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静脉硬化性结肠炎18F-FDG PET/CT显像病例分析

2022.3.03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患者男,77岁,因长期、反复腹痛腹胀3年,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近3年来反复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腹痛为阵发性钝痛,能忍受。无恶心、呕吐,无腹泻,无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曾3次以"肠梗阻"入住当地医院治疗,具体治疗方案不详。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7.5 ℃,脉搏79次/min,血压135/82 mmHg(1 mmHg=0.133 kPa)。腹部膨隆,稍有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活跃。

 

实验室检查(括号内为正常参考值):RBC 3.9(4.0~5.5)×1012/L;WBC 10.6(4.0~10.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8.7%(50.0%~70.0%),C-反应蛋白45.3(<10.0) mg/L;空腹血糖7.10(3.90~6.10) mmol/L;ALT 67(0~50) U/L,AST 37(0~40) U/L,总蛋白77.8(65.0~85.0) g/L;乙肝表面抗体(+)、乙肝核心抗体(+);肿瘤标志物CEA 16.0(0~5.0) μg/L,其余CA125、CA19-9、AFP、PSA等未见明显增高;粪便潜血试验(+)。

 

外院CT:右半结肠肠壁增厚,考虑结肠癌。临床拟诊"结肠癌、肠梗阻"。为明确病变浸润范围及有无转移,至本院行PET/CT显像。PET/CT显像示右半结肠肠壁广泛性增厚,伴有条形钙化,同时可见周围肠系膜静脉血管壁广泛钙化(图1A,图1B),增厚的结肠壁18F-FDG摄取均匀性增高,SUVmax约3.6(图1C,图1D);体部其余部位未见明确恶性肿瘤显像(图1E)。PET/CT诊断为静脉硬化性肠炎">结肠炎。随后进行结肠镜检查:结肠黏膜内壁呈黑褐色(图1F),伴散在微小溃疡,病理结果:黏膜慢性炎伴局部腺瘤样增生,未见肿瘤细胞(图1G)。临床随诊CT及结肠镜复查也证实为静脉硬化性结肠炎。

 

1646276307962787.png

1646276307250871.png

图1  静脉硬化性结肠炎患者(男,77岁)影像学、内镜及病理检查图。1A. PET/CT同机CT横断位显示右半结肠肠壁增厚,伴有钙化影,对应肠系膜静脉血管广泛钙化;1B.矢状位显示增厚的肠壁及周边的钙化影,类似"路灯"(箭头示);1C,1D. PET/CT横断位及矢状位显示增厚的肠壁放射性摄取轻度增高,SUVmax约3.6(箭头示);1E.全身MIP图显示除右半结肠区放射性摄取增高外,体部其余部位未见明显放射性浓聚影;1F.内镜检查可见结肠黏膜内壁呈黑褐色表现,伴散在微小溃疡;1G.病理检查(HE ×200)显示慢性炎性改变,未见肿瘤细胞

 

讨论

 

静脉硬化性结肠炎,又称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idiopathic mesenteric phlebosclerotic colitis,IMP),或肠系膜静脉硬化病,是一种极为少见的缺血性肠炎,以肠系膜上静脉分支广泛钙化、结肠壁静脉管壁钙化、结肠壁增厚为主要的病理表现。Yao等提出"静脉硬化"的概念,Iwashita等总结多例患者的病理学资料后,于2003年将其命名为IMP。患者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伴恶心、呕吐,也可以肠梗阻为首发表现,便秘、便血等。极少数患者出现肠穿孔,粪便潜血试验阳性等。

 

IMP发病机制不明,Yao等认为静脉硬化可能是因持续增加的静脉血压而出现的静脉血管壁的适应性变化,导致静脉血压增高的原因主要是门静脉高压。陈利军等[3]报道的2个病例均有乙肝病史及不同程度的门静脉高压表现,支持该病的发生与门静脉高压有关。还有学者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发现亚洲人患病数高于欧美国家,而且以女性居多,考虑IMP的发生可能与种族遗传、饮食习惯、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等有关。该病实验室检查无典型的特征,部分患者有轻度的贫血及粪便潜血试验阳性。

 

内镜检查表现较为典型,病变大多位于右半结肠,显示为结肠黏膜外观呈蓝色或黑色,黏膜水肿,有散在的糜烂及溃疡形成。显微镜检查显示肠壁黏膜下层纤维化变性及胶原沉积,静脉血管壁增厚、纤维变性和钙化,伴有管腔狭窄,血管壁可有泡沫状巨噬细胞和含铁血黄素巨噬细胞聚集、RBC外渗等,而动脉血管壁未见钙化。手术大体标本常显示结肠黏膜表面呈深紫色到深棕色,结肠半月皱襞水肿或消失。

 

文献报道IMP CT表现为右半结肠肠壁增厚,增厚肠壁可累及到横结肠,对应的肠系膜上静脉各分支血管广泛钙化,其主要分支包括回结肠静脉、右结肠静脉、中结肠静脉、结肠壁静脉,而动脉血管壁则未见钙化,同时可见腹膜局部增厚。笔者所在单位放射科诊断的1例IMP CT表现为结肠肠壁增厚(主要位于升结肠和横结肠),增强扫描显示有强化(图2),肠腔未见明显狭窄,同时显示增厚的肠壁上及周边的肠系膜静脉血管壁广泛钙化。

 

1646276308519839.png

图2  静脉硬化性结肠炎患者(男,45岁)CT检查图。2A. CT横断位增强扫描显示升结肠、结肠肝曲、横结肠肠壁广泛增厚,肠腔无明显狭窄,增厚的肠壁可见多发斑点状或条形钙化,对应的肠系膜静脉血管壁也见多发钙化影;2B. CT矢状位重建显示升结肠肠壁增厚、肠腔无狭窄,增厚的肠壁可见斑点状钙化影,形似"路灯"

 

本院这2个病例均表现为增厚的肠壁和无狭窄的肠腔,形似道路,而肠壁上静脉血管的钙化,形似路灯,因此,笔者认为可暂名为"路灯征"。从CT表现上有特征性的肠壁增厚、对应肠系膜静脉血管壁钙化,本病可与其他缺血性肠病、炎性肠病等相区别。

 

本例18F-FDG PET/CT显像示增厚的肠壁放射性摄取增高,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以下几个:(1)目前18F-FDG PET/CT多用于肿瘤的诊断,但18F-FDG不是肿瘤特异的显像剂,一些良性病变,尤其是感染或炎性病变对葡萄糖的摄取与代谢也增高,在18F-FDG PET/CT中也可以显影[6]。(2)IMP结肠镜检查示溃疡形成,显微镜检查显示肠壁黏膜下层纤维化变性及胶原沉积,静脉血管壁可有泡沫状巨噬细胞和含铁血黄素巨噬细胞聚集,从根本上来讲该病是缺血性炎性病变。本病例病理结果也显示有炎性细胞。IMP具有合并结肠癌的风险,但限于样本数有限,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证实。本病例有CEA升高,虽然已有的随访未见有癌变征象,但仍然需对该患者进行密切临床随访和观察,排除恶性变或合并结肠癌的可能性。因IMP属于少见疾病,18F-FDG PET/CT对其诊断的意义以及显像特征,还需更多的病例观察与总结。

 


互联网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