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发展创新检测技术,助力临床精准诊断

2021.9.30
头像

愿湫,十里亭

清风拂过十里亭,踏过春雪只待君。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21年9月27日-29日,第十九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 2021)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开幕。为推动标记免疫分析领域的发展,为国内外同行提供充分交流的平台,2021 年 9 月 29日,BCEIA 2021学术报告会标记免疫分析分会举办了主题为“创新融合,精准诊断”学术报告会,报告围绕精准诊断新检测技术、新检验指标临床验证转化、检验质量控制、检验参考物质及溯源”4个专题方向,邀请了10余位国内标记免疫领域权威专家,针对前沿热点领域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学术报告。分析测试百科网作为会议支持媒体,将全程为您带来精彩报告。

_DSC3068.jpg

标记免疫分析分会会议现场

  大会伊始,北京免疫学会理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生化科主任颜光涛研究员为标记免疫分析分会致辞。

_DSC3025.jpg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主席 颜光涛研究员

  颜光涛在致辞中表示:BCEIA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学术会议是我国最著名的一个学术大会之一,至今已经举办了19届,对我国的分析化学,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以及他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和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国家上述专业的人才的培养和技术进步,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在这个平台上经历了六年的历程,检验专家临床专家和分析化学的专家,在这个平台上互相交流,学习沟通,已经对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今天非常高兴各位专家教授来到我们标记免疫分论坛,共同讨论和交流新技术,新业务的进展,在一个这个平台上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增进友谊。为今后良好的合作打下基础。最后,预祝我们标记免疫分析分论坛会议取得成功,预祝各位代表和参会嘉宾开会顺利,收获良多。也希望今后更多的青年积极参加和支持我们的论坛。

  BCEIA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分会学术会议首先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敬华主任医师主持。

   _DSC3085.jpg

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检验科原主任 敬华主任医师

_DSC3063.jpg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主任 张国军教授

报告题目:一种新型缺血性卒中标志物(ACS)化学发光法及开发临床评价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疑难重症,目前主要依靠CT及MRI进行诊断,旧诊断方式具有局限性,为寻求兼顾敏感性和特异性的血清学标志物, ASC(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检测技术应运而生。缺血性脑卒中,炎性小体有6种,其中NLRP3尤为重要,炎性信号蛋白——ASC,可触发炎性反应,并促进细胞焦亡。

  张国军表示:ASC作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一种新型生物标志物,从ASC目前主要检测方式到ASC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意义,ASC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正在逐步开发,项目通过邻里审批ZL申报,性能数据指标更能解释临床评价,在临床试验中,获得了相应的进展,后续将进一步分析ASC蛋白含量与梗死灶大小是否具有相关性,以及进一步评价及改良试剂盒的性能。颜光涛对蛋白免疫充满期待,并表示通过对特异性蛋白的研究和开发,可以更好地预防人类疾病,甚至能迅速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

  报告后,敬华表示:目前脑卒中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加上脑核磁(MR)或脑CT,但是对于极小的缺血灶仍然难以发现,抽取脑脊液检查具有创伤性且有一定风险,因此,研究一种高度敏感的血液诊断标志物具有重要价值,可以协助临床诊断并作出早期风险预警以及恢复期随访评价。张主任经过查阅大量文献,遴选出血液中的凋亡相关斑点蛋白(ASC)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的生物标志物进行重点研究,首先建立了敏感性高、检测速度快的化学发光检测方法,然后用此方法检测了167例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患者和238例健康对照的血清中的(ASC)进行临床研究,发现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高度显著性差别,初步认为可以用于脑卒中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评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建议对该项目进行进一步的多中心联合研究,尤其是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检测,进行5年甚至10年的随访,对该项目在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中的预警价值,从而给予早期干预,防止或延期发生脑卒中,以更好造福患者。

_DSC3096.JPG

   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科技委主任,叶棋浓研究员

报告题目:肿瘤糖代谢基因表达控制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癌症患者需要大量的氧来使肿瘤细胞进行代谢,葡萄糖代谢是癌症肿瘤细胞最重要的代谢过程之一,包括葡萄糖的厌氧化、戊糖磷酸途径、三羧酸循环、糖异生和糖原合成。在恶性肿瘤转化过程中,糖代谢的重编程为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提供了能量和物质支持。与正常细胞相比,肿瘤细胞葡萄糖摄取水平升高,需氧糖酵解和戊糖磷酸途径通量增加,三羧酸循环异常,糖异生水平下降。叶棋浓表示,肿瘤细胞通过HIF-1、c-Myc、p53等转录因子调控糖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肿瘤细胞糖代谢有三种方式:一是基因转录调控,二是基因转录后水平调控(阻止mRNA表达),三是调控基因翻译后的修饰表达。其中,溶酶体降解mRNA降低PKM2活性,从而改变PKMM2对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能力。SIX1是肿瘤诊断和治疗的候选靶标,通常是两条或者多条,通过磷酸化降解,降低了糖焦化的能力。

  敬华表示,叶教授首先报告了近年来肿瘤糖代谢研究的最新成果,主要是肿瘤细胞的糖酵解和磷酸戊糖途径增强,使ATP生成增加,三羧酸循环异常以及糖异生降低等糖代谢异常,已经发现了这些糖代谢异常途径的调控基因。叶教授报告了他的团队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发现SIX1是肿瘤糖酵解增强的关键转录因子,对该基因进行修整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候选靶标,叶教授的研究成果在肿瘤基因治疗方面具有开拓性意义,有可能成为未来肿瘤治疗的有效途径。

_DSC3127.JPG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检验科主任 刘向祎教授

 报告题目:新型质谱技术在临床检验实践

  刘向祎报告指出:核酸很脆,电离过程容易碎片化,在基质,靶板,仪器参数设置、原始数据处理及结果呈现方式等都要针对核酸的特性进行优化,才能有效地用MALD1— TOF核酸质谱进行核酸检测。该技术具有分子量检测准确性高、灵敏度高,无需荧光标记,多重基因位点检测等特点优势,质谱检测技术可检测遗传性耳聋基因、老年性黄斑变性( AMD )相关基因等。刘向祎表示MALDI — TOF可处理SNP / Indel 基因分型、基因融合、染色体结构变异、 DNA 甲基化分析、基因拷贝数变异等多样化基因变异类型;药物基因组学、肿瘤精准诊治、遗传病筛查、病原体多重检测及耐药分析、病毒分子分型等临床应用丰富。

  敬华讨论到:新型质谱技术在临床检验的实践质谱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刘主任给我们介绍了质谱技术在核酸检测中的应用,核酸作为非蛋白类物质,普通的质谱仪是无法完成的,这是一种新的质谱技术,他是基因扩增技术和质谱技术的完美结合,刘主任给我们介绍了该技术的关键点,比如核酸引物的选择以及扩增的重要性。刘主任使用毅新博创研发生产的国产飞行时间质谱仪,对耳聋基因和老年黄斑病变基因以及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方面进行了临床应用研究,具有精准、快速、高通量的优势,认为该技术将为临床核酸(基因)检测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标记免疫分析分会议接下来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检验科主任崔丽艳 主任医师主持。

_DSC3199.jpg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检验科主任崔丽艳 主任医师

1.jpg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医学检验中心主任 周洲

报告题目:高敏肌钙蛋白检测性能评价

  1990—2017年中国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逐年增加,其中,心血管病死亡数快速上升,具有负担大、危险因素多的特点。肌钙蛋白是诊断心肌损伤的必要标志物,周洲表示,高敏肌钙蛋白具有极度敏感性,检测该蛋白可对心肌损伤进行风险评估,检测结果显示为诊断界值。Hs-cTn能检测更早的心肌梗死,cTn超过99thURL,有变化则为急性心肌损伤,反之为慢性,精密度非常重要,但具体的变化需要临床经验进行判断。LoB,LoD可检测最低cTn浓度,LoQ在变异系数20%时检测cTn浓度。检测过程中,男性和女性人群分开,一般情况下,女性的数据指标更低。建议POCT和cTnT诊断数值和国家实验室结果进行比对。

_DSC3217.JPG

青岛市海慈医院检验科及中心实验室主任 宗金宝

报告题目:流式细胞术在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内外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应用

  细胞因子检测包括流式细胞术和磁性荧光编码微球。宗金宝在报告中表示,流式细胞术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内细胞因子非常重要而不可或缺的手段。全自动前处理仪的技术突破,解决了大部分实验室研究人员时间和人力难题,国内全自动流式细胞仪只能做6次分析,有待发展,国外先进的产品已达到10次。流式细胞术也可以检测细胞外细胞因子,未来主要进行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亚群的检测。流式荧光技术也将在细胞外细胞因子的检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细胞因子风暴综合征CSS难治和致死原因的研究中发现,细胞因子风暴的出现是轻症转向重症或危重症准换的一个重要节点。

  休息过后,标记免疫分析分会学术报告会议由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陈建魁主任医师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检验科主任徐国宾研究员共同主持

  _DSC3234.JPG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陈建魁主任医师(左)、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检验科主任徐国宾 研究员(右)

  _DSC3256.JPG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李海霞研究员

报告题目:膀胱癌肿瘤异质性及液体活检的应用

  膀胱癌是目前全球十大常见癌症之一,中国在BCa新发病例数、死亡数均位于全球第一位,其中男性是女性的3-4倍。李海霞研究员在报告中指出膀胱癌是一种异质性肿瘤,肿瘤突变负荷较高,该异质性可为治疗耐药的出现和疾病复发提供燃料。液体活检是一种具有潜力的膀胱癌生物标志物非侵入性检测防范,液体活检仍然缺乏大规模的临床数据支持,目前没有清晰的临床共识,存在很多问题。但对肿瘤治疗疗效快读评价、肿瘤复发转移风险监测、高危人权早期筛查和辅助诊断、新肿瘤药物筛选、个体化治疗方案选择和肿瘤转移机制的研究等方面均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

_DSC3322.JPG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检验科副主任 高艳红

报告题目:流式荧光技术在临床应用及发展

  流式荧光技术又称液态芯片、悬浮陈列等;是继化学发光、生物芯片技术之后的第一代高通量分子诊断技术平台,具有高速、样本量少、蛋白和核酸多重指标联检等优势。流式荧光技术能够实现高效的多指标联检,主要核心技术就是具有100种荧光编码微球,该微球由红紫两种荧光颜料根据不用浓度搭配,微球直径5.6微米;微球大小均一,可长久悬浮于液体中;100种荧光编码意味着可同时进行1-100种反应。

  高艳红在报告介绍了流式荧光检测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高通量、速度快;定量准、重复性好;成本低和用途广的优势,可以覆盖我国常见的肺癌、乳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卵巢癌、前列腺癌及宫颈癌等高发恶性肿瘤的肿标检测,多指标结果仅需上机10-20微升,适合珍贵的样本;此外流式荧光检测技术还可进行自身抗体检测,实现快速、定量、可随机上样,高通量检测。

_DSC3350.JPG

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检验科主任 郭建巍

报告题目:《临床实验室助力肠癌的早期发现

  结直肠癌是全球发病率和病死率首位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常规早期筛查可以显著降低肠癌的死亡率,报告中,郭建巍主任介绍了粪便常规及潜血免疫化学试验的早期传统结直肠癌筛查方法和肿瘤标记物的不足。在肿瘤形成过程中,表观遗传学改变可能比经典遗传学改变更早发生。DNA甲基化作为表观遗传修饰的重要方式,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且在癌症的早期阶段就已发生,使其可能成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新型生物标记物。因此DNA甲基化也是结直肠癌的早期发现的重要检测方法,将在结直肠癌的防控中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_DSC3377.JPG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副主任 李永哲

报告题目:自身免疫病实验诊断技术临床应用进展

  李永哲教授在报告中重点介绍了自身抗体临床应用概况,新自身抗体临床应用及临床应用新领域,阐述了自身抗体检测项目包括ANA、anti-dsDNA、anti-ENA、anti-MPO、anti-PR3、anti-GBM等,比较了ELISA、化学发光法、多元流式点阵法等检测方法,论述了自身免度病精准医学包括精准诊断、精准分期、分型、精准治疗和精准健康管理。报告最后李教授指出自动化、定量、高通量是自身抗体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_DSC3134.jpg

_DSC3337.JPG

出席标记免疫分析分会学术报告的老师合影

_DSC3366.jpg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为14篇优秀论文颁奖

分析测试百科网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