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血液流变学临床应用(一)

2021.6.08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流动状态、血液的凝固性质、血液粘滞度及血液中有形成分流动和变形的学科。主要是通过观测血液的粘度、粘弹性、流动、凝集等流变性和红细胞的变形及聚集、血小板的聚集等指标来研究血液和血管的宏观与微观流变性的规律。

目前,国内外对于血液粘度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而广泛。很多研究表明,在多种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体征之前,往往已有一种或数种血液流变指标的异常(血液粘滞因素升高),它标志着无症状的疾病病程已经开始,已经由健康人发展为亚健康人。检测血液流变性的重要意义之一就在于它可以为某些疾病提供一定的预报性资料。甚至在尚无症状之时,就可以在血液流变参数方面反映出来,如闭塞性血管疾病,预定血液流变性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血液流动异常、停滞与血栓形成等。在一定范围内,血液流变学参数可作为诊断,甚至是早期诊断、疾病转归和疗效判断的主要指标。

做血液流变性检测,及时及早发现在血液流变性异常的可逆阶段,及时采取改善血液流变性的措施,可以逆转此过程,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老年前期是血液粘滞性和凝固性由正常转变为异常的重要时期,也是发生冠心病的重要时期,延缓和防止心血管、血液系统的衰老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措施。

定期进行血液流变性检测,对预防或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中、老年人定期进行血液流变性检查,可防患于未然,这应该成为中、老年人保健的措施之一。

一.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应用分类

1.   阐明某些疾病的机理:

血液流变特性异常可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影响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从而引起器官功能、形态及代谢变化,导致疾病的发生。现已证明高血压、冠心病、脑栓塞、糖尿病、休克,甚至是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都有血液流变学因素参与。 

2.为某些疾病提供预测性信息:

不少疾病在用常规的检查方法作出诊断之前,常有一个隐匿阶段,血液流变性质的异常,将会引起机体血液循环障碍,其中尤以血液粘度为重要因素。血液粘度的低与高代表血液运输的优与劣或血液供应的多与少。血液粘度增加,循环阻力升高,血流速度减慢,必然导致器官和组织,尤其是微循环灌流量下降,造成缺血缺氧,影响组织的代谢和功能,从而产生疾病。如某些心脑血管病在发生临床症状之前其血液流变性已出现异常,可通过血液流变学检测提示疾病发生的可能。 

3.为某些疾病的防治提供手段:

大量临床研究证明,采用改善血液流变性的方法是防治某些心脑血管病、休克、周围血管病、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增多症等有效的措施。 

4。作为某些疾病鉴别诊断的指标:

如测血液粘度可鉴别出血性中风、DIC及DIC前期(Pre-DIC);测红细胞变性能力鉴别急性心肌梗塞与重度心绞痛。 

5.评价药物的作用

通过血液流变学检测可评价血管扩张剂、α阻滞剂、莨菪类药物、抗凝剂、抗脂剂等药的效果。 

6.估计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人如出现明显血液流变性异常,则容易出现血管并发症;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粘度异常增高易导致肿瘤细胞转移。 

7.作为检测、评价疗效的指标:

抗凝、溶栓治疗的监测,高粘滞血症疗效的观察均可通过血液流变学检测完成。 

8.作为研究中医的手段:

目前国内外已公认血液流变学指标作为诊断“血瘀症”的依据以及评价“活血化淤”方剂、药物疗效的重要指标。

二.可用于血液流变学检查的疾病

㈠血管性疾病 
1 高血压, 
2 脑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脑出血), 
3 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 
4 周围血管病(下肢深静脉血栓,脉管炎,眼视网膜血管病等)。 

㈡ 代谢性疾病 
1 糖尿病, 
2 高脂蛋白血症, 
3 高纤维蛋白血症, 
4 高球蛋白血症。 

㈢血液病 
1 原发性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2 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3 白血病, 
4 多发性骨髓瘤。 

㈣ 其他 
1 休克,脏器衰竭,器官移植,慢性肝炎,肺心病,抑郁性精神病。 
2 中医范围中的血瘀症等。 

㈤ 测定时间:
每周一至周五,用肝素钠抗疑管采血,标本量不得低于4毫升。 

三、临床意义: 
 
1。全血粘度: 
    
在低切变率时,血液形成红细胞聚集体,红细胞聚集体越多,红细胞聚集越强,血液粘度越高,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值,可以反映红细胞的聚集程度。高切变率下可反映红细胞的变形程度,高切粘度高,红细胞变形性差; 高切粘度低,红细胞变形性好。中切粘度值为低切到高切粘 度变化的过渡点,其临床意义不十分明显。 全血粘度测定对判别、诊断有一定意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 原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高山病、烧伤、脱水均可使红细胞压积增加、使全血粘度升高。冠心病、缺血性中风、急性心肌梗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创 伤等使红细胞聚集性增 加而使全血粘度升高。镰状红细胞病、球形红细胞病症、酸中毒、缺氧等使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全血粘度升高。而 各种贫血、尿毒症、肝硬化腹水、晚期肿瘤、急性白血病、妇女妊娠期则全血粘度降低。 
(什么是全血高切、中切、低切粘度? 
当切变率在200/s时的全血粘度为高切粘度:当切变率在30/s时的全血粘度称中切 粘度: 当切变率在3/s时的全血粘度称低切粘度)
 
2。血浆粘度 
   
血浆粘度的特点是不随着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常数,是影响全血粘度的重要因素之一,血浆粘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血浆蛋 白,尤其是纤维蛋白浓度。 
测定血浆粘度什么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肿瘤、风湿、结核、感染、放射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此外,也可见于高热、大 量出汗、腹泻、烧伤、糖尿病、高脂血症、部分尿毒症。降低:过量补液,肝、肾、心脏或不明原因引起的浮肿,肾病,长期营养不良均可降低。 
 
3。全血还原粘度 
   
在血流变学中,还原粘度是一个标准化指标,指全血粘度与血细胞容积浓度之比含意是当细胞容积浓度为1时的全血粘度值。这样使 血液粘度都校正到相同血细胞容积浓度的基础上,以利于比较。 
 
4。全血流阻 
   
流阻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阻力。流阻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粘度因素,即流经圆管中液体自身的粘度,粘度增大流阻增大,流阻与粘度成正比。二是几何因素,由于血管半径可变,血管的 流阻就随着血管两端压强差的增减而变化,压强差增大时,流阻减小,流量增大。
 

互联网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