 %,基质填充厚度20 cm。预备部分河沙或沙壤细土用于表层固定,培土厚度5 cm~6 cm。保持室内或棚内相对密封以利保温保湿。 5.2.2假植方法 在事先准备好的种床内,将箭麻“鹦哥嘴”向上摆放,种麻之间保持5 cm左右间距,便于后期授粉操作,缝隙用湿度60 %~70 %基质填充,表层填充5cm ~6 cm厚河沙或沙壤土固定,防止倒伏。 不同品种种麻之间保持安全间隔,防止因蒴果成熟开裂造成种子混杂。 5.2.3 种床升温 种麻(箭麻)于室内或棚内进行假植后,在2月~3月对室内或棚内进行升温,3月~5月进行授粉。 如进行杂交制种,应根据品种特性调整花期,对生育期长的种麻,种床提前升温,以达到花期相遇。乌红杂交制种,对乌麻种床提前15 d~20 d对种床升温,初始温度控制室温22 ℃,抽薹后,室内授粉温度保持18 ℃~20 ℃。 乌麻及乌红杂交种子繁育可选取中低海拔区域,利用自然环境温度降低升温处理成本,缩短生长周期。 5.2.4 种床管理  保持种床湿度60%~70 %,室温18 ℃~20 ℃为宜。做好安全防范,防止鼠、畜危害。 5.3 人工授粉 5.3.1 授粉时间 种麻在地温升至13 ℃以上开始萌芽抽薹,在3月~5月、地温升至20℃时开始现蕾开花,在晚上及下午12:00~16:00为开花高峰。从底部开始开花,至最后一朵花全部开放需13d~15d, 为人工授粉的最佳时间。授粉应在花开当天,最迟第二天上午完成。 5.3.2 授粉方法 授粉采用牙签、大头针、小镊子或自制的授粉针。具体手法为左手无名指和小指固定花序,拇指和食指捏住花朵,右手拿针或牙签将花的唇瓣稍加压平,拨开蕊柱顶端的帽,蘸取花粉块置于蕊柱基部的柱上,并轻轻滑动使花粉紧密粘在柱上。每株只保留中下部三分之二花朵培育健壮蒴果,去除上部弱小花朵。 5.3.3 授粉方式 按照不同目的采取不同授粉方式: 同株同花严格自交授粉以提纯天麻种质。多用于科研育种。     同一品种之间同株异花、异株异花授粉以防止已经纯合的种麻种性退化。 生产天麻杂交种子,需要建立隔离区,防止与其他品种混杂。首先明确种麻亲本的生育期,选择两种不同品种类型的种麻亲本,通过温控调节两个亲本的生育期,使之花期相遇,两个亲本的花粉可以相互进行正交和反交授粉。乌麻与红麻杂交的花期调节为乌麻种麻比红麻种麻提前15 d~25 d进行升温处理,具体视品种而定。 5.4 蒴果采收与种子保存 授粉后20d左右蒴果成熟,在天麻蒴果果荚开裂前1 d~3 d采摘,从最先成熟的下部蒴果开始,单株采摘每次5~6个,分5 d~10 d分期分批采摘完成。不同品种单采单收独立保存。采收的蒴果于避风处避开阳光晾干至果荚开裂取出种子。 种子宜现采现用,根据采摘时间的不同及时分期分批用萌发菌拌种,不能及时拌种使用的,采用牛皮纸袋将种子封装置入磨砂广口玻璃瓶内,在玻璃瓶内放置干燥剂后密封,然后将广口玻璃瓶放入冰箱,在3℃~5℃保存,保存时间不宜超过180天。 6 无性繁殖育种 6.1 环境条件 自然环境条件下进行天麻人工栽培,红天麻适宜海拔600 m~1200 m,乌红杂交麻适宜600 m~1800 m,乌天麻适宜1500 m以上。露地或设施栽培环境应符合“4 .产地环境”要求。 场地选择见表1。 表1 天麻无性繁殖自然环境场地选择 海拔 800 m以下 800 m~1200 m 1200 m以上 选址 阴山或有遮阴和靠水源 半阴半阳缓坡地 阳山 6.2 萌发菌选择 根据天麻品种习性选择适宜萌发菌,萌发菌质量符合NY/T 528标准要求。目前用于天麻种子繁育的萌发菌,仅有石斛小菇(Mycena dendrobii)和紫萁小菇(Mycena osmundicola Lange)。可单独使用,也可混合使用。 6.3 蜜环菌与天麻种合理搭配 选用适宜当地的天麻良种,实行种、菌合理搭配。蜜环菌栽培种质量应符合NY/T 528标准。采用适应性广、与多种天麻品种亲和力较强、市场认可度较高的蜜环菌菌种为对照,在同等条件下进行蜜环菌种与天麻种子之间的亲和性和环境适应性区域试验。通过小区对比试验,比较产量、品质和抗逆性,获取适合当地的最优的“菌、种”搭配模式。 引种繁殖,应先了解天麻品种对当地的适应性,明确采用何种蜜环菌生产的白麻和米麻能够稳定高产,然后采用该种白麻与该种蜜环菌种搭配生产箭麻。未经过试验比较,不要随意变更种、菌搭配方式。 6.4 菌材准备及培养 6.4.1 树种选择 忌松树等油性树种。 培养长效菌材宜选择木质坚实耐朽的树种,主要有壳斗科或称山毛榉科(Fagaceae)各属,如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Carr.)、槲栎(Quercus aliena Bl.)等,蔷薇科(Rosaceae)的野樱桃、花楸树等,胡秃子科(Elaeagnaceae)的牛奶子,等。板栗、茶树等木质坚实的经济林木修剪的枝干也可以利用。 培养速效菌材宜选择木质比较疏松的树种,主要有桦木科(Betulaceae)的白桦、桤木(水青冈)、榛(榛子)等,大风子科(Fiacourtiaceae)的山桐子(Idesia polycarpa Maxim.)别名水冬瓜,毛叶山桐子(Idesia polycarpa Maxim.ver.),胡桃科(Juglandaceae)的化香树(Platycarya strobilacea Sisb.et Zucc)等。合欢、刺槐等以及苹果树、辛夷修剪的枝干也可以利用。 6.4.2 菌材准备 砍伐菌材以落叶后到新芽抽出之前为最佳时间,保持木材含水率60 %~70 %。清除木材表面的苔藓、虫卵,虫瘿,去掉发病或腐朽的部位,按照10 cm~20 cm、长短基本一致锯断备用。 6.4.3 建造菌床 采取固定菌床法,在菌床内将用于培养菌枝和菌棒的粗、细菌材,长效菌材和速效菌材相间摆放,搭配使用,以单层平面4 kg~5 kg/㎡用量接种蜜环菌种,将菌枝、菌棒同步培养。 采取“三下窝”繁殖法,菌材的使用与摆放同固定菌床法,建造菌床与播种同时进行,以单层平面5 kg~6 kg/㎡用量接种蜜环菌种。具体操作参照6.6.1。 不同的海拔及环境采取不同的菌床建造方式,见表2。 不同繁殖季节应安排合适的时间培养菌材建造菌床,见表3。 表2  不同海拔及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培材方法 海拔及自然环境 800 m以下低山区、气温稍高且干燥的地方。 800 m~1400 m温度、湿度适中,地势较平缓雨水多的地方 1400 m以上温度低、湿度大的高山区 建造方式 坑培式 半坑式 堆培式 操作方法 挖坑深40 cm~50 cm,将坑底土壤挖松整平,铺1 cm(压实)厚一层树叶,树叶上平摆一层树棒,两棒间加入菌枝3~4枝或蜜环菌50 g,喷洒一些清水,浇湿树棒和树叶,然后用沙土或腐殖土填好棒间孔隙.土层不宜过厚,以盖过木棒为准,放入第二层木棒。棒间加入菌技或蜜环菌后如上法盖一层土。如此依次培养4~5层,最后覆土厚6 cm~10 cm至地平,顶覆树叶一层,以防雨水冲刷,保持表土疏松并保温保湿。应选择有遮荫条件的树林培养。 坑深30 cm,培育方法和布局同于坑培法,只上部1~2层树棒高出地面,盖土6 cm~10 cm厚。 堆培法不挖坑,在地面上直接将树棒一层层堆积起来培养,地整平后铺一层树叶,把已经准备好的木棒平铺一层在地上,一根一根摆放,从底层向上呈梯形,高度40 cm~50 cm。其他同坑培法。 表3  培养菌材及建造菌床的时间安排 繁殖季节 培养菌材及建造菌床时间 菌床建造及播种时间 菌床用途 室外冬繁 7~8月 12~1月上冻前 固定菌床加新材翻栽米麻繁殖一代种; 固定菌床冬播白麻繁殖箭麻。 室外春繁 10~11月 3~4月刚解冻 固定菌床春播白麻繁殖箭麻。 室外春繁 11~12月 5~6月 固定菌床加新材播种萌发菌拌种的有性繁殖种子。 室外春繁  5~6月 “三下窝”播种萌发菌拌种的有性繁殖种子。 室内春繁  4~5月 “三下窝”播种萌发菌拌种的有性繁殖种子。 6.5 萌发菌拌种 6.5.1 拌种时间 地表土层10 cm以下,地温稳定在15 ℃以上,即可伴播下种;地温低于15 ℃或高于25 ℃都不利于天麻种子萌发。蒴果收获后,获取种子用萌发菌拌种,时间一般在5月~6月,选取8~9分成熟(天麻蒴果果荚开裂前1d~3d)的蒴果种子现采现播最佳。根据蒴果成熟的时间和生产条件,拌种时间可以提前。 6.5.2 用种量 精量播种为单层平面0.125 g~0.250 g/㎡(约5~10个蒴果的种子量)为宜。萌发菌拌种用量为单层平面1 kg/㎡。  根据萌发菌菌种及培养基质类型调整不同的蒴果种子用量:采用石斛小菇或树叶培养的萌发菌种,每㎡采取直径大于0.5 cm的5个左右饱满蒴果的种子,采用紫萁小菇或棉籽壳等培养的萌发菌菌种,每㎡采取直径大于0.5 cm的10个左右蒴果的种子。 6.5.3 拌种 于无风处进行。把萌发菌从瓶(袋)中取出放入干净器皿,拆成碎块(碎片),掰开成熟种果,紧贴萌发菌撒放,拌合均匀。也可用一次性塑料杯,底部留有孔洞,把蒴果掰开盛入,置萌发菌上,边抖边拌。不同品种须隔离操作。 6.5.4 初始培养 将拌好种子的萌发菌按1kg/袋装入黑色小塑料袋中,在安全、干净的场地内半密封供氧静置摆放1 d~2 d,待萌发菌重新发菌,菌丝包裹住天麻种子后播种。 6.6 播种 对露地栽培和设施栽培两种环境,分别采用不同的播种方式:露地栽培可采取固定菌床栽培法和“三下窝”栽培法等方式播种;设施栽培适宜“三下窝”栽培法或菌材培养伴栽法播种繁殖。 6.6.1 露地种植 “三下窝”栽培法播种 根据土壤保湿、透气及排灌条件因地制宜,采取坑式、半坑式、堆培式栽培,参照6.4.3表2的方法。 刨开表层土作畦,畦宽70 cm,畦长不超过2 m。长畦以1.5 cm~2 m畦长分段,中间留30 cm~50 cm间隔。先对菌床消毒,底层平铺1cm厚的树叶、细碎树枝,再将拌好种子的萌发菌按0.5 kg/㎡均匀撒在表面。菌材按间距3 cm~4 cm摆放,将蜜环菌菌种切成50 g左右小块,单层每㎡放置5 kg~6 kg,均匀分布木材两端及中间,与木材紧密接触,间隙以新鲜枝条填充,用量4~5 kg/㎡,树枝截长3 cm~5 cm,空隙用细土填充,菌材表层覆土厚度约0.5 cm~1 cm,隐约可见菌材,将拌好种子的萌发菌按0.5 kg/㎡均匀撒在表面,覆盖一层树叶、细碎树枝,再覆盖腐殖土,覆土厚度为8 cm~10 cm,中部略高,呈“黄瓜脊”,再用树叶、枝叶、草帘等覆盖,以保湿透气为原则。 采取双层、多层菌材种植,层间以1 cm厚度湿润细土(湿度60%~70%)分隔,如上操作。  固定菌床法播种  播种时揭开表层土,底层菌材不予以翻动,然后播种,同时在表层增加一些新的枝条或树叶,然后覆盖。若是培养的双层菌材,揭开上层菌材,种子播在两层菌材之间,然后将上层菌材依次复原,再播种,后续操作同上。播种量及覆盖方法同“三下窝”。 采用这种方法对局部发育不良或感染杂菌的菌材,要补充新材加以替换,严重的整个菌床弃之不用。 菌材培养伴栽法播种 以培养好的菌材加入细树枝和新棒材做菌床,然后播种,操作方法参照“三下窝”。 6.6.2 设施栽培  以箱、袋、筐、桶等作为培养菌床的载体,在室内、大棚内、房前屋后或林间因地制宜实行箱栽、袋栽、筐栽或桶栽等灵活方式。在能够控温控湿的设施大棚或室内可进行多层立体栽培,提高空间利用率。灵活采取“固定菌床法”“菌材伴栽”或“三下窝”方式。填充基质除了用沙、土以外,可采用松、杉以外的非油性杂木树种的锯末、细碎树枝、谷壳或草炭土与河沙、沙壤土按照1:1比例配制。具体操作参照6.6.1。 6.7 栽种后管理 6.7.1 温度 控制温度20 ℃~25 ℃。 6.7.2 湿度 保持土壤或基质湿度60 %~70 %。 7 种麻采收 红天麻及杂交麻的白麻种子于播种后6个月即可采收,一般在当年12月~次年3月采收完成,乌天麻白麻种子于播种后17个月才能采收。 选择晴天采收,先拣去土表杂物,刨开覆盖土层,依次取出菌材和种麻(籽麻),种麻需戴手套轻拿轻放,顶芽变红颜色鲜艳的大的白麻,以及有病斑、虫洞、划伤或磕伤等瑕疵的种麻做商品麻或另行处理,不作种用。 采收时将种麻分级,长度2.5 cm以上为优质一级种麻。将白头麻、米麻分级装箱。0 ℃~8 ℃低温保存。 8 病虫害防治 采取综合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科学选址,避开虫、兽危害高发区。 物理防治:利用黄板纸诱杀天麻果蝇成虫,安装防护网,驱兽器等。 化学防治:用化学药剂对土壤进行前处理,防治蛴螬等地下害虫;在繁殖地四周投放毒饵进行化学诱杀白蚁和老鼠。农药使用符合GB/T 8321、NY/T 393 、NY/T 1153。 9 种麻储藏 用泡沫箱密封,置放于室内阴凉干燥处,安全储藏。 10 档案管理 建立农事活动记载表(见附录A),投入品使用记载表(见附录B),物候期记载表(见附录C),保存期限为三年。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Wufeng Gastrodia elata seeds and breeding technical regulations

ICS
65.020.01
CCS
A017
发布
2024-06-05
实施
2024-06-15

本文件规定了枸杞中枸杞酸含量的液相色谱法。 本文件适用于枸杞中枸杞酸的测定。

Determination of Lycium barbarum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

ICS
65.020.99
CCS
A017
发布
2024-05-31
实施
2024-06-10

本文件规定了枸杞中5种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液相色谱法。 本文件适用于枸杞(鲜果)中杨梅素、二氢杨梅素、木犀草素、柚皮素、芸香柚皮素含量的测定和确证。

Determination of five flavonoids in wolfberry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

ICS
65.020.01
CCS
A017
发布
2024-05-31
实施
2024-06-10

本文件规定了枸杞及其制品中3种有机酸含量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枸杞及其制品中琥珀酸、苹果酸、柠檬酸含量的测定和确证。

Determination of three organic acids in wolfberry and its products by gas chromatography

ICS
65.020.01
CCS
A017
发布
2024-05-31
实施
2024-06-10

本文件规定了高原有机药园生产管理的术语和定义、通用要求、基本要求、病虫草害防治、品质评价与追溯和低碳循环等内容。

Production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for plateau organic medicine gardens

ICS
65.020.01
CCS
A017
发布
2024-05-29
实施
2024-05-29

3.1 黄芪 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 3.2 有机种植 有机种植是一种在生产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也不采用基因工程和离子辐射技术,而是遵循自然规律,采取农作、物理和生物的方法来培肥土壤、防治病虫害,以获得安全的生物及其产物的农业生产体系。 3.3 缓冲带 在有机和常规地块之间有目的设置的、可明确界定的用来限制或阻挡邻近田块的禁用物质漂移的过渡区城。 3.4 农家肥 是指就地取材、就地使用的各种有机肥料。它由含有大量生物物质、动植物残体、排泄物、生物废物等积制而成,包括堆肥、沤肥、厩肥、沼气肥、绿肥、作物秸秆肥、泥肥、饼肥等。 3.5 千粒重 指黄芪种子质量标准规定水分的1000粒种子的重量。以克(g)为单位。 3.6 水分含量 指把种子样品烘干所失去的重量。用失去重量占供检样品原始重量的百分率表示。 3.7 净度 指完整的黄芪种子重量占检验样品总重量的百分数。 3.8 发芽率 指在规定的条件和时间内长成的正常幼苗数占供检样品总粒数的百分率。 4 选地整地 4.1 选地 4.1.2 有机种植基地应水土保持良好,生物多样性指数高,具有较强的可持续生产能力;基地应远离工业污染源、城区、交通主干线、工矿区、生活垃圾场等。 4.1.2 有机种植基地与常规种植区域之间有明显的边界和隔离带,以保证有机产品不受污染,隔离带以山和自然植被、路等天然屏障为宜,也可以是人工营造的树林和农作物。隔离带的作物按有机农业方式栽培管理,但不得认证为有机产品。 4.1.3 缓冲带建设和栖息地保护 4.1.3.1 在有机种植区域周围建立有效的缓冲带或隔离带,防止常规生产区域的污染物污染到有机生产地块,保证有机生产地块不受污染,防止常规地块禁用物质漂移。 4.1.3.2 在有机生产地块周围设置天敌生物的栖息地,提供天敌活动、产卵和寄居的场所,提高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控制控制能力。 4.1.3.3 缓冲带和栖息地建设是保证有机生产的重要措施,应当重视,当缓冲带和栖息地的建设不能持续满足要求时,积极制定改正措施,并实施整改。 4.1.4 黄芪属深根系植物,适宜在土壤深厚、土质疏松、透气性好的土壤上生长。含水量大的板结粘土及瘠薄,地下水位高、低洼易积水的地块,不宜栽培黄芪;盐碱滩地也不能种植黄芪。 4.1.5 土壤质地和土层厚薄的不同对根的产量和质量也有很大影响:若土壤粘重,则根常畸形缓慢生长;而土壤砂性过大,则根纤维木质化,粉质少;土层薄,根多横生,分枝多,呈鸡爪形,质量也差。 4.1.6 黄芪对土壤酸碱度要求不严,以pH7-8的土壤最为适宜。土壤中农药残留量限量要求:不得检出。对重金属含量限量要求:汞≦0.264mg/L,镉≦0.18mg/L,铅≦82mg/L,砷≦35mg/L。 4.2 整地 黄芪是深根植物,故应选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有排灌条件、无隐蔽、阳光充足的地块或缓坡地。一般秋季翻地,整地需深翻30cm~45cm,并结合翻地施足基肥,每亩施腐熟的农家肥3000kg;也可春季翻地,但要注意土壤保墒。作畦可根据土壤质地,排水条件及当地气候条件和耕作习惯而定,沙质土透气性好,排水方便或少雨区,可分成大块做平畦。 5 繁殖与种植 5.1 种子处理 选种以当年采收的、无虫蛀或病变的、种皮黄褐色或棕黑色、种仁饱满(剥开种皮可见白色的种仁)的种子为最好。 表 1 黄芪种子质量分级标准 分级指标 级别  一级 二级 三级 发芽率(%) ≥85% 75-85% ≤75% 千粒重(g) ≥6.5 5.5-6.5 ≤5.5 水分(%) ≤10% ≤10% ≤10% 净度(%) ≥95% 90-95% ≤90% 6 种子直播 6.1 播种时间 6.1.1 播种时间黄芪春、夏、秋三季均可播种,但以春播和秋播较好。春播时间选在当地气温稳定在5℃以上;秋播时间在当地气温下降到15℃左右。播后保持土壤湿润,15天左右出苗。六盘山地区春季播种时间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秋季播种时间为8月下旬。 6.1.2 播种深度黄芪种子子叶顶力弱,根据不同的土质确定播种深度,如沙质土宜深,一般为2cm~3cm。 6.1.3 播种方法为条播。按行距20cm开浅沟,沟深约1cm。将种子拌适量细砂,均匀撒于沟内,覆土约1cm镇压。每亩播种量1.5kg~2kg。播种至出苗期要保持地面湿润或加覆盖物以促进出苗。面积较大以条播为好,用播种机或畜力耧播,小面积播种可用锄开沟,手撒播。 7.育苗移栽 做宽5m的苗床,每年4月下旬或8月上、中旬播种。将经过处理的种子撒播或条播于床面,覆土约1.5cm。亩用种子12kg~15kg。播后半个月即可出苗。苗期注意排水防涝、灌水防旱、除草防病等。 在当年10月(秋季)或第2年春季(4月中旬),起苗用于大田移栽,起苗以人工采挖为主,种苗采挖后应及时移栽,不能及时移栽的,按种苗大小,分别扎成小捆,妥善储藏于遮阴处,防止发热、发霉或受冻。 移栽时,通过种苗分级,选择条长、苗壮(少分枝)、无病虫伤斑的幼苗移栽。行株距为20cmx7cm。一般采用斜栽或平栽,沟深根据幼苗大小而定(一般不超过10cm)。栽后踩实或镇压紧密。利于缓苗;浇水后移裁或趁雨天进行利于成活,每亩可栽苗1.2~1.5万株。 8 田间管理 8 1 中耕除草与间定苗 当幼苗出现5片小叶片(苗高6~10cm)。按株距6~8cm进行间苗,防止移栽密度过大;缺垄断苗处可补苗。结合间苗进行一次中耕除草;苗高8~10cm时进行第二次中根除草,以保持田间无杂草,地表层不板结。苗高10~12cm时,条播的按株距9~10cm定苗;穴播的每次留苗2~3株。如有缺苗,应带土补植,但补植之苗根多分枝故缺苗过多时,可采取种子补播为宜。 8.2 水肥管理 在管理中要注意及时排灌。特别在黄芪的苗期和返青期应及时灌水。不是特别干早一般不浇水;雨季湿度过大,会导致根部腐烂,幼苗死亡。故应特别注意排水。充分降低土壤湿度,以利根部正常生长。 黄芪生长期长,需肥量大。特别在第一、二年生长旺盛,根部生长也较快,每年在雨季可结合中耕除草施肥。每亩施农家肥500~1000kg。开花、结荚期是黄芪营养生长及生殖生长的旺盛期,此时追肥十分重要。 8.3 黄芪主要病虫害选用保护产品 按GB/T 19630规定执行。 9 采收与加工 9.1 药材的采收 黄芪生长2~3年后即可采收。10月中下旬地上部茎叶枯萎后采挖。采挖时先割除地上部分,然后深挖将根部挖出。黄芪根深,小面积种植采挖应以人工为主,大面积种植以专门药材采挖机械为主。但是无论那种方式采挖,必须注意要深挖缓拔,黄芪采挖深度应在35~40厘米以上。防治将根挖断,以免造成减产和商品质量下降。 根挖出后。除去泥土,趁鲜将芦头(根茎)、须根剪(切)掉,置烈日下曝晒(边晒边揉搓)或烘炕,至半干时。将根理直。用细铁丝扎把,拥成小拥,再晒或烘炕至全干。 9.2 种子采收 定植当年即可产籽,但产最极低;二年生黄芪的种子产量虽高,多不饱满,一般采集三年生后结的种子最好。当黄芪果荚变黄时分期分批及时采收(随熟随采)否则,黄芪荚果易自然开裂。采收后的果荚在通风处荫干后进行脱粒,除去杂物。装人布袋或纸箱中,在干燥通风处贮藏。 10 包装、贮藏与运输 10.1 包装 晾干后捆把打包,选用不易破损、干燥、清洁、无异味以及不影响品质的材料制成的专用袋包装,以保证药材的运输、贮藏使用过程中的质量。包装要牢固、密封、防潮,能保护品质。包装材料应易回收、易降解。 10.2 储藏 10.2.1 仓储条件 黄芪要贮于干燥通风处,温度在30℃以下。相对湿度35%~75%,商品安全水分为10%~13%。 10.2.2 仓储害虫的防治 贮藏期间定期检查。发现虫蛀要及时晾晒。 10.3 运输 药材批量运输时,注意不能与其它有毒、有害的物质混合装;运输工具必须清洁干燥、无异味、无污染。具有较好的通气性,以保持干燥并有防晒、防潮等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organic cultivation of Astragalus

ICS
01.020
CCS
A017
发布
2024-05-29
实施
2024-06-20

3.1 黄芪 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 3.2 林药间作 利用林下空间间作培植中药材。可用于经济林、用材林、幼以期林地光照充足。适宜间作多种药材,成林后林地光照减弱。宜间作具有一定耐阴性的种类。可采用生态种植或仿野生栽培生产方式。 3.3 生态种植 生态种植是指在维护森林、草原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在已经郁闭成林的人工林等人为干预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态系统内种植中药材。禁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应用生态学原理和现代技术。培育绿色优质中药材。 4 选地整地 4.1 选地 林下空间土壤深厚、土质疏松、透气性好的砂质微酸性土壤。 4.2 整地 一般秋季翻地,整地需深翻30~45cm,并结合翻地施足基肥,每亩施有机肥1000kg-3000kg;也可春季翻地,但要注意土壤保墒。 5 育苗移栽 种苗等级 根径(cm) 根茎长(cm) 综合控制指标 一级苗 0.8 30-35 种苗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 二级苗 0.6 25-29 种苗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 三级苗 0.5 20-24 种苗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 等外苗 根径粗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ecological planting of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under forests

ICS
01.020
CCS
A017
发布
2024-05-29
实施
2024-06-20

本标准规定了川芎生产的基地建设、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病虫防控、农业投入品管理、采收与加工、分级、包装标识、贮藏、运输、质量管理等技术内容。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he quality control of Chuanxiong Rhizoma during whole process of production

ICS
65.020.01
CCS
A017
发布
2024-05-23
实施
2024-05-23

3.1 黄芪 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 3.2 林药间作 利用林下空间间作培植中药材。可用于经济林、用材林、幼以期林地光照充足。适宜间作多种药材,成林后林地光照减弱。宜间作具有一定耐阴性的种类。可采用生态种植或仿野生栽培生产方式。 3.3 生态种植 生态种植是指在维护森林、草原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在已经郁闭成林的人工林等人为干预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态系统内种植中药材。禁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应用生态学原理和现代技术。培育绿色优质中药材。 4 选地整地 4.1 选地 林下空间土壤深厚、土质疏松、透气性好的砂质微酸性土壤。 4.2 整地 一般秋季翻地,整地需深翻30~45cm,并结合翻地施足基肥,每亩施有机肥1000kg-3000kg;也可春季翻地,但要注意土壤保墒。 5 育苗移栽 种苗等级 根径(cm) 根茎长(cm) 综合控制指标 一级苗 0.8 30-35 种苗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 二级苗 0.6 25-29 种苗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 三级苗 0.5 20-24 种苗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 等外苗 根径粗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ecological planting under astragalus forest

ICS
65.020.01
CCS
A017
发布
2024-05-21
实施
2024-06-20

3.1 黄芪 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 3.2 有机种植 有机种植是一种在生产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也不采用基因工程和离子辐射技术,而是遵循自然规律,采取农作、物理和生物的方法来培肥土壤、防治病虫害,以获得安全的生物及其产物的农业生产体系。 3.3 缓冲带 在有机和常规地块之间有目的设置的、可明确界定的用来限制或阻挡邻近田块的禁用物质漂移的过渡区城。 3.4 农家肥 是指就地取材、就地使用的各种有机肥料。它由含有大量生物物质、动植物残体、排泄物、生物废物等积制而成,包括堆肥、沤肥、厩肥、沼气肥、绿肥、作物秸秆肥、泥肥、饼肥等。 3.5 千粒重 指黄芪种子质量标准规定水分的1000粒种子的重量。以克(g)为单位。 3.6 水分含量 指把种子样品烘干所失去的重量。用失去重量占供检样品原始重量的百分率表示。 3.7 净度 指完整的黄芪种子重量占检验样品总重量的百分数。 3.8 发芽率 指在规定的条件和时间内长成的正常幼苗数占供检样品总粒数的百分率。 4 选地整地 4.1 选地 4.1.2 有机种植基地应水土保持良好,生物多样性指数高,具有较强的可持续生产能力;基地应远离工业污染源、城区、交通主干线、工矿区、生活垃圾场等。 4.1.2 有机种植基地与常规种植区域之间有明显的边界和隔离带,以保证有机产品不受污染,隔离带以山和自然植被、路等天然屏障为宜,也可以是人工营造的树林和农作物。隔离带的作物按有机农业方式栽培管理,但不得认证为有机产品。 4.1.3 缓冲带建设和栖息地保护 4.1.3.1 在有机种植区域周围建立有效的缓冲带或隔离带,防止常规生产区域的污染物污染到有机生产地块,保证有机生产地块不受污染,防止常规地块禁用物质漂移。 4.1.3.2 在有机生产地块周围设置天敌生物的栖息地,提供天敌活动、产卵和寄居的场所,提高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控制控制能力。 4.1.3.3 缓冲带和栖息地建设是保证有机生产的重要措施,应当重视,当缓冲带和栖息地的建设不能持续满足要求时,积极制定改正措施,并实施整改。 4.1.4 黄芪属深根系植物,适宜在土壤深厚、土质疏松、透气性好的土壤上生长。含水量大的板结粘土及瘠薄,地下水位高、低洼易积水的地块,不宜栽培黄芪;盐碱滩地也不能种植黄芪。 4.1.5 土壤质地和土层厚薄的不同对根的产量和质量也有很大影响:若土壤粘重,则根常畸形缓慢生长;而土壤砂性过大,则根纤维木质化,粉质少;土层薄,根多横生,分枝多,呈鸡爪形,质量也差。 4.1.6 黄芪对土壤酸碱度要求不严,以pH7-8的土壤最为适宜。土壤中农药残留量限量要求:不得检出。对重金属含量限量要求:汞≦0.264mg/L,镉≦0.18mg/L,铅≦82mg/L,砷≦35mg/L。 4.2 整地 黄芪是深根植物,故应选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有排灌条件、无隐蔽、阳光充足的地块或缓坡地。一般秋季翻地,整地需深翻30cm~45cm,并结合翻地施足基肥,每亩施腐熟的农家肥3000kg;也可春季翻地,但要注意土壤保墒。作畦可根据土壤质地,排水条件及当地气候条件和耕作习惯而定,沙质土透气性好,排水方便或少雨区,可分成大块做平畦。 5 繁殖与种植 5.1 种子处理 选种以当年采收的、无虫蛀或病变的、种皮黄褐色或棕黑色、种仁饱满(剥开种皮可见白色的种仁)的种子为最好。 表 1 黄芪种子质量分级标准 分级指标 级别  一级 二级 三级 发芽率(%) ≥85% 75-85% ≤75% 千粒重(g) ≥6.5 5.5-6.5 ≤5.5 水分(%) ≤10% ≤10% ≤10% 净度(%) ≥95% 90-95% ≤90% 6 种子直播 6.1 播种时间 6.1.1 播种时间黄芪春、夏、秋三季均可播种,但以春播和秋播较好。春播时间选在当地气温稳定在5℃以上;秋播时间在当地气温下降到15℃左右。播后保持土壤湿润,15天左右出苗。六盘山地区春季播种时间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秋季播种时间为8月下旬。 6.1.2 播种深度黄芪种子子叶顶力弱,根据不同的土质确定播种深度,如沙质土宜深,一般为2cm~3cm。 6.1.3 播种方法为条播。按行距20cm开浅沟,沟深约1cm。将种子拌适量细砂,均匀撒于沟内,覆土约1cm镇压。每亩播种量1.5kg~2kg。播种至出苗期要保持地面湿润或加覆盖物以促进出苗。面积较大以条播为好,用播种机或畜力耧播,小面积播种可用锄开沟,手撒播。 7.育苗移栽 做宽5m的苗床,每年4月下旬或8月上、中旬播种。将经过处理的种子撒播或条播于床面,覆土约1.5cm。亩用种子12kg~15kg。播后半个月即可出苗。苗期注意排水防涝、灌水防旱、除草防病等。 在当年10月(秋季)或第2年春季(4月中旬),起苗用于大田移栽,起苗以人工采挖为主,种苗采挖后应及时移栽,不能及时移栽的,按种苗大小,分别扎成小捆,妥善储藏于遮阴处,防止发热、发霉或受冻。 移栽时,通过种苗分级,选择条长、苗壮(少分枝)、无病虫伤斑的幼苗移栽。行株距为20cmx7cm。一般采用斜栽或平栽,沟深根据幼苗大小而定(一般不超过10cm)。栽后踩实或镇压紧密。利于缓苗;浇水后移裁或趁雨天进行利于成活,每亩可栽苗1.2~1.5万株。 8 田间管理 8 1 中耕除草与间定苗 当幼苗出现5片小叶片(苗高6~10cm)。按株距6~8cm进行间苗,防止移栽密度过大;缺垄断苗处可补苗。结合间苗进行一次中耕除草;苗高8~10cm时进行第二次中根除草,以保持田间无杂草,地表层不板结。苗高10~12cm时,条播的按株距9~10cm定苗;穴播的每次留苗2~3株。如有缺苗,应带土补植,但补植之苗根多分枝故缺苗过多时,可采取种子补播为宜。 8.2 水肥管理 在管理中要注意及时排灌。特别在黄芪的苗期和返青期应及时灌水。不是特别干早一般不浇水;雨季湿度过大,会导致根部腐烂,幼苗死亡。故应特别注意排水。充分降低土壤湿度,以利根部正常生长。 黄芪生长期长,需肥量大。特别在第一、二年生长旺盛,根部生长也较快,每年在雨季可结合中耕除草施肥。每亩施农家肥500~1000kg。开花、结荚期是黄芪营养生长及生殖生长的旺盛期,此时追肥十分重要。 8.3 黄芪主要病虫害选用保护产品 按GB/T 19630规定执行。 9 采收与加工 9.1 药材的采收 黄芪生长2~3年后即可采收。10月中下旬地上部茎叶枯萎后采挖。采挖时先割除地上部分,然后深挖将根部挖出。黄芪根深,小面积种植采挖应以人工为主,大面积种植以专门药材采挖机械为主。但是无论那种方式采挖,必须注意要深挖缓拔,黄芪采挖深度应在35~40厘米以上。防治将根挖断,以免造成减产和商品质量下降。 根挖出后。除去泥土,趁鲜将芦头(根茎)、须根剪(切)掉,置烈日下曝晒(边晒边揉搓)或烘炕,至半干时。将根理直。用细铁丝扎把,拥成小拥,再晒或烘炕至全干。 9.2 种子采收 定植当年即可产籽,但产最极低;二年生黄芪的种子产量虽高,多不饱满,一般采集三年生后结的种子最好。当黄芪果荚变黄时分期分批及时采收(随熟随采)否则,黄芪荚果易自然开裂。采收后的果荚在通风处荫干后进行脱粒,除去杂物。装人布袋或纸箱中,在干燥通风处贮藏。 10 包装、贮藏与运输 10.1 包装 晾干后捆把打包,选用不易破损、干燥、清洁、无异味以及不影响品质的材料制成的专用袋包装,以保证药材的运输、贮藏使用过程中的质量。包装要牢固、密封、防潮,能保护品质。包装材料应易回收、易降解。 10.2 储藏 10.2.1 仓储条件 黄芪要贮于干燥通风处,温度在30℃以下。相对湿度35%~75%,商品安全水分为10%~13%。 10.2.2 仓储害虫的防治 贮藏期间定期检查。发现虫蛀要及时晾晒。 10.3 运输 药材批量运输时,注意不能与其它有毒、有害的物质混合装;运输工具必须清洁干燥、无异味、无污染。具有较好的通气性,以保持干燥并有防晒、防潮等措施。

Astragalus Organic 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ICS
65.020.01
CCS
A017
发布
2024-05-21
实施
2024-06-20

本文件规定了枸杞中黄酮类物质的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测定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枸杞中芦丁、异槲皮苷、槲皮素-7-O-葡萄糖苷、山奈酚-3-O-芸香糖苷、6-甲氧基山奈酚-3-O-芸香糖苷和水仙苷的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测定。 本文件的方法定量限:芦丁的方法定量限为1.00 mg/kg,异槲皮苷和槲皮素-7-O-葡萄糖苷的方法定量限均为0.010 mg/kg,山奈酚-3-O-芸香糖苷、6-甲氧基山奈酚-3-O-芸香糖苷和水仙苷的方法定量限均为0.050 mg/kg。

Determination of the contents of six flavonoids in wolfberry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mass spectrometry

ICS
65.020.01
CCS
A017
发布
2024-05-10
实施
2024-05-30

铁皮石斛种苗繁殖的选种和留种、组培苗培育、炼苗与移栽、标签、包装、运输和档案管理的要求。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issue culture seedling propagation of Dendrobium officinale

ICS
65.020.01
CCS
A017
发布
2024-04-29
实施
2024-06-01

金线莲的产地环境、种苗生产、栽培管理、采收与初加工、产品要求、标识、包装、贮运及档案管理等内容。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golden thread vine in facilities

ICS
65.020.01
CCS
A017
发布
2024-04-29
实施
2024-06-01

本文件规定了铁皮石斛栽培的产地环境条件、育苗技术、栽培管理技术、采收、初加工、包装和运输等规范化生产的综合技术要求。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of Dendrobium officinalis

ICS
65.020.20
CCS
A017
发布
2024-04-25
实施
2024-05-01

1 范围 本文规定了富硒黄精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识、包装、运输与贮存 。 本文件适用于铜鼓县范围内种植的富硒黄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09.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硒的测定 DB36/T 1270 多花黄精规范化种植技术规程 《中华人名共和国药典》(2020版 第四部)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 3.1  黄精 为百合科百合科黄精属多年生草本植物(Polygonatum kingianumColl.et Hemsl.),春、秋两季采挖其干燥根茎,以根状茎入药。 3.2  富硒黄精 通过生长过程自然富集硒或通过硒生物营养强化技术,而非收获后添加硒,所获得的富含微量元素硒的、并符合本文件规定要求的黄精。 3.3  硒生物营养强化技术 通过施用含硒调理剂(或肥料),经生物自然生长转化,提高其可食部分的硒含量的技术。 4 要求 4.1 种植要求 符合DB36/T 1270的要求。 4.2 质量要求 4.2.1 性状指标 呈肥厚肉质的结节块状,结节长可达10 cm以上,宽3~6cm,厚2~3 cm。表面淡黄色至黄棕色,具环节,有皱纹及须根痕。结节上侧茎痕呈圆盘状。圆周凹入,中部突出,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角质,淡黄色至黄棕色。气微,味甜,嚼之有粘性。 4.2.2 理化指标 应符合表1规定 表1 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水分,% ≤18.0 总灰分,% ≤4.0 浸出物,% ≥45.0 4.2.3 重金属及有害元素 应符合表2规定。 表2 重金属及有害元素 项目 指标 铅,mg/kg ≤5 镉,mg/kg ≤1 砷,mg/kg ≤2 汞,mg/kg ≤0.2 铜,mg/kg ≤20 4.2.4 硒含量要求 应符合表3规定 表3 硒含量要求 项目 总硒含量/(mg/kg) 富硒黄精 ≥0.15 含硒黄精 0.075~0.15 4.2.5 农药残留 应符合《中华人名共和国药典》2020版四部通则0212中有关要求。 5 检验方法 5.1 性状指标 通过目测、刻度尺测、手捏、鼻嗅、嘴尝等方法进行测定。 5.2 理化指标 5.2.1 水分 按《中华人名共和国药典》2020版四部通则0832第二法的规定进行测定。 5.2.2 总灰分 按《中华人名共和国药典》2020版四部通则2302的规定进行测定。 5.2.3 重金属及有害元素 按《中华人名共和国药典》2020版四部通则2321的规定进行测定。 5.2.4 总硒检测 按GB 5009.93进行测定。 5.2.5 农药残留 按《中华人名共和国药典》2020版四部通则2341的规定进行测定。 6 检验规则 6.1 组批 同一产地、同时采收、同批加工的黄精作为一个检验批次 6.2 抽样 按《中华人名共和国药典》2020版四部通则0211的规定进行测定。 6.3 判定规则 检验结果全部符合第四章的要求,则判定为合格。否则,在同一批次中加倍抽取样品复检一次,若复检结果仍有不符合第四章的要求,则判定该批次不合格。 7 标识、包装、运输、存储 7.1 标识 7.1.1 应在包装物上或随行文件中注明产品的名称(富硒谷物)、执行标准(本标准)号、类别、等级、产地、收获年度和月份。 7.1.2 应标明天然富硒或硒生物营养强化措施的技术。 7.1.3 应满足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对可追溯性的要求。 7.2 包装 包装应清洁、牢固、无破损,封口严密、结实,不应撒漏,不应给产品带来污染和异常气味。 7.3 运输 应使用符合卫生要求的运输工具和容器运送,运输过程中应注意防止雨淋和污染。 7.4 存储 应存储在清洁、干燥、避光、防雨、防潮、防虫、防臭、无异味的仓库内,不应与有毒有害物质或水分较高的物质混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elenium-rich Polygonatum

ICS
65.020.20
CCS
A017
发布
2024-04-19
实施
2024-05-19

本文件确立了优质枳壳药材质量评价技术,规定了优质枳壳药材质量的评价原则、评价要求、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规则和评价报告。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quality evaluation ofhigh-quality Aurantii Fructus medicinal material

ICS
65.020.99
CCS
A017
发布
2024-04-14
实施
2024-04-25

4.技术要求 4.1原辅料 4.11 铁皮石斛茎 经鉴定为兰科植物铁皮石斛( 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的茎,无腐烂、无霉变、无异味。 4.1.2 干制铁皮石斛叶 应符合DB33/ 3012 的规定。 4.1.3 干制铁皮石斛花 应符合DB33/ 3011的规定。 4.1.4 果蔬汁 应符合GB/T 31121的规定。 4.1.5生产用水 应符合GB 5749的规定。 4.1.6其他辅料 应符合相应食品标准和有关规定。  4.2 感官要求 应符合表1 的规定。 表1 感官要求 项 目 要 求 检验方法 色 泽 具有产品应有的色泽,色泽均匀 取约50 mL混合均匀的被测样品于无色透明的容器中,置于明亮处,观察其组织状态及色泽,并在室温下,嗅其气味,品尝其滋味 气味及滋味 具有产品应有的滋味和气味,无异味  组织状态 澄清的产品应均匀,放置后允许有少量沉淀或絮状物;浑浊的产品无明显分层,状态均匀,允许有少量沉淀;带颗粒状原辅料产品允许有相应的粒状物沉淀。  杂 质 无正常视力可见外来异物   4.3  理化指标 指标应符合表2 的规定。 表2 理化指标 项  目 指 标 检验方法 铁皮石斛粗多糖(以无水葡萄糖计)a/(mg/100g)   ≥ 100 SN/T 4260 铅(以Pb计)/(mg/kg)                      ≤ 0.05  GB 5009.12 锡(以Sn计)b /(mg/ kg)                    ≤ 150 GB 5009.16 a 仅适用于添加了铁皮石斛茎的产品。b仅限于采用镀锡薄板容器包装的食品。 4.4  微生物限量 应符合表3 的规定。 表3 微生物限量 项目 采样方案a及限量 检验方法  n c m M  菌落总数/(CFU/mL) 5 2 100 10000 GB 4789.2 大肠菌群 /(CFU/mL) 5 2 1 10 GB 4789.3平板计数法 霉菌/(CFU/mL) ≤10 GB 4789.15 酵母/(CFU/mL)  ≤10  沙门氏菌 /(/25 mL) 5 0 0 - GB 4789.4 注:a样品的采样和处理按GB 4789.1 和 GB/T 4789.21执行。 4.5  其他污染物限量   应符合GB 2762的规定。 4.6  农药残留限量   应符合GB 2763的规定。 4.7  食品添加剂 应符合GB 2760的规定。 4.8  净含量 应符合国家《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检验按JJF 1070规定的方法测定。 5  检验规则 5.1  组批 同一原料、同一班次、同一品种、同一生产线的产品为一组批。 5.2  抽样 每批产品随机抽样,抽至少15个独立销售包装(总体积不少于2L),分为二份,其中一份用作检验样品,另一份留样备用。 5.3  检验分类 产品检验分为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5.3.1出厂检验 每批产品出厂前,应进行出厂检验,出厂检验内容包括感官、净含量、多糖含量、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检验合格的产品方可出厂。 5.3.2型式检验 型式检验每半年进行一次,检验项目包括本标准4.2~4.8的全部要求。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原料产地、加工工艺或生产设备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时; b)连续停产三个月以上,恢复生产时; c)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结果有差异时; d)国家监督管理部门提出型式检验要求时。 5.4  判定规则 检验项目全部合格时,整批产品判为合格品。如有指标有不符合项时,可在同批次留样产品加倍抽样复检,判定结果以复检结果为准。微生物指标不合格直接判定为产品不合格。 6  标签、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6.1  标签、标志 6.1.1 预包装食品标签应符合GB 7718的规定,需要标注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的应符合GB 28050的规定。 6.1.2 标签应标明“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婴幼儿等特殊人群不推荐食用”。 6.1.3 产品包装物上应有明显标志,应符合GB/T 191的规定。 6.2  包装 产品应采用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的包装材料或容器进行包装,包装封口应严密。 6.3  运输 运输工具应清洁干燥,运输过程中,应防止挤压、暴晒、雨淋。不得与有毒,有异味的物品混装、混运。 6.4  贮存 6.4.1 产品应存放在清洁、卫生、阴凉、干燥的库房中;产品不得与有毒、有害物品同库存放。 6.4.2 产品应离地、离墙存放,并且在库房中存放应先进先出。

Dendrobium officinale drink

ICS
01.110
CCS
A017
发布
2024-04-10
实施
2024-05-10

铁皮石斛茎鲜品 以兰科石斛属人工种植多年生草本植物铁皮石斛( 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为原料,经分拣、去叶、除根、漂洗等工序制成,可供直接食用或作食品加工原料的新鲜茎。 3.2 铁皮石斛茎干品 以铁皮石斛茎鲜品为原料,经分拣、去叶、除根、漂洗、干燥等工序制成,可供直接食用或作食品加工原料的干品(干条、干片)。 4 技术要求 4.1 原料要求 4.1.1铁皮石斛 经鉴定为兰科植物铁皮石斛( 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的茎,且新鲜、无腐烂、无霉变、无异味。 4.1.2生产用水 应符合GB 5749的规定。 4.2  感官要求 应符合表1规定。 表1 感官要求 项目 指标 检验方法  鲜品 干品(干条、干片)  色泽 表面黄绿色或紫红色,带有铁锈斑点,节间裸露部分呈紫红色;断面鲜绿色 表面灰绿色、黄绿色或略带金黄色,节上有时可见残留的灰白色叶鞘;断面灰白色至灰绿色 取适量样品置于洁净白色瓷盘中,在自然光线下目视、鼻嗅、口尝 气味、滋味 气微、略具青草香气,味淡、后微甜,嚼之初有粘滑感,继有浓厚粘滞感。  气微,味淡,嚼之有黏性。   形态 圆柱形或扁圆柱形,节间微胖,节明显,末端尖细质软。(请问这是鲜品还是干品?) 干条:呈圆柱形或扁圆柱形,表面有细纵皱纹, 节明显;质坚实,易折断,断面平坦,略角质状。  干片:斜片(柳叶形),切片厚度适宜;质坚实,易折断。  杂质 无肉眼可见的外来杂质 无肉眼可见的外来杂质  4.3 理化指标 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检验方法 茎干品水分/(%)                 ≤ 12.0 GB 5009.3 总灰分/(%)                            ≤ 6.0 GB 5009.4 第一法 铁皮石斛粗多糖(以无水葡萄糖计)/(%)  ≥ 28.0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一部铁皮石斛的多糖方法测定。  理化指标以干品计。 4.4 污染物限量 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 污染物限量 项目 指标 检验方法 铅(以Pb计)/(mg/kg)                ≤ 0.5 GB 5009.12 总砷(以As计)/(mg/kg)              ≤ 0.5 GB 5009.11 镉(以Cd计)/(mg/kg)                ≤ 0.5 GB 5009.15 总汞(以Hg计)/(mg/kg)              ≤ 0.05 GB 5009.17 二氧化硫残留量/(g/kg)                ≤               不得检出 GB 5009.34 污染物限量以干品计。 4.5 农药残留限量 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4 农药残留限量 项目 最大残留量 检验方法 噻呋酰胺/(mg/kg)                   ≤ 10 GB23200.9 咪鲜胺和咪鲜胺锰盐/(mg/kg)         ≤          20 NY/T1456 吡虫啉/(mg/kg)                     ≤ 3 GB/T20769 烯酰吗啉/(mg/kg)                   ≤ 20 GB/T20769 苯醚甲环唑/(mg/kg)                 ≤ 2 GB23200.113 四聚乙醛/(mg/kg)                   ≤ 0.5 SN/T 4264 井冈霉素/(mg/kg)                   ≤ 1 GB23200.74 喹啉铜/(mg/kg)                     ≤ 3 GB 23200.117 百菌清/ (mg/kg)                     ≤ 5.0 NY/T 761 丙环唑/(mg/kg)                     ≤ 1.0 GB 23200.113 甲霜灵/(mg/kg)                     ≤ 0.2 GB 23200.113 高效氯氟氰菊酯/(mg/kg)             ≤ 5.0 GB 23200.113 啶酰菌胺/(mg/kg)                   ≤ 2.0 GB 23200.68 甲基硫菌灵/(mg/kg)                 ≤ 5.0 GB/T 20769 多菌灵/(mg/kg)                     ≤ 1.0 GB/T 20769 农药残留限量以干品计;鲜品农药残留限量符合GB 2763规定的药用植物石斛(鲜)要求,其他未列出农药残留限量应符合其他国家有关规定。 4.6 真菌毒素限量 应符合表5的规定。 表5 真菌毒素限量 项目 指标 检验方法  鲜品 干品  黄曲霉毒素B1/(ug/kg)               ≤ 2 5 GB 5009.22 其它真菌毒素限量应符合GB2761的要求及国家有关规定 4.7 净含量 预包装食品净含量应符合国家《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检验按JJF 1070规定的方法测定。 5  标签、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5.1  标签、标志 5.1.1 预包装食品标签应符合GB 7718的规定,需要标注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的应符合GB 28050的规定。 5.1.2 标签应标明“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婴幼儿等特殊人群不推荐食用”。 5.1.3 产品包装物上应有明显标志,应符合GB/T 191的规定。 5.2  包装 产品应采用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的包装材料或容器进行包装。 5.3  运输 运输工具应清洁干燥,运输过程中,应防止挤压、暴晒、雨淋。不得与有毒,有异味的物品混装、混运。 5.4  贮存 5.4.1 产品应存放在清洁、卫生、阴凉、干燥的库房中;产品不得与有毒、有害物品同库存放。 5.4.2 产品应离地、离墙存放,并且在库房中存放应先进先出。

Dendrobium officinale stems

ICS
01.120
CCS
A017
发布
2024-04-10
实施
2024-05-10

术语编码标准

Compilation of Reference Terminologies for Spectroscopic Profiling of Daodi Medicinal Materials

ICS
65.020.20
CCS
A017
发布
2024-04-01
实施
2024-04-01

道地药材图谱检测技术选型及数据采集规范

Spectroscopic Profiling Data Acquisition Standard for Daodi Medicinal Materials

ICS
65.020.20
CCS
A017
发布
2024-04-01
实施
2024-04-01



Copyright ©2007-2022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01825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