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皮下裂头蚴病病例分析

2021.12.30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12 岁。20 d 前患者剑突下不明原因出 现皮下结节,约“鹌鹑蛋”大小,伴轻微瘙痒,无红 肿、疼痛、破溃,曾于当地医院诊断“脂肪瘤”,未予 处理,后感皮下结节逐渐增多,遂就诊于本院门诊。 患者病来无畏寒、发热、心慌、胸闷等不适,追问病 史,患者曾于发病 2 个月前煮食“牛蛙”。体检: 智 力及身体发育未见异常,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 肤科情况: 剑突下皮肤皮下可扪及数个约“鹌鹑蛋” 大小肿物,边界清楚,不易活动,未与皮肤粘连,无触 痛、破溃、渗出。实验室检查: 头颅 CT、胸部 CT 平扫 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 窦性心律不齐; 腹部彩超: 肝脏、胆囊、胰腺、脾脏未见明显异常声像。二便常 规、生化全套、凝血全套、丙肝抗体、乙肝五项、艾滋 及梅毒未见异常,PDD 试验阴性,血常规: 嗜酸性粒 细胞百分比 12. 70%、淋巴细胞数 3. 99 × 109 /L、嗜 酸性粒细胞 0. 92 × 109 /L。病理: 大量嗜酸性粒细 胞浸润,可见穴道样结构,内侧锯齿状边缘,炎性细 胞浸润( 图 1) ,外层周围组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等 炎性细胞浸润( 图 2) 。肺吸虫抗体阴性,猪囊虫抗 体阴性,裂头蚴抗体阳性。结合病史及检查最后诊 断: 皮下裂头蚴病。

 

 1634012368539211.png

2 讨论

 

人裂头蚴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在全 世界分布广泛,皮肤裂头蚴病相对少见,多在韩国等 地散在分布,因当地人民常使用青蛙皮或者蛇皮外 敷伤口[1]。裂头蚴是迭宫绦虫生活史中的Ⅲ期幼 虫,在我国引起发病的主要为欧猬迭宫绦虫,人是裂 头蚴的终宿主[2]。病理表现主要围绕虫体移行的 穴道,其内很少见到虫体,锯齿状内缘,穴道可分两 层,内层主要由纤维蛋白、炎性细胞组成,外层为组 织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组成,常伴有多核巨细胞及少 量淋巴细胞。穴道外可见纤维性及脂肪性组织,由 重度浸润的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肉芽组织及淋巴 细胞组成。穴道内有虫体时,以组织细胞和嗜中性 粒细胞为主,无虫体时,主要是组织细胞和淋巴细胞 浸润。石灰小体可在巨噬细胞或多核巨细胞的细胞 质内查见。夏科雷登结晶少见[3]。裂头蚴寄生属 全身性,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可分为无症状、轻中度 症状和重度症状等 3 类。轻中度症状仅在寄生部位 的周围组织引起炎性反应,有移动的团块。重度症 状可引起肠穿孔等[4]。诊断该病有如下几个要点: ①使用蛇肉、蛙肉敷贴伤口,食蛙蛇或其他动物的生 肉史,有无食生蛇胆史; ②术中( 包括眼科) 查见虫 体; ③免疫学( 血清学) 试验; ④影像学可见隧道征 等; ⑤裂头蚴抗体阳性; ⑥病理学可见虫隙样窦道、 夏科-雷登氏结晶或虫体、虫卵。该患者病理未见虫 体,但可见隧道征,既往曾煮食青蛙,有典型的病理 表现,裂头蚴抗体阳性,故诊断明确。患者煮食青蛙 但仍得该病,考虑可能为蛙肉未煮熟所致。 本例患者曾于外院多次诊断“脂肪瘤”,在临床 治疗中,要注意两者的区分,脂肪瘤表现为质软可移 动的皮下结节,不与周围组织粘连,散在分布全身。 本病为质偏硬,与深层周围组织有粘连,但和皮肤不 粘连,皮肤可推动,活动度较脂肪瘤差。初起发病常 聚集分布。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有助诊断。 本病与肺吸虫病较难鉴别,主要依靠抗体检查区分。 本病治疗主要以驱虫药治疗,如吡喹酮、阿苯达 唑。该患者予以吡喹酮 25 mg /kg,口服 3 d,停 7 d 为 1 个疗程,连续治疗 3 个疗程,复查 B 超皮下结节 完全消退,未见新发结节,嗜酸性粒细胞降至正常, 现持续随访中。

 

参考文献略。

 

来源:颜廷凯,王元秋,黄银浩,王莘媛.皮下裂头蚴病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21,35(09):1080-1081.


互联网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