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同一张报告上的CK-MB结果为什么不符?

2021.5.07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一天上午,一位本院员工拿来几张化验单 ,说自己妈妈在急诊化验了心肌酶七项,为什么同一张报告上的CK-MB一个正常,一个却超出检测范围?而且CK-MB大于CK。说你们机器是不是坏掉了,让用门诊的生化机器再帮他验一个。我看了一下报告,心肌酶四项里的CK-MB>300,而心梗三项里的CK-MB正常。

大家都知道, CK-MB结果出现偏高甚至于大于CK的现象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同一张报告上的CK-MB不符怎么解释呢.那就要从CK说起。

肌酸激酶CK是由B、M两种不同亚基组成的二聚体,所以CK有三种同工酶即CK-MM、CK-MB、CK-BB。CK-BB主要存在于脑组织、胃肠道及子宫平滑肌中,脑组织中几乎全为CK-BB,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组织中,CK-MM主要存在于骨骼肌组织中。在正常人血清中几乎无CK-BB或极微量。理论上CK-MB的活性是不可能大于CK活性的。

我们急诊机器检测的报告心肌酶四项里的CK-MB的检测方法是免疫抑制法。出现CK-MB>CK的情况就是由这种方法的检测原理造成的。在人体中正常情况下CK-BB很少,可忽略,而免疫抑制法就是建立在忽略CK-BB的基础上的。即用抗CKM单体的抗体将M亚基完全抑制,所以CK-MM会失去活性,而CK-MB活性会失去一半,这样测出的活性实际就是CK-MB的一半,所以CK-MB的活性应该为测定的2倍。但如果存在CK-BB就会使结果偏高,即测定的CK-MB活性= CK-MB+2CK-BB。如果CK-BB>CK-MM,由于结果要乘2,也就是说2CK-BB+CK-MB>CK-BB+CK-MB+CK-MM,即测得的CK-MB活性>CK活性。

分析该法检测CK-MB结果与CK不符的原因可能有: 

1、检测样本的干扰因素

据相关报道CK-BB是CK中唯一随年龄变化的CK亚型,且在1周岁以内的幼儿中水平最高。对于儿童来说,其B亚基在总CK中的比例较成人高(表现为MB亚型或BB亚型)。由于儿童B亚基在CK中比例高,因此采用免疫抑制法测定儿童CK-MB的绝对活性在总CK中的比例均高于成人,对于婴幼儿来说还有可能出现倒置现象。出现此种情况需结合临床具体分析。如当血清中含有大量的CK-BB同工酶时,会导致CK-MB>CK。而人的脑组织中含有大量的CK-BB,所以当CK-MB大于CK时,有可能已经引起了脑部的损伤,这种情况尤其多见于新生儿窒息。还有就是在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时,大概有10%会出现CK偏高,当CK升高得很厉害时, M亚基无法完全封闭,这种情况也会出现CK-MB大于CK的情况。

2、检测试剂盒应用的干扰因素 

CK校准品和质控品在大多数的复合校准品或质控品血清中均提供有其参考值,而CK-MB则由于其本身的不稳定性,市面上CK-MB的校准品或质控品较少见,而且其价格也较其他酶类校准品高得多。因此,一般医院都未使用CK-MB校准品和质控品,而是采用厂家试剂盒使用说明书提供的理论计算因子。在理论计算因子设置时,不同机型的仪器间或相同机型的不同维护状态的仪器间均存在差异,而在没有较好的校准和质控系统来保证结果的有效和可靠性的前提下。产生CK-MB结果出现偏高甚至于大于CK的现象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而心梗三项里的CK-MB的检测方法是质量法,质量法测定是免疫化学发光技术,是利用被包被于细微铁微粒上的单克隆抗体进行的免疫反应,通过磁性分离血中的干扰物质后加入碱性磷酸酶(ALP)标记抗体,再通过磁性分离去除多余的ALP标记抗体,最后加入发光基质进行酶促反应所产生的化学发光来进行测定,此法有免疫反应所具有的高度专一性,能排除诸多因素干扰。所以质量法检测的CK-MB才是更准确的结果。

由此看出:出现此情况的原因是两个结果的检测方法不同引起的。

心得:

免疫抑制法测定CK-MB可作为一项初筛试验,其检测方法的局限性是易受各种因素干扰,易受非典型肌酸激酶、巨CK1、CK2及CK-BB等的干扰而出现假性升高,如今临床也不支持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要警惕有无巨CK或CK-BB存在,一般要注意鉴别CK-MB的假性升高,同时要警惕巨CK的存在,应进一步做电泳法鉴定CK同工酶,或用免疫法测定CK-MB质量(CK-MB/mass),以明确病因及诊断。

近年来,心肌损伤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作为心梗全套项目内容被推广应用,由于心梗全套项目和传统的心肌酶谱都包含CK-MB指标,临床上常常因为检测方法不同出现不一致结果,给临床医生带来困扰。据了解,急诊同事是给他解释过这个问题的,但由于临床医生对此一知半解,依然困惑,半信半疑。因此对自己科室化验的项目的检测方法原理和局限性的了解是我们检验人员应该做到的。当医生和患者有疑问时我们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临床医生也应加强业务学习,及时和检验科沟通,才能逐渐消除彼此之间的质疑。


互联网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