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内镜辅助下乳腺良性病变切除同期行双平面假体隆乳术...

2022.2.11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内镜辅助下乳腺良性病变切除同期行双平面假体隆乳术的临床应用

研究资料


本组共29例女性患者,58只乳房,年龄23~42 岁。乳腺良性病变单侧25例、双侧4例,病变最长直径1.2cm~5.8cm,病史7天~2年。其中未婚女性乳房发育不良11例,哺乳后乳房萎缩18例;其中9例伴有乳房轻~中度下垂。


研究方法


术前设计 


患者取站立位,对胸廓及两侧乳房进行观察及测量。根据测量数据、乳腺病变切除范围及患者期望选择适宜假体,并标记剥离范围。


建立假体置入腔隙 


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双上臂呈90°外展,并用手架固定。胸大肌后注入浓度为1:20万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20~30 ml。切口位于腋窝中腋前线后皮肤自然皱褶处,长约4.0 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分离至胸大肌外缘,切开胸大肌筋膜进入胸大肌后间隙,用乳房剥离器钝性分离至近乳房下皱襞处形成视腔。用拉钩显露术野,置入10 mm-30°的内窥镜,并调节至图像清晰,用电凝彻底止血后,继续由中央向四周分离胸大肌后间隙。用针刺定位边界法引导腔隙剥离,向内侧切断胸大肌在3~6肋骨上的附着点,然后剥离至胸骨旁线,向下至新乳房下皱襞处,外侧至腋前线,即可形成范围精确的胸大肌后间隙。用针刺定位法显示胸大肌离断线,电凝离断胸大肌及筋膜,显露乳腺底部,形成双平面。


乳腺病变切除 


乳腺病变位于上极者,因病变距切口近,可以在直视下切开乳腺腺体,完整切除病变组织。乳腺病变位于下极者,用针刺定位法明确乳腺病变位置和预切除范围,在内镜辅助下适当游离胸大肌,显露病变腺体底部,沿乳腺导管方向梭形放射状切开腺体底部,完整切除病变组织,然后分层缝合腺体。


置入假体 


采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置入腔,用无菌敷料压迫。将假体置于庆大霉素生理盐水中浸泡3~5 min,内窥镜下确认术野无出血后,将假体从腋窝切口置入至置入腔。将手术床摇至半坐位以观察两侧假体置入后乳房的形态。满意后双侧常规放置负压引流管。用4-0强生可吸收缝合线逐层缝合创口,并对术区进行加压包扎。


术后处理  

 
常规使用抗生素2~3 d,保留引流管3~6 d,直至每侧引流量小于10 ml/d,拔管。加压包扎持续7~10 d,尤其在新的乳腺下皱襞处。所有患者于6~8 d拆线, 7~10 d出院。术后戴无钢托文胸,2个月内避免上肢剧烈运动。术后禁止按摩,1个月后可适当俯卧压迫乳房。


研究结果


本组共29例患者,共置入假体58只。均顺利完成手术。切除乳腺良性病变单侧25例,双侧4例。手术时间(78~128) min,平均(153.4±22.7)min;术中出血量为(30~50) ml,平均(45.2±4.3) ml;术后引流(3~6) d,平均引流时间(4.6±0.6) d,单侧乳腺引流量为(227.2±24.6) ml;拆线时间(6~8) d,平均时间(7.1±0.3) d;住院时间(7~10) d,平均时间(8.4±1.3) d。

所有患者术后均恢复顺利,无出血、感染;无乳头、乳晕感觉异常等早期并发症。术后门诊随访12个月,1例患者出现局部腺体轻度凹陷,术后6个月行自体脂肪填充,效果满意。其余患者乳腺外形丰满圆润,手感柔软,活动度好,无假体移位、双侧不对称、双泡畸形及包膜挛缩等并发症。


典型病例
    
患者女性38岁,哺乳后乳房萎缩伴左侧乳腺上极纤维腺瘤,彩超测量瘤体大小约2.8 cm×3.1 cm×3.2 cm。内镜辅助下经腋窝切口切除乳腺病变,同期行双平面隆乳术,双侧置入225 ml 曼托假体,术后双侧乳房外形丰满圆润,手感柔软,左侧乳房皮肤无凹陷(图1)。


讨论分析
     
内窥镜技术解决了盲视操作带来的玻璃层次和范围不精确、止血不彻底的情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医生使用;双平面技术结合乳腺后间隙及胸大肌后间隙隆乳的优点,减少了胸大肌对假体的压迫束缚,增强隆乳效果。



互联网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