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丙酮酸激酶活性测定

2021.6.09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测定原理】
PK 活性测定的原理基本同PK 荧光斑点试验,主要不同的是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定量测定结果。在10 分钟内、波长340nm 下,测定孵育液中NADH 吸光度的变化,通过测定单位时间内NADH 减少的量来计算PK 的活性。由于PK 是一种变构酶,在低浓度磷酸烯醇丙酮酸(PEP)时,PK 可被微量的果糖‐1,6‐二磷酸刺激而增加,因此,应用低浓度果糖‐1,6‐二磷酸(FDP)观察PK 被刺激的反应,有助于高浓度PEP 活性近于正常的PK 变异型的诊断。

【标本要求】
常见抗凝剂有肝素、EDTA(详见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测定)及ACD 抗凝(0.5ml ACD 抗凝2.0ml全血)。其中ACD 抗凝效果较好,约90%红细胞酶在此抗凝剂中置于4℃下能保持活性稳定达2 周以上。

【结果报告】
报告方式同G6PD 活性测定。

【参考范围】
I CSH 推荐的Blume 法:正常人15.0 ±1.99I U/gHb;低PEP 浓度的正常红细胞PK 活性:正常值的14.9%±3.71%,37℃;低PEP 浓度加FDP 刺激后正常红细胞PK 活性:正常值的43.5%±2.46%,37℃。

【临床意义】
PK 活性下降见于PK 缺陷症患者。纯合子PK 值在正常活性的25%以下;杂合子为正常的25%~50%。

【方法学评价】
本方法能准确地测定患者PK 活性,是一种确诊试验,在临床上也较容易开展,所以临床上该试验是确诊PK 缺陷症的最主要实验室测定手段。如果临床高度怀疑PK 缺乏,而PK 活性测定正常时,应进行底物系统的PK 活性定量测定,以确定有无PK 活性降低。另外,处理标本时,如没有尽量除去红细胞以外的其他成分的话,可使结果升高,因为白细胞中的PK 活性比红细胞中高出数倍。为了尽量排除某些因素对它的影响,最好同时作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

参考文献: 
1 王霄霞 俞 康.血液系统疾病的检验诊断.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01月


互联网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