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粒细胞的有关检查及临床应用

2021.6.11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1)白细胞功能检查
1)全血粒细胞天然免疫功能测定
    [原理]  先制备癌细胞悬液,待测的新鲜枸橼酸抗凝血,将此血浆加入癌细胞悬液中,再加入自身粒细胞,带有C3b等补体分子的癌细胞可被数量众多的粒细胞补体受体黏附结合形成花环状,花环率的高低可作为粒细胞在血循环中天然免疫力高低变化的指标之一。
   [参考值]  计数一个癌细胞黏附3个或3个以上粒细胞为一朵花环,计数100个癌细胞,算出花环率。 
   [临床应用]  血循环中粒细胞有多种天然免疫功能,该试验可作为粒细胞天然免疫功能变化的客观指标之一。
2)墨汁吞噬试验
    [原理]  在肝素抗凝血中,加入10μl的墨汁,孵育后观察中性粒细胞对墨汁的吞噬情况。
[参考值]  成熟中性粒细胞吞噬率74%±15%,吞噬指数126±60。
[临床应用]  具有吞噬功能的是中性粒细胞的成熟阶段、单核细胞幼稚型和成熟型。该试验对鉴别白血病类型有一定价值。
3)白细胞吞噬功能试验     
[原理]  待测中性粒细胞与葡萄球菌混合,温育后,细菌可被中性粒细胞吞噬。
    [参考值]  吞噬率:  正常人为 62.8%±1.4%
吞噬指数:正常人为1.06±0.05
[临床应用]  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增高,对疑有中性粒细胞功能异常综合症或补体所致的调理缺陷症者,有帮助确诊的价值。
4)血清溶菌酶活性试验
[原理]  溶菌酶以微球菌悬液为作用底物,根据微球菌的溶解程度来检测血清或尿中溶菌酶活性
    [参考值]  血清(5~15)mg/L,尿(0~2)mg/L
[临床应用]  本试验对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类型有重要参考价值。
血清溶菌酶含量增高可见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血清溶菌酶含量可正常或增高。
血清溶菌酶含量减低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数减低,少数正常。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清溶菌酶急变时下降。
5)硝基四氮唑蓝还原试验
[原理]  硝基四氮唑蓝(NBT)可接受氢离子而被还原为非水溶性的蓝黑色甲月替(formazan)颗粒,沉着在中性粒细胞胞浆内有酶活性的部位。
[参考值]  正常成人的阳性细胞数在10%以下。10%以上的中性粒细胞能还原NBT即为阳性;低于10%为阴性。
[临床应用]  此试验可作为中性粒细胞杀菌能力的一个指标: 用于中性粒细胞吞噬杀菌功能异常的过筛鉴别和辅助诊断。用于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鉴别,细菌感染时,NBT还原试验阳性;而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发热的患者则阴性。器官移植后发热、非细菌感染其NBT还原试验阴性;若该试验阳性,则提示可能有细菌感染。
6)中性粒细胞杀菌功能测定
    [原理]  将中性粒细胞、细菌(大肠杆菌或葡萄球菌)及调理素按一定比例混合,定时取样培养。计数生长菌落以了解杀菌情况。
[参考值]  杀菌率计算:
    中性粒细胞对大肠杆菌杀菌率 >90%,对葡萄球菌杀菌率 >85%。
[临床应用]  是判断中性粒细胞杀菌能力的一个指标。
7)白细胞趋化试验(滤膜渗入法)
    [原理]  检测离体后中性粒细胞从滤膜的一侧潜过到达有趋化因子一侧的定向移动能力。
    [参考值]  趋化指数  3.0~3.5
[临床应用]  趋化功能缺陷见于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尿毒症)、感染、白血病及各种皮炎。当趋化因子生成不足或其抑制因子过多也表现为趋化功能缺陷。
8)中性粒细胞黏附功能
[原理]  中性粒细胞有在体外黏附异物的性质,将肝素抗凝血通过尼龙纤维后,计数通过前、后的中性粒细胞数。
[参考值]             
正常健康人黏附率约为 47%~83% 。
[临床应用]  是判断中性粒细胞黏附能力的一个指标。
(2)粒细胞代谢及产物检验
1)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见细胞化学染色章
2)过氧化物酶染色  见细胞化学染色章。
3)特异性酯酶染色  见细胞化学染色章。
4)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测定(ECP测定)
    [原理]  ECP是嗜酸粒细胞特异性标志,可反映嗜酸粒细胞的活化程度。
    [参考值]  免疫萤光法:正常儿童血清含量为4.26±2.34μg/L;哮喘儿童为18.24±8.88μg/L
[临床应用]  患者ECP水平与末梢血中嗜酸粒细胞数无关。ECP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测定ECP对过敏性哮喘的诊断、监视及抗炎治疗等均有重要意义。
5)嗜碱粒细胞脱颗粒试验
[原理]  嗜碱粒细胞与过敏原混合一定时间后,产生脱颗粒作用使细胞不再被着色,染色的细胞数明显减少。
[参考值]  计数9个大方格内染成蓝色的嗜碱粒细胞数(F),计算脱颗粒指数(DI): 判断结果以DI > 30% 为阳性。
[临床应用]  是嗜碱粒细胞脱颗粒功能的常作试验。在过敏性疾病或骨髓增殖疾病时,嗜碱粒细胞颗粒释放能力增高。
6)白三烯测定(LTB4测定)
[原理]  中性粒细胞内磷脂中的花生四烯酸在脂氧化酶作用下加氧生成白三烯化合物(LTS),其后再经水解生成稳定的LTB4
[参考值]  LTB4( 46214±172.99)ng/107 中性分叶粒细胞 。
[临床应用]  LTS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参与体内多种生理生化代谢;并且与临床某些疾病的病理机制密切相关。
7)中性粒细胞质膜标志酶测定
质膜指中性粒细胞去除胞质中颗粒和细胞核后的完整膜,即为胞质体。质膜上的各种受体与标志酶与中性粒细胞的功能相关。
①酸性磷酸酶测定:
[原理]  酸性磷酸酶表达在中性粒细胞质膜内侧,在初级颗粒和核膜上也有表达。在酸性缓冲液中(pH4.8)中,该酶使对硝基苯磷酸(P-NPP)水解为黄色的对硝基苯酚和磷,对硝基苯酚在405nm处有吸收峰,吸光度与酶活性呈正相关。
酶活性计算:活性单位用对硝基苯酚的含量表示。
        AU= PNP nmol/(min·mg) Protein
[临床应用]  多种癌症(子宫、胃、结肠和乳腺癌)患者中性粒细胞酸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增高。
②碱性磷酸酶测定:
[原理]  碱性磷酸酶表达在中性粒细胞质膜外侧。在碱性条件下(pH10)下,对硝基苯磷酸被该酶水解生成黄色的对硝基苯酚和磷,并在405nm处有吸收峰,吸光度与酶活性呈正相关。
酶活性计算:活性单位用对硝基苯酚的含量表示。
        AU= PNP nmol/min/mg Protein
    [临床应用]  碱性磷酸酶是一种反映中性粒细胞在循环中和脾中寿命的标志酶。在细菌感染性疾病时其活性增高;但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缺失或活性低下。
③5- 核苷酸酶测定(5-NT)
[原理]  5- 核苷酸酶不仅是中性粒细胞的标志酶,也是淋巴细胞成熟的标志物。本法用金属离子Ni 抑制5-核苷酸酶的活性,从不抑制的样品中测出的吸光度(A)值减去Ni 抑制的样品的 A值,即可从无特异性的磷酸酶中得出5-核苷酸酶活性。
酶活性计算:用每分钟每mg蛋白催化ATP释放磷(Pi)的nmol数表示:Pi nmol/mg Pr/min 。
[临床应用]  5- 核苷酸酶活性随着粒细胞的分化成熟而下降,其在原幼粒细胞膜上表达较多。
(3) 粒细胞动力学检查
1)氚标记脱氧胸苷测定
[原理]  在粒细胞培养中使其进入有丝分裂期,再加入 3H-TdR后可被粒细胞摄入参与其DNA合成,摄入的量与DNA合成的量及增殖细胞数成正比。
[参考值]  SI < 2
[临床应用]  正常时粒细胞在骨髓增殖池、血液循环池及组织边缘池之间处于动态平衡。
2)泼尼松刺激试验
[原理]  泼尼松能刺激骨髓中性粒细胞由储备池向外周血释放。
[参考值]  服药后中性粒细胞最高绝对值 > 20×109/L 。
[临床应用]  本方法可间接但准确地反映骨髓中粒细胞的储备功能。该试验对某些骨髓受损引起的轻度粒细胞减少有一定参考及诊断价值;反之,则反映储备不足。
3)肾上腺素激发试验
    [原理]  注射肾上腺素后血管收缩,黏附于血管壁上的粒细胞脱落,从边缘池进入循环池,致外周血粒细胞数增高。
    [参考值]  粒细胞上升值一般低于(1.5~2.0)×109/L 。
[临床应用]  本试验可鉴别粒细胞减少症是否为“假性”减少,如果增高低于上述值,须进一步确定粒细胞减少原因。
4)二异丙酯氟磷酸盐标记检测
    [原理]  利用含有放射性磷的二异丙酯氟磷酸盐(DF32P)作为胆碱酯酶的抑制剂,其能与粒细胞膜上的胆碱酯酶结合。采血制成标记物后,立刻静脉注射。经过一段时间再次采血,分离粒细胞, 观察其放射活性的变化,则可测知外周血中有关粒细胞的参数。
[参考值]  粒细胞总数的测定:
    标记粒细胞半衰期(T1/2): 4~10小时;血中滞留时间:10~14小时。
    全血粒细胞池(TBGP): (35~70)×107/kg
    循环粒细胞池(,CGP): (20~30)×107/kg
    边缘粒细胞池(MGP): (15~40)×107/kg
    粒细胞周转率(GTR): (60~160)×107/(kg · d)
[临床应用]  本方法可在体外及体内标记粒细胞以观察骨髓中细胞增殖情况。
5)流式细胞仪检测DNA合成及含量
流式细胞仪(FCM)能够快速而准确地获得形态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等多种参数(DNA、RNA、蛋白质、细胞体积、抗原等),从而实现对细胞的定量分析和分选。
①DNA合成的检测
[原理]  用5-溴脱氧尿嘧啶(5-BrdU)掺入S期细胞的DNA,然后用抗5-BrdU抗原的特异性抗体,用FCM准确测定细胞的DNA合成速率。
[结果]  提供有关细胞周期各时相分布的动态参数。
[临床应用]  间接了解DNA的合成情况,协助临床上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②DNA含量的测定
[原理]  用荧光染料碘化丙啶(PI)与双链DNA分子特异性结合,DNA的含量与荧光染料的结合量成正比。利用FCM绘出DNA直方图作细胞周期分析。
[结果]
细胞DNA含量:用DNA指数(DI)表示相对含量。                                     
细胞周期各时相细胞的相对数包括:G0/G1期、S期和G2-M期各时相细胞的百分比,SPF(%)及细胞增殖指数PI(%) 。
[临床应用]  了解髓系白血病细胞的倍体水平和增殖情况;了解急性白血的不同细胞周期细胞数的百分比,协助判断预后情况。对比白血病治疗前后患者白血病细胞内的DNA含量,可了解其对化疗药物是否敏感,从而指导临床用药。SPF(%)高者对周期特异性药物比较敏感,可诱导白血病细胞进入S期,以提高化疗效果。
6)粒细胞抗体检测
①萤光免疫法
[原理]  在正常人粒细胞悬液中加入受检血清,如血清中有粒细胞抗体,便与正常人粒细胞结合,再加入标记有萤光物质的抗抗体,可与粒细胞膜结合而显示萤光。
[参考值]  正常时血清阴性,有阳性反应表示受检血清中有粒细胞抗体。
[临床应用]  本方法临床上常作为确诊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的试验。
②化学发光法
    [原理]  用化学发光技术测定单个核细胞与抗体被覆的粒细胞相互作用产生的代谢反应,间接测定抗粒细胞抗体。
    [参考值]  以发光指数表示结果。
    [临床应用]  本法可用于确诊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
    ③流式细胞技术检测
    [原理]  用正常人“O”型抗凝血分离出单核细胞和粒细胞,经1%多聚甲醛固定,二者再等量混合制成细胞悬液,加受检血清孵育,再加结合异流氰酸萤光素(FITC)和抗人F(ab)2IgG,,采用FCM进行分析。
    [参考值]  荧光强度与粒细胞抗体量呈线性关系,根据萤光强度的大小即可得到粒细胞抗体的量
[临床应用]  本法可对粒细胞抗体作半定量测定及对抗体类型进行分析,以确定是否存在免疫复合物。
    ④白细胞抗人球蛋白消耗试验
    [原理]  在受检血的粒细胞悬液中加入抗人球蛋白抗体,如粒细胞膜上吸附有不完全抗体,则加入的抗人球蛋白抗体即与之结合而被消耗。
[参考值]  如测定组效价低于标准对照组2管或2管以上为阳性,表明受检血清中有不完全抗粒细胞抗体。正常对照和盐水对照组应无消耗。
    [临床应用]  可间接测定受检者血清或粒细胞表面存在不完全抗体。
(4)白细胞免疫标记检测
免疫标记存在于细胞表面或胞质内,其代表某一细胞种类或某一亚群,如表面受体、分化抗原等。白细胞在其成熟过程中有不同的分化抗原表达。白细胞免疫标记检测在国际上公认流式细胞术。
1)萤光显微镜计数检测
    [原理]  利用萤光素把抗体蛋白标记为萤光抗体。此萤光抗体与细胞表面的分化抗原相结合后在萤光显微镜特定激发光的照射下发出荧光,成为可见的圆形物。以此对细胞表面标志作出鉴定和定位。
[结果]  计算阳性细胞率。                               
[临床应用]  参见生物素-亲和素酶标法。
   2)流式细胞仪计数检测
    [原理]  将粒细胞标本用荧光标记制成悬液,用流式细胞仪在短时间分析数万个细胞,用计算机记录处理后快速对各个细胞进行多参数定性和定量分析。
[结果]  流式细胞仪的数据显示通常以一维单参数直方图、二维点阵图、二维等高图或假三维图来表示。单参数直方图是一维数据应用最多的图形。
[临床应用]  参见生物素-亲和素法
3)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桥联酶标法
    [原理]  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桥联酶标(APAAP)法首先是以牛肠碱性磷酸酶作为抗原免疫小鼠,制备小鼠杂交瘤抗碱性磷酸酶单克隆抗体,再与碱性磷酸酶结合,形成APAAP复合物。以小鼠杂交瘤单克隆抗体为第一抗体,兔抗-鼠免疫球蛋白为第二抗体(桥),APAAP复合物为第三抗体。通过碱性磷酸酶水解底物显色,达到抗原定位。
    [结果]  高倍镜下计数200个有核细胞,其中细胞膜上或胞质内显示红色标记物为阳性,无红色标记物为阴性。计算各片阳性细胞百分率,该百分率即分别代表各单抗所指向抗原的阳性百分率。阳性细胞 ≥20%为阳性结果。
    [临床应用]  参见生物素-亲和素法
4)生物素-亲和素酶标法
    [原理]  生物素先与辣根过氧化物酶偶联,再与亲和素结合,形成亲和素-生物素- 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物,即ABC。细胞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第一抗体)结合后,与已标记上生物素的第二抗体起反应,再与ABC结合。ABC上辣根过氧化物酶作用于显色剂,使其产生有色沉淀,确定抗原存在部位。
    [结果]  计数方法同APAAP。
[临床应用]  抗人白细胞分化抗原CD的测定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用于对造血干、祖细胞的研究或分离与纯化、T细胞亚群的检测。也常在血液系统疾病中应用,如:在急性白血病中鉴别AML和ALL,急性白血病化疗药物的选择;微量残留白血病的检测,恶性淋巴瘤分类和诊断以及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都运用白细胞免疫标记技术。

互联网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