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常见检验报告与临床“不符”释疑——漫话凝血(一)

2021.6.09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先说说凝血里面的“时间”们,最常“出问题”的PT和APTT。

    一讲到凝血的“不符”,实验室医生最先想到的就是“采血”。与之前讲的其它项目一样,如果在补液侧抽血、留置管或三通管采血、又或标本被去污剂污染,都有可能导致PT和APTT的假性升高。而凝血检测又有不同于其它项目的特点:对于抗凝比例的要求非常严格,也就是说,对标本量的要求要比其它项目更为严格。

    临床上凝血项目采血管一般为蓝色头管、以109 mol/L的柠檬酸钠(枸橼酸钠)缓冲液作为抗凝剂,与血样体积比为1:9设定的采血管,一般要求抽血量为2ml。不足2ml,会使得抗凝剂比例加大,PT以及APTT呈现假性延长的情况,反之同理。另外为了避免组织液对凝血途径的干扰,尽量要第二管采血。

    但是总有“意外”。

    很多时候标本采集并没有问题,实验室也反复复查排除检测失误,但PT、APTT还是“莫名其妙”的高。这厢患者等着做手术,那厢内外源凝血时间居高不下;患者无出血症状,追问病史也没有相应的家族史和既往史,看着验单上言之凿凿的数据,手术只能一推再推。而这类情况多见于心外科一些先心病的患者——你想到了什么?

    没错,“假性升高”。

    我们曾遇到的先心病患者,PT在18秒以上,APTT在45秒以上,其余三项正常;患者虽无出血症状及病史,但医生不敢贸然手术。回去看血常规,HCT高达70%,恍然大悟。问题还是出在标本的抗凝比例上。

    凝血所用的抗凝剂为枸橼酸钠,其原理是络合了血浆中的钙离子,抑制凝血反应进程。在进行PT和APTT的检测时,需要往标本血浆中加入适当钙离子,中和枸橼酸盐的抗凝作用,同时提供一定量的游离钙离子以重启凝血级联反应。因此凝血检测中参与凝血的钙离子的量是由采血管中抗凝剂的量、检测试剂中的钙离子的量及标本血浆中的钙离子量三者共同决定。前两者都是固定的,只有血浆钙离子量可变。所以,患者同等体积血液标本中血浆的含量就成为了影响PT及APTT检测的重要一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血浆中钙离子在实验可控范围之内,而对于HCT显著增高或降低的患者,由于血浆体积的显著升高或减少,使得直接参与凝血反应的钙离子实际含量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PT及APTT的测定。TT的检测基于共同反应途径,对钙离子的依赖性较低,因此受影响不大。

    怎么破?

    很简单——多退少补。对这类特殊患者,凝血的采血量就不能还一成不变的2ml了。 HCT过高的,采血量要增加,以增加血浆量保证参与反应的钙离子;过低者则要减少采血量。

    因此,在血细胞比积<20%或>55%时,应对采血量或者抗凝剂浓度进行适当校正:

    矫正公式抗凝剂(ml)=(100-Hct)×血液(ml)×0.00185,其中抗凝剂用量一般为0.2ml。

    对于HCT高达70%的先心病患者,他的凝血标本应该采集3.6ml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在进行了采血量调整后,先心病患者的凝血五项均在参考范围。

    实际工作中,遇见HCT显著降低的贫血患者,如重症再障、尿毒症等,也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采血量,跟护士、实验室积极沟通,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互联网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