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多发性特发根颈吸收保存治疗分析

2022.1.12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牙齿多发性特发根颈吸收在临床中较为少见,但由于该疾病侵犯多颗患牙,病变位于牙颈部,治疗后易在原位再次出现吸收病损,患牙预后不佳。目前,其病因不明,早期多无临床症状,常由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所以该疾病难以早期发现,临床治疗难度高。2013年,我们收治1例典型多发性特发根颈吸收患者,现报道如下:

 

患者,女,31岁,2013年10月在牙周治疗中,医生发现左下后牙牙颈部有吸收病损,建议来我科治疗,患者无不适。数月前,该患者曾因上前牙“牙外吸收”行玻璃离子充填。患者否认药物过敏史、家族史。否认高血压、心脏病等系统性疾病。临床检查:双侧颌面部基本对称,颞下颌关节未见明显异常,未触及浅表淋巴结。口腔卫生状况良好,可见少量软垢,牙石(-),全口牙龈无红肿,无咬合创伤。11,12,22,31,32,33,34,35,41,42牙齿缺失。36未见明显龋坏,无隐裂及其它牙体硬组织病损,叩痛(-),不松动,冷测正常,36近中牙周探诊深度约4mm,近中龈下探及软组织。

 

X线片显示,36近中牙颈部低密度影近髓腔,边缘清晰(图1A),CBCT显示缺损区域较大(图1B),但未累及牙髓。21近远中牙颈部充填体部分脱落,近中缺损位于龈下5mm,无保留价值。

 1.png

详细询问患者有无牙齿外伤、外科手术、正畸治疗、牙齿漂白等病因,患者予以否认。建议综合医院行全身检查,排查免疫代谢性疾病,结果显示无明显异常,患者骨密度亦在正常范围内。诊断为:21、36特发性根颈吸收。

 

治疗计划:①21外科拔除;②36手术翻瓣后牙髓保存治疗。

 

诊疗经过:消毒、阿替卡因局麻下,36近中切开、翻瓣(图2A),可见近中软组织肉芽长入牙齿颈部,刮匙及涡轮机清除大部分肉芽组织,暴露牙色硬组织,质硬,搔刮可闻尖锐声响,无龋坏。甲基蓝染色(图2B),可见仍有少量残余的肉芽组织被染为蓝色。显微镜下,彻底清除所有染为蓝色的位点(图2C),穿髓孔直径约为0.4mm,牙髓组织色粉,少量出血。生理盐水冲洗,观察无活动性出血,MTA覆盖穿髓孔及近髓处,龈下1mm至根方的缺损部位完全以MTA充填(图2D),龈上缺损部位,MTA到窝洞边缘至少保留2mm,以保证外层玻璃离子与窝洞黏结。严密充填后,组织瓣复位,行牙周缝合(图2E)。

 1606093119131478.png

21阿替卡因局麻下外科拔除,经患者同意后,21做组织病理,结果显示:吸收陷窝内大量的破骨细胞伸入牙本质小管内(图3A-C),Trap染色阳性(图3D)。

 1606093132907567.png

随访:治疗后,每年随访观察(图4),36近中颈部外吸收得到有效控制,无明显进展。但术后第4年X线片显示,36远中、37近远中、38近中龈下在新的位点又出现类似病损,36、37、38牙髓活力正常,而在术后第3年复查时,这些位点X线片显示并无异常。

 4.png

口腔检查36远中,37近远中,38近中无龋损,无牙周袋。新发位点治疗同前。Kumar等提出新观点,认为此类疾病可能与HBV病毒感染有相关性,遂建议患者前往综合医院行HBV病毒检查,结果未见异常。综上,该疾病明确诊断为:多发性特发根颈吸收。

 

讨论

 

多发性特发根颈吸收病损累及多颗牙、病变位于牙颈部,操作空间及视野受限,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高的挑战。因其起病隐匿,临床上多用锥形束CT(CBCT)作为了解病情的首选。患牙21在以往治疗后病损未能有效控制,21拔除后组织切片显示,吸收陷窝内有大量的破骨细胞,向牙本质小管内侵袭,Trap染色阳性,提示病变仍在进展中。如图3B箭头所示,彻底将肉芽组织去除是治疗难点,只去除肉眼所见的软组织是远远不够的,应在甲基蓝染色的帮助下,彻底去除深入牙本质小管内的破骨细胞。本病例在36近中病损肉芽组织去除的操作中,应用口腔科显微镜及甲基蓝染色。口腔科显微镜的应用,使得视野更加清晰,操作更加准确。

 

在初步去除吸收区的肉芽组织后,对该区域牙体硬组织进行甲基蓝染色,甲基蓝染料可以将侵入牙本质小管内的软组织染为蓝色,显微镜下,彻底去除牙体表面附着的蓝色位点,即彻底清除牙本质小管内的破骨细胞。然后用MTA覆盖穿髓孔及近髓处,窝洞边缘至少保留2mm,应用GIC严密充填缺损,有效阻止病损的进一步发展。随访观察发现,治疗区域牙外吸收无进展。由此可见,对于此类病例,彻底清除肉芽组织及破牙骨质细胞是控制疾病进展的关键所在。

 

在第4年随访中,发现患牙36远中新增的吸收位点,原近中的治疗情况良好,无再发吸收,牙髓活力正常。其后的第二磨牙近远中及第三磨牙近中均出现特发性牙外吸收。再次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全身血生化检查结果,依旧未能找到可能病因,充分显示出该病例牙颈部外吸收特发性、多发性的特点。文献报道,其发病来源可能为受损的根面牙骨质,吸收细胞向牙本质传入并扩散。

 

Kumar等提出,该疾病可能与HBV病毒感染相关,但该患者全身检查没有HBV病毒感染。从本病例看,临床彻底清除吸收区域肉芽组织可以防止病变在原位复发,但无法控制病变在新的位置再发,病人经过治疗,减慢了患牙缺失的速度,但并不能改变广泛的大面积外吸收导致患牙缺失的最终结果。目前,国内外对于多发性特发根颈吸收的病因不明,相关基础研究工作仍需开展,以期指导临床从根源上预防病变发生,减缓病损的进程,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身心压力。


互联网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