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周振:深切缅怀导师杨芃原教授

2021.6.04
头像

百科网专家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杨芃原教授,一生奉献给质谱学和人类蛋白质组学。他是中国一代质谱技术的开拓者,充分理解质谱仪器的核心原理和应用原理,全面掌握光、机、电、软件、控制、真空、化学、生物应用综合技术。

  他一个人能从无到有,搞出一台完整的质谱仪器,长年呼吁高端科学仪器的国家战略地位,在厦门大学与复旦大学带出了一批批质谱专业工作者。

  1994年我从科学仪器工程系到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杨老师与黄本立院士、王小如教授是共同导师。他是师长,更是朋友。

  那时候我们的化学楼为了安全,晚上11点以后关门,所有的人都要离开实验室。很多次的晚上,我们在化学楼的阿伯的数落声中被赶出实验室。在西村的小巷子里,一起坐在一张张破凳子上,用一张破桌子,杨老师请大家吃一碗1.5元的云吞。哪里像是归国饱学之士,哪里是在国际会议上西装革履的样子,哪里像是大我们20岁的长者?

banquan22.jpeg

  1995年初冬,摄于厦门大学西村

  1994年前后的厦门大学分析化学实验室,在三位老师的的带领下,生机勃勃。团队迅速发展,在光谱、质谱领域取得了全球的影响力。每周末有工作进展会,每半年有大组会,全国各地多个研究机构共同协作。1994-1997期间,厦门大学化学系质谱小组与中科院沈阳金属所合作开发辉光放电-飞行时间质谱仪器。正是这个项目,为我们打下从质谱仪器研制拓展到应用开发思想的种子。

banquan22.jpeg

分析室在集美开年度会议时合影 ,杨老师(后排中),王小如老师(前排右一)

banquan22.jpeg

分析室在集美开年度会议时合影 ,杨老师(右一)

banquan22.jpeg

  沈阳金属所张功杼、任建世、马洪波老师在化学楼合影(杨老师 左二)

  没有杨老师支持,我不会出国,没学到飞行时间的核心技术,也不会有今天的发展。1994-1996期间,杨老师老说,周振啊,要集中精力学习,我们与国外距离差得远,我们原来在国外,学习有多努力,不要老是跟社会上的人去打球,十分可惜的。1995年,德国H.Wollnik教授到分析室访问,杨老师不仅仅为我创造了出国的机会,而且把他仅存的198美元,全都给了我当路费。后来,大家都常说,周振是被杨老师“赶到”国外去的。

  在国外期间,我是很想回国的,在上海、厦门之间选择,最后意外地来到了广州。杨老师做阳春白雪的高端技术研究,我则从技术工艺,生产管理开始培养团队。杨老师多次到广州禾信考察,我们学生也多人次到复旦大学培训,有多个国家级的项目进行合作。

  时间飞快啊,一下就是17年了。

banquan22.jpeg

杨芃原教授访问广州禾信

banquan22.jpeg  

访问杨老师团队

  去年底,重病期间我去探望,杨老师谈话的内容全是质谱行业、质谱技术、质谱应用。如果不是医生的劝说,他也不觉得辛苦,在朋友圈,看到我们的荣誉,他都认真点赞。元旦前,杭纬师兄看望杨老师,还说精神状态很好,谈了20分钟,又都是质谱。春节期间,还来询问质谱技术的进展。

banquan22.jpeg

banquan22.jpeg

  在广州默哀

banquan22.jpeg

  团队成员朱辉、谭国斌、李洋、张莉在上海送别杨老师

  我昨天做了核酸检测,订了上午飞上海,因雷暴天气所有航班都被取消了。

  是上天也在哭泣么。

  我们只能在广州默哀。团队成员回顾了杨老师生平的故事,以及他心中的中国质谱梦。

  他是乐观主义者。我知道,在天堂里,一定会除去一切杂念,继续静静地思考他的质谱与蛋白。

  质谱梦想会一直延续。深切缅怀杨芃原老师。

周振质谱技术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