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前颅底动脉瘤样骨囊肿病例报告-2

2022.1.08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1.4术后检查及随访

 

术后第3d复查头部CT示:颅内占位切除术后,右侧额颞骨局限性缺失,局部可见金属内固定影,周围软组织肿胀伴积气,局部可见引流管影;邻近颅板下见条片状高密度影及少许气体密度影(图4)。病理检查诊断:符合(右眶顶)动脉瘤样骨囊肿(图5)。术后随访1年,患儿恢复良好,未见复发。

 1611879151626906.png

2.讨论

 

动脉瘤样骨囊肿是一种少见的良性、扩张性、囊腔内含有血液的溶骨性病变。1942年Jaffe和Lichtenstein报道此种骨病变的轮廓似动脉瘤壁和囊腔内充满血液,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命名为动脉瘤样骨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好发于长骨干骺端、脊柱和扁骨,发生于颅骨者约占3%~6%,以颞骨、枕骨及额骨多见;多发生于20岁以前的青少年,女性略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0.84∶1。临床上将动脉瘤样骨囊肿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多有泛素特异性蛋白酶6(USP6)基因重排序;后者有伴随其他良性肿瘤或瘤样病变,如骨巨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成骨细胞瘤,软骨粘液样纤维瘤、纤维性发育不良等,很少来自恶性骨肿瘤,如骨肉瘤等。

 

2.1病因及发病机制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有发育畸形、外伤、血肿、感染、破骨细胞异常增值、淋巴阻滞和染色体重组等理论假说。其发病机制有以下几种:(1)局部发育畸形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如静脉阻塞及动静脉瘘等导致静脉压力增高,进而诱发的溶骨性反应;(2)外伤致局部循环障碍诱发动脉瘤样骨囊肿;(3)染色体16q或17p异常移位重组,导致USP6基因表达上调,进而诱发动脉瘤样骨囊肿。此外,约有30%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病例继发于其他的骨病,如骨巨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成骨细胞瘤、软骨粘液样纤维瘤、纤维性发育不良等。本例患儿无外伤史及其他骨肿瘤,故考虑系局部血管畸形诱发。

 

2.2临床表现

 

取决于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大小和部位。多表现为相应解剖部位的畸形和占位肿物,疼痛和病理性骨折是其典型表现。在颅骨中,动脉瘤样骨囊肿表现为局部的疼痛肿胀、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眼球突出、听力损失、癫痫发作以及头痛、恶心呕吐等颅高压症状,在极少数情况下,可出现自发性脑出血。本例患儿主要表现为突眼,无颅高压等症状。

 

2.3影像学特征

 

2.3.1X线平片

 

典型的头部X线平片表现为“肥皂泡样”或“井喷样”的低密度区,围以较完整的骨壳。根据病变的不同时期,X线平片的表现可分为4个阶段:(1)早期,骨膜抬起、边界清楚的溶骨性破坏;(2)囊变或活动期,病灶快速增长,骨皮质呈现为吹气球样的骨质病变区(可见条状骨间隔),穿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3)稳定期或成熟期,外周硬化边缘和内骨隔膜形成,表现为“肥皂泡样”样外观;(4)愈合期,病灶进行性钙化,形成骨块。

 

2.3.2CT表现

 

(1)病变呈膨胀性骨质破坏,破坏区内可呈单房或多房样改变,偶可见液体平面,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2)骨质破坏区内见明显或不明显的骨质分隔影;(3)骨质破坏区内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可见多发斑片状低密度影。

 

2.3.3MRI表现

 

(1)病变总体信号不均匀,T2WI上多呈高信号,T1WI上等或低信号,内部可见多发囊性结构和分隔,囊可单发亦可多发,内容物信号不一;(2)大部分病变囊性区域内可见到典型的液-液平面,液面上部呈明显长T1、长T2信号,下部多呈等T1、等T2信号;(3)病变边缘与邻近组织分界尚清,可见低信号界线;(4)增强扫描病变呈不均匀强化,在增强后期,部分囊腔也可出现强化;Lerant等认为这是囊腔上皮细胞将造影剂分泌到囊肿中所致。

 

2.4病理学特点

 

(1)肉眼观察,病变边缘不规则,表面呈紫红色或棕色,切面为骨性或纤维分隔而成的血腔或血窦,缺血管壁,囊内含有血液或血凝块,部分区域有血栓并钙化。病变周围的骨组织薄厚不等,有的骨皮质局部破坏,周围的软组织受浸。

 

(2)显微镜下,病灶由大小不等的血窦和宽窄不一的纤维性间隔构成,血窦扩张,内有血液充盈,近血窦壁的浅表区间隔为排列致密的梭形纤维组织细胞、含铁血黄素细胞、沿血窦边缘排列的多核巨细胞以及可能的类骨质组织;部分病例可见软骨组织、骨样骨小梁和钙化灶。

 

2.5鉴别诊断

 

2.5.1骨巨细胞瘤

 

多发于30~40岁成年人,好发于骨端,横向生长,呈溶骨性膨胀改变,边缘不锐利,骨壳有时不连续且较淡薄,病灶呈皂泡状,边界清晰,易发生病理骨折,一般不出现液-液平面,强化弥漫而明显。

 

2.5.2单纯性骨囊肿

 

位于干骺端中心和骨干的动脉瘤样骨囊肿需要与单纯骨囊肿鉴别,单纯性骨囊肿膨胀不如动脉瘤样骨囊肿明显,可逐渐向骨干侧发展。CT检查示病变内密度均匀,CT值较动脉瘤样骨囊肿低,一般无液-液平面,合并骨折时常可见“骨片陷落征”。

 

2.5.3毛细血管扩张性骨肉瘤

 

其病灶内部常含有出血性和(或)坏死囊腔,影像学的表现与动脉瘤样骨囊肿相似。但其具以下特点:(1)囊腔周围与囊腔之间可见厚层(>2.0Inm)或结节样肉瘤组织,增强后强化明显;(2)实性部分及囊壁和囊间隔内可出现骨样组织;(3)呈浸润性生长,无包膜;(4)患者病程进展较快,平均为3个月。

 

2.6治疗

 

完全手术切除是治疗动脉瘤样骨囊肿的首选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全切后可治愈。颅骨缺损较大者可一期行颅骨修补术。对于颅内位置较深的动脉瘤样骨囊肿,如颅底内侧、眼眶侧壁和鼻旁窦等部位的肿瘤,可行肿瘤部分切除或病灶内刮除治疗,术后辅助于放射治疗。单纯的放射治疗可能诱发动脉瘤样骨囊肿恶变,故不单独使用。

 

术前栓塞治疗,能减少病变术中出血倾向,可作为辅助治疗的一种选择。此外,近来有使用Denosumab治疗动脉瘤样骨囊肿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报道。Denosumab是一种人源化的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for nuclear factor κB ligand,RANKL)的单克隆抗体,可以防止RANKL与其受体RANK结合,使肿瘤失去刺激巨细胞分化和破骨细胞骨吸收的旁分泌信号;从而延缓骨骼的破坏,并允许硬化骨壳形成。对于手术风险较高者或有复发风险者,Denosumab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治疗选择,但其用药方案和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总之,颅内动脉瘤样骨囊肿在临床上极为罕见;对于这一疾病的认识还需充分的了解病史及查体;特别是影像学特征,对做出正确的诊断十分重要。颅内动脉瘤样骨囊肿首选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术前栓塞和术后放疗可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对于Denosumab的疗效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互联网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