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一例罕见毛母质瘤破坏颅骨病例分析

2022.3.03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1.病历摘要

 

男,24岁;自诉入院前1周无明显诱因晨起突感头晕,无耳鸣、恶心感,持续约5min后缓解,此后症状间断发生,晨起多发,体位突然改变时可诱发头晕。神经系统查体无明显异常,行头颅CT及MRI检查示右枕部大小约2.0 cm×1.5 cm占位病变,头皮局部隆起,颅骨完全破坏,深达硬脑膜外,以“右枕部颅骨肿瘤”入院。

 

心电图、胸片、血生化、血常规与止凝血均未见明显异常,选择手术治疗,术中见肿瘤质软如泥状,灰白色,肿瘤全切,硬脑膜未见异常侵袭,肿瘤边缘部分颅骨松软质脆,咬除可疑病变颅骨,以钛网成功修复,术后病理结果示毛母质瘤。术后病人症状消失,恢复良好,CT复查无异常,1周后出院,3个月后复诊未见复发。

 

图1毛母质瘤1A术前CT1B术前MRI1C术后病检:瘤组织由影细胞构成,边缘可见少量层状角化物,局部钙盐沉积(苏木精-伊红染色×100)1D术后CT

 

2.讨论

 

毛母质瘤是来源于毛发母细胞的皮肤真性肿瘤,可见于全身表皮各处,肿物常位于皮内或皮下,通常单发,内容物多为钙化物,罕见恶变。临床罕见毛母质瘤破坏颅骨报道,常表现为结节性病变,生长缓慢,存在2个发病高峰期,20岁之前常多见,而50~60岁可出现小高峰。但病因不明确,研究推测,机械损伤可通过损害皮肤完整性和改变血管微环境,在肿瘤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病变最常发生于头颈部,余依次为上肢、后背部、下肢、胸部等。

 

症状多为皮肤表面异常突起形成局部压迫症状,多呈红色或紫蓝色改变,可严重影响美观,导致病人身心健康均受影响。肿瘤大小多在3 cm以下,偶见长达10.2 cm报道。毛母质瘤发病率较低,需与表皮样囊肿、颅骨骨瘤、颅骨血管瘤、皮脂腺囊肿和淋巴结炎性肿大等鉴别;另外其还需与颅骨嗜酸性肉芽性鉴别,后者亦可累及颅骨甚至硬脑膜。临床确诊需依赖病理检查,镜下影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为特征性改变[6]。手术切除为最佳治疗方法,完整切除后极少复发,少数病例可恶变为毛母质癌,早期手术切除,总体预后较好。


互联网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