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血流变检测

2021.5.08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项目名称(或组合名称):血流变检测

一、患者准备:

1、饮食:这是影响血脂最主要的因素,采血前应空腹12h以上,一般晚餐后,除饮水外,不能进食其他食物,检查前4天避免过量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食物,保持清淡饮食。检查前几天应该禁忌饮酒。

2、药物: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变化与黏度成正比,因此影响血脂的药物也可使血黏度增高。检查前应暂停服用能够影响血脂水平的药物。

3、采血时间:血液黏度有昼夜节律性变化,一般上午11时及晚上8时出现两次高峰。生物节律和进食都会影响血细胞压积,血浆蛋白组成,血液与血浆黏度,因此一般在早晨空腹时采血,时间在7:00-10:00为宜,对急重患者随机检查者应注明进食几小时后采血,妇女月经期血黏度偏低,故应避开月经期。

二、护士采血:

1、采集者准备:消毒用具,止血带,真空采血绿管(),正确粘贴条码

2、采血方式:

2.1 一般采用肘前静脉血,采者应取坐位。

2.2 采血针头的内径以较大为好,选用3号以上的针头,而且应干燥和硅化。可使用塑料注射器或已硅化的玻璃注射器。

2.3 采血过程中压脉带使用时间不得超过1min。针头刺入静脉后立即松开压脉带,安静约5s再开始抽血。采血过程不宜太快,以避免剪切力对红细胞造成损伤,抽血时抽力不宜过大,必须缓缓抽取,以免血液流经针头时受到异常剪切力。

2.4 向容器加血前须拔去针头,以防由注射器向外排血时切应力过大而损坏红细胞。然后将血液沿管壁缓慢注入试管中。

2.5 血液与抗凝剂应立即混合,采用旋转混匀法须混合30s以上,以免凝血,但也要避免剧烈振摇,以免溶血。

3、采集量:静脉血5ml

4、及时送检:血液标本采集后最好立即检查,搁置过久,可能会导致细胞形态改变,影响结果检测。

三、注意事项:

1、受试者采血前若禁食同时又禁水10h以上,会引起血液浓缩,血液黏度假性升高。

2、采血方式不当可引起黏度测定误差。根据国际血液标准化委员会的建议,压脉带压迫的时间应尽可能缩短,针头插入血管后,应在压脉带松开5s后开始抽血,抽血时用力不宜过猛。抗凝剂以用肝素。为防止对血液的稀释作用,应采用固体抗凝剂,若采用液体抗凝剂,应提高抗凝剂的浓度,以减少加入液体的量。

3、于4h内完成测试,若存放于4℃冰箱可延长至12h,血样不宜在0℃以下存放,因为在冷冻条件下红细胞会发生破裂。进食会引起红细胞比容和血浆成分的变化,因此,采血时间以清晨空腹为宜。

4、仪器开机应预温20分钟左右,室内温度应控制在23-25℃。因为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会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升高,血沉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反之亦然。实验前必须对仪器进行标定,使用非牛顿质控物判断仪器测试结果的准确度。在进行标本测定之前,进行椎板维护和毛细管维护,充分冲洗椎板和加样针。

四、医生解读:

【参考范围】(方法:旋转测定法)

项目

红细胞压积:

0.38~0.508

0.335~0.45

全血黏度低切:

6.80~9.50

6.50~9.25

全血黏度中切:

4.51~5.57

4.35~5.45

全血黏度高切:

3.73~4.60

3.65~4.40

血浆黏度:

1.05~1.51

1.05~1.51

全血还原黏度低切:

11.02~19.84

11.34~22.78

全血还原黏度中切:

6.25~10.51

6.46~12.22

全血还原黏度高切:

4.63~8.26

4.86~9.31

红细胞聚集指数:

1.48~2.57

1.48~2.53

红细胞刚性指数:

3.06~7.86

3.22~8.86

红细胞变形指数:

0.63~1.04

0.68~1.21

红细胞电泳指数:

3.08~5.97

3.36~7.04

【临床意义】

血液黏度增高称高黏度综合征,血管阻力增加,心脏负荷加重,血流变缓,助长血栓形成;微循环障碍,血管内皮细胞和组织缺氧。影响全血黏度的主要因素为红细胞数量、血浆黏度及红细胞变形性和聚集性;影响血浆黏度的主要因素是纤维蛋白原(Fg)和免疫球蛋白(Ig)。

血液黏度增高见于:

1、血浆蛋白异常:①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各种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肝硬化、慢性感染症、雷诺综合征等。② 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急性感染症、动脉粥样硬化症、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恶性肿瘤、组织损伤或坏死、肾功能不全等。

2、红细胞增多及白细胞高度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COPD、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各种原因的失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3、红细胞变形性降低:镰状红细胞病、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未控制的糖尿病。

4、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血沉增速的各种情况。

血液黏度减低:见于各种贫血和低蛋白血症。


互联网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