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

2021.7.29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病因和发病机制

    溶血性贫血的根本原因是红细胞寿命缩短。造成红细胞破坏加速的原因可概括分为红细胞本身的内在缺陷和红细胞外部因素异常。前者多为遗传性溶血,后者引起获得性溶血。

    1.红细胞内在缺陷

    包括红细胞膜缺陷、红细胞酶缺陷、珠蛋白异常等。

    2.红细胞外部因素异常

    包括免疫性因素、非免疫性因素。

    3.溶血发生的场所

    红细胞破坏可发生于血循环中或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分别称为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血管内溶血临床表现常较为明显,并伴有血红蛋白血症、血红蛋白尿和含铁血黄素尿。血管外溶血主要发生于脾脏,临床表现一般较轻,可有血清游离血红素轻度升高,不出现血红蛋白尿。

    分类


    溶血性贫血有多种临床分类方法。按发病和病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溶血。按溶血部位可分为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临床意义较大的是按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


互联网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