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共干复合体动脉瘤病例报告

2022.2.17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小脑前下动脉(AICA)和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共干变异并不少见,大约有30%左右,但发生动脉瘤的并不多见。其中,AICA动脉瘤的发病率极低。Gonzalez等报道了3500例经外科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AICA动脉瘤只占1.7%。推测同时具有AICA-PICA共干变异及AICA动脉瘤者,则更为少见。目前,文献报道行外科夹闭手术的此病患者仅5例。

 

以往,对AICA动脉瘤的治疗大多采取开颅动脉瘤夹闭或包裹术;但由于局部涉及脑干与多根颅神经、脑干穿支血管等重要结构,解剖结构复杂,手术部位深,视野受限,加上动脉近心端阻断困难等因素,致使手术的难度极大。而且往往遗留有外展神经、面神经和听神经等功能严重损害的症状,虽然大部分患者在随后的几个月内都能够得到部分或完全康复。Gonzalez等报道的一组34例患者中,有59%的患者术后出现外展神经瘫痪,23%出现面神经瘫痪,17%有听神经功能障碍。近年来,随着介入材料的发展,血管内治疗技术的成熟,对AICA动脉瘤也逐渐采取血管内治疗。但开展的并不多,尚未见有超过10例以上的文献报道。本院神经外科于2015年10月收治了2例更为少见的AICA-PICA共干变异合并动脉瘤患者。现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病例1

 

患者女性,48岁。因“突发剧烈头痛、呕吐”于2015年10月入院。入院后行头颅CT检查发现第4脑室出血。DSA检查示,患者双侧椎动脉均没有发出PICA,右侧PICA、AICA均起自基底动脉,左侧基底动脉仅发一共干血管,在脑干侧面分成两干,分别供应右侧小脑前下及后下区域;于下方分支可见一呈梭形膨大的动脉瘤,呈不规则扁平状,最大径约5.8mm,考虑为夹层动脉瘤(图1A、B)。

 

15332552615368.png

图1A、B:术前DSA;

 

为防止动脉瘤复发,决定予以患者动脉瘤弹簧圈加胶栓塞术,连同下方的载瘤动脉一起闭塞。患者全麻成功后,将6FENVOY送至左椎动脉C3水平,SL-10微导管在Synchro-14微导丝的辅助下超选进入动脉瘤,弹簧圈疏松填塞后,再经微导管注入ONYX18。在胶快要弥散到动脉瘤近端时,突然出现胶液快速返流,直至基底动脉端才停止。当观察到胶液返流时,即通过微导管大力抽吸,并拔除微导管,同时通过Guilding回抽。抽出约50ml血液后,通过GUilding造影,发现右侧的共干血管已完全闭塞,局部遗留有明显的无血管区域,幸而基底动脉仍然保持畅通(图1C~E)。

 

15332552868334.png

15332552873868.png

图1C~E:术中DSA;

 

术后6h CT检查示右小脑下部大片梗死灶,第4脑室明显受压,予行后颅窝减压术(图1G),术后患者遗留有右侧面瘫、右耳听力完全丧失等症状。术后5个月随访,患者右侧面瘫及听力丧失症状仍然存在;复查DSA示右侧共干血管再通,但动脉瘤未再显影(图1F、H)。

 

15332553093378.png

图1G:术后头颅CT;F、H:术后5个月DSA

 

1.2病例2

 

患者女性,62岁。因突发昏迷于2015年10月初入院。入院后CT检查显示第4脑室出血、SAH。DSA检查示,左侧AICA、PICA共干,自左椎动脉颅内段发出。共干在绕过脑干后分成两支,一支向下供应小脑后下部位,为PICA;另一支在上方供应小脑前下部位,为AICA,相比较为粗大。于血管分叉处近AICA段见一葫芦状动脉瘤,最大径约近6mm,考虑夹层动脉瘤可能性大(图2A、B)。

 

15332553292000.png

图2A、B:术前DSA;

 

给患者予动脉瘤弹簧圈栓塞,并载瘤动脉弹簧圈疏松填塞,希望AICA能够逐渐慢性闭塞,防止复发。全麻下,将6FENVOY送至左椎动脉C3水平,SL-10微导管在Synchro微导丝辅助下超选进入动脉瘤,将动脉瘤致密栓塞后,于载瘤动脉(AICA)疏松弹簧圈填塞。血管造影示AICA、PICA均显影,动脉瘤未再显影。拔除微导管后,再次血管造影发现AICA、PICA均闭塞,仅遗留共干血管的一小段血管显影,小脑下部局部遗留有明显的无血管区域(图2C~G)。术后患者继发左侧小脑下部大片脑梗死,先予侧脑室外引流术,再行后颅窝减压术(图2H)。患者因继发交通性脑积水长期昏迷,在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逐渐清醒,但遗留有左侧面瘫及听力丧失等症状。随访至术后6个月时,患者未复发SAH,但面、听神经功能障碍无明显改善。

 

15332553478209.png

15332553479057.png

15332553475325.png

图2C~G:术中DSA;H:后颅窝减压术后头颅CT检查

 

2.讨论

 

相对于发自基底动脉和AICA夹角的AICA动脉瘤,起自AICA的远端动脉瘤更为少见,有报道说只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0.1%~0.5%左右。其发生有多个因素,血流动力学因素是一个主要的因素,还有血管壁先天薄弱、动脉壁局部损伤、炎症等因素。约有55.5%的AICA远端动脉瘤位于AICA的内听道段,其可能的原因是血管的转折处血流动力作用因素更加明显。同时,也有报道指出合并小脑血管畸形及血管母细胞瘤等,在AICA远端动脉瘤的形成过程中起有重要作用。Tokimura等报道了9例AICA远端动脉瘤,其中5例合并有AICA、PICA共干或AVM、原始舌下动脉、椎动脉狭窄等容易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因素;并认为AICA远端动脉瘤与后循环的解剖变异有密切关系。

 

本组2例共干变异患者与之相符。对于AICA远端的动脉瘤,由于手术夹闭或包裹自身固有的一些缺陷,采取血管内治疗方式的越来越多。目前,对于此类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式主要有:单纯动脉瘤栓塞术,支架辅助栓塞并血管成形术,两者均可保持AICA通畅。还有的手术方式是将动脉瘤连同AICA远端血管进行闭塞,考虑到AICA远端动脉瘤多有夹层性质,容易复发出血,部分术者倾向于进行闭塞术。一些术者认为对于AICA,只要病变过了血管环(meatalloop),闭塞血管并不会引起严重并发症,而对于PICA,只要病变位置过了脉络点,就可以放心闭塞。但远端血管血管闭塞有可能引起局部血流减少,导致近端血管内血栓形成,引起整个血管的闭塞,从而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本研究病例2患者的动脉瘤位置已经过了血管环(meatalloop),但在弹簧圈闭塞血管后出现血栓形成,并向近端的共干血管延伸,最后仅残留一小部分的共干血管残端保持通畅。当出现血栓形成时,要即刻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如替罗非班等,因其也具有一定的溶栓功能,先给予足量静脉注射,若目标血管未能再通,可经过微导管予局部应用,争取溶解血栓,挽救患者的重要功能。因为动脉瘤已经致密栓塞,给予替罗非班是安全,这也是为什么在栓塞AICA远端动脉瘤时,即便要闭塞载瘤动脉,也应争取致密栓塞的原因。

 

相对闭塞血管,保持载瘤动脉具有明显的优点,能够减少脑梗死的发生率。对于围手术期患者,因为小脑梗死不得已再行后颅窝减压术,肯定加重了患者的负担,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保持载瘤动脉通畅,也有利于保持内听道动脉的通畅,减少面听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但是一些AICA远端的动脉瘤呈梭形,术中保持载瘤动脉通畅较为困难,且此类动脉瘤大都具有夹层性质,容易复发。Choi等报道1例位于AICA血管环的动脉瘤,术中保持了载瘤动脉的通畅,并将动脉瘤顶部致密栓塞,但患者在治疗1个月后再次出血。因此,综合考虑认为,对于这类动脉瘤,因AICAPICA共干,若血管闭塞,将引起更大面积的小脑梗死。所以,手术首先应争取保留载瘤动脉的通畅,但要在术后尽早复查,如在术后2~3周左右发现动脉瘤复发,再行二次治疗,必要时行闭塞手术。

 

即便是分期手术,也能够避开在SAH的急性期,合并脑梗死,这显然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对于AICA动脉瘤的栓塞材料选择,目前经常应用的材料有弹簧圈、ONYX胶等。弹簧圈的价格要高于胶,但具有可控性好、安全性高等优点,在像AICA这样的小血管内打ONYX,又是用于动脉瘤的治疗,空间容积相对于AVM要小得多,在注胶时如果压力控制不好,极易出现胶液的突然返流,引起严重后果。本研究病例1患者于动脉瘤弹簧圈填塞后注胶,出现胶液突然的快速返流。推测可能的原因是局部空间狭小,弹簧圈又堵塞住血管远端,首先注入DMSO并没有完全弥散,继而注入的ONYX并没有完全凝固,且由于空间小,压力大,需要术者加大力量才能将ONYX推出,结果出现了胶液的快速返流,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因此,对于这些部位的动脉瘤,最好选择可控性的弹簧圈栓塞治疗,即便要应用ONYX胶栓塞时,也应该延长注胶时间,中间要有间断,甚至停下来行血管造影检查等,使DMSO有充分的时间弥散开来;其次,要注意控制好注胶时的力量,不能有太大的压力。


互联网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