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国科大杨佳教授:拐过弯迎来生命辉煌

2014.2.28
头像

chloe

随遇而安

  一个人可以看不见道路,但绝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

  见到杨佳之前,给记者印象最深的是她在电话里悦耳的笑。除了笑,还有抱歉:“对不起!采访的时间我实在确定不下来,每天的工作都安排得满满的。”

  杨佳的确是忙。她的正式身份是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此外,她的肩上还层叠着一副副社会重担:全国政协委员、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全国妇联执委、中国科学院青年联合会常委、中国盲协副主席、北京市残联理事……肩负如此多的重担,她也只能过着比蜜蜂还要忙碌的生活。

  约了许久,杨佳终于在周末挤出了时间。一见面,她那悦耳的笑声就真实地响起在记者耳边,与之相伴的是她脸上甜美的笑容。她戴着一副精致的眼镜,衣着得体,举止优雅。看着她镜片后面那友好的“目光”,记者不由自主伸出手去。她依然盈盈地笑着,并没注意到记者伸出的手。那一刻,记者突然反应过来:哦,这是杨佳。难怪她的许多学生在听了一学期的课后,竟然不知讲台上那位熟练使用教具、写一手漂亮的板书、有着充满关切眼神的老师是一个什么也看不见的人。

  虽然杨佳的眼前不再有色彩,但她却把人生演绎得绚丽多彩。

  转折

  从小到大,杨佳在周围人眼里,就两个字——“奇才”。杨佳生活的路是从故乡长沙开始的,岳麓山是定格在窗前的风景。她就读的湖南师大附中,是人才辈出的百年名校。杨佳是这所中学那届实验班的学习委员和外语课代表,并在长沙市中学生数学、外语竞赛中名列前茅。

  1978年,全国刚刚恢复高考,老师建议正上高一的杨佳也去一试,不料,这一试居然提前把她送进了大学的门——郑州大学英语系。

  在大学里,15岁的杨佳成了大哥哥大姐姐们学习的追赶对象。可怎么赶,也无法望其项背。学校也十分看重“奇才”学生,让她提前半年毕业留校任教。

  3年的教书生涯一帆风顺,但杨佳的内心深处还深埋着一个梦。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对她影响至深。1985年,杨佳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中科院研究生院,终于圆了自己7年之久的梦想。

  1987年,杨佳再一次留校教书,24岁的她成了研究生院最年轻的讲师。

  “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杨佳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这句话感悟颇深,她也因此身体力行,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看书和备课。

  因为用眼过度,所以二三年后当杨佳感到自己视力有所退步时,并没多想,以为是近视加深罢了。然而,眼睛怪怪的感觉还是渐渐多了起来,也重了起来。1994年夏末,老父亲陪着杨佳一起去了北京的同仁医院。一系列检查之后,医生把老父亲叫到一边,悄悄告诉他:你女儿这种病很厉害,发展趋势就是失明。

  在眼睛逐步失明的一年多时间里,杨佳一边治病,一边坚持教书。她不愿请假,怕误了学生的课,总是把看病时间安排在假期或休息日,几乎没耽误过一节课。

  不可逆转的病情发展终于使杨佳知道了真相。她知道自己患的是一种罕见的眼病,也知道迎接她的将是另一个世界——一个没有光明的世界。

  这一年,杨佳29岁。

  重生

  看不了书,杨佳开始听书。从此,她家里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录音机,又出现了成箱的录音带。原声带是听各种有声读物的,空白带是收录电台的英语广播的。磁带一天天多了起来,一箱一箱的,从门口到过道,再从过道至卧室至阳台,长城似的蜿蜒着。

  中断了半年的教学之后,杨佳的笑声再次响起在讲台上。 为了适应新的生活,她每天早起收听当天的英语新闻,晚上睡得更晚。很快,她寻找到更好的交流方式,即运用语音系统软件上网收发邮件、批改学生的电子文本作业。同时,她还要转换阅读的方式,学会用指尖去触摸点状的盲文。

  重新掌握生活主动权的杨佳开始了她新的征程。编著《研究生英语阅读》,帮助研究生渡过英语阅读的难关,那是她失明前就想写的一本书。为了写书,她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就起床,晚上一直工作到12点以后。父母心疼她,却没有阻止。他们知道,女儿生活里除了事业再没有别的了。

  失明一年后,30岁的杨佳被评上副教授,出版的《研究生英语写作》深受好评,被一些大学定为博士生写作教材;另一部著作《研究生英语阅读》被导师李佩先生称之为“一部非常好的令人起敬的著作”。

  “29岁之前,我是在超越别人;29 岁之后,是在超越自我。”杨佳如此总结自己。

  绚烂

  磨难没有压垮杨佳,反而使她的人生脊梁挺得更坚实了。 “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没有什么可以限制你,只要你想做,就一定能做到,关键是一定要有追求。”杨佳对记者说。

  2000年,杨佳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考试,进入美国著名学府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攻读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

  杨佳攻读的这个专业当时在国内还没有,而肯尼迪政府学院的MPA专业在全美乃至全世界都是排名第一。“常常想起小时候背的‘春江水暖鸭先知’这首诗,我觉得,一个人做任何事都应该有一种‘先知’的能力。”

  在哈佛攻读学位,对正常人来说都非易事,更何况一位失明者!杨佳最大的遗憾就是时间不够用,她恨不得一天24小时都在学习。白天,她要在课堂里听课,用计算机记笔记;课后,又要把老师指定的几本书进行扫描,靠计算机读、听;晚上,她几乎每天都要学习到深夜两点以后才能休息。

  取得肯尼迪政府学院的MPA学位,需要8个学分,而一门功课往往只有0.5学分。杨佳不仅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拿到了10个学分,而且各门成绩都是优秀。

  一年之后的毕业典礼上,当主持人念到杨佳的名字时,在场的几千名师生全体起立,为哈佛历史上第一位盲人MPA热烈鼓掌。

  时隔十年,杨佳再次回到这里,迎接她的是更加热烈的掌声——她成为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校友成就奖2011年度唯一的得主。在过去的14年间,仅有18人获得此项奖励,获奖的18人中15位是美国政府官员。

  从哈佛学成后的杨佳在研究生院开设了《经济全球化》和《沟通艺术》两门新课,创院里空中课堂点击量最高纪录。而这两门课在哈佛大学都是顶尖级教授所开设的课程。在研究生院建院三十周年之际,杨佳荣获“杰出贡献教师”的殊荣,和她一起获得这项荣誉的大多是德高望重的院士。

  除了教课,杨佳把大把精力投入到残疾人事业。连续4年,她担任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此外,她还投身于各种社会活动,不久前她还荣获了“2013北京榜样”这一称号。

  杨佳告诉记者,她目前正忙于即将召开的两会,她为此准备了好几份提案。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