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鼻咽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病例报告

2022.3.11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病例报告


患者男,49岁,于2015年5月初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耳闷,否认鼻塞、流脓涕,否认耳鸣、耳痛及耳溢液等症状。在外院诊断为“右耳分泌性中耳炎”,给予口服抗生素和右耳鼓膜穿刺抽液治疗,疗效不佳,症状反复。 


患者于2015年6月22日来我院门诊就诊,行耳内镜检查见右耳鼓室积液,纯音测听示右耳轻度传导性聋,声导抗示右耳“B”型曲线。鼻内镜检查见鼻咽部右侧壁广基隆起肿物,近后鼻孔并压迫右侧咽鼓管圆枕,表面光滑,边界清,质韧,触痛阴性(图1)。鼻咽CT平扫示:鼻咽右侧壁明显增厚,呈结节状改变,右侧咽鼓管开口受压,累及右侧咽旁间隙(图2A)。鼻咽MRI扫描示:鼻咽右侧壁黏膜下局部结节状隆起,T1WI呈等信号、T2WI及质子抑脂相(SPAIR)呈稍高信号,大小约1.7 cm×1.5 cm,右侧咽鼓管咽口显示不清,咽旁诸结构显示尚可,邻近组织未见明显信号异常(图2B、C)。 于2015年7月3日以“鼻咽部肿物性质待查”收入院。


1494487611393.png


图1 鼻咽电子纤维喉镜检查所见 鼻咽右侧新生物,表面黏膜光滑  图2 影像学检查所见 A:CT示鼻咽部右侧壁肿物,边界尚清,密度均匀;B:冠状位MRI示右侧鼻咽部团块状异常密度影,边缘光滑;C:矢状位MRI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及化验,于7月4日全麻下行“鼻内镜下鼻咽部肿物切除术”。术中可见肿物位于鼻咽右侧壁,向前阻塞部分后鼻孔,向后推压咽鼓管圆枕,肿物类圆形、质地韧、有包膜、边界清、与周围组织易分离,予以完整切除,手术顺利,出血量少。术后病理示:类圆 形肿块,包膜完整,切面灰白色。镜下见长梭形瘤细胞,其间可见丰富胶原纤维(图3)。免疫组化:vimentin(+) 、CD34(+)、CD99(+)、CD117(±)、CK(-)、S100蛋白(-)、SMA(-)。 病理诊断:鼻咽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


14944875795537.png


图3 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所见 可见大量梭形细胞交错排列,HE×400


讨论 


SFT是一种罕见的间质细胞起源的梭形细胞肿 瘤,最早由Kelmperer和Rabin于1931年发现,通常发生在胸膜。近年来相继报道在颅内、腹腔、肾、腮腺、甲状腺等部位均有发生。头颈部SFT十分少见,主要位于口腔、眼眶、鼻腔及鼻窦、鼻咽部、喉、唾液腺及甲状腺等。由于鼻咽部SFT总体发病率低,故常与其他肿瘤相混淆。


SFT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20~70岁,无明显性别差异。其临床表现与肿瘤发生部位及大小相关,多以无痛性肿块为首发,部分患者可出现副肿瘤综合征、低血糖、甲状腺功能低下等表现。其中低血糖症状较多见,这与肿瘤细胞膜上具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Ⅰ和Ⅱ有关。因鼻咽部狭小,鼻咽部SFT多可压迫咽鼓管咽口,引起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症状。Ferrario等曾报道一例以右侧耳闷为首发症状的鼻咽部SFT,其易误诊为中耳疾病。本例患者病情与其类似,以单侧耳闷胀感为唯一首发症状,在外院首诊即按“分泌性中耳炎”诊治疗效不佳。 Park等对432例耳闷患者进行的回顾性研究发现,咽鼓管功能异常(咽鼓管异常开放、咽鼓管堵塞及咽鼓管炎)为引起耳闷最常见的原因,约占28.9%,其次为分泌性中耳炎及慢性中耳炎。故当患者因耳闷就诊时,临床医生需对其进行鼻咽部的检查,以排除由于鼻咽部疾病造成的咽鼓管功能障碍,避免误诊而延误治疗。


不同部SFT瘤体大小差别较大,位于头颈部者瘤体较小,多数肿瘤为类圆形,可呈分叶状,边缘清楚,部分恶性SFT瘤体边缘可粘连或侵犯周围组织。SFT的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CT和MRI。CT主要表现为等密度的实性占位,边界清楚,受瘤体内肿瘤细胞、胶原纤维、囊变、出血等影响,可出现密度不均匀区。SFT的MRI表现则受肿瘤成分影响,因瘤体内含大量成熟纤维组织、瘤细胞,故T1WI多表现为等信号,坏死区可表现为低信号。T2WI变化多样,瘤体内以胶原纤维为主时呈低信号,肿瘤细胞密集、含丰富血管时可表现为高信号。Kim等认为T2WI低信号对于SFT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病例CT表现为右侧鼻咽部等密度占位,MRI影像学表现肿块T1WI等信号、T2WI及SPAIR稍 高信号,其内有小斑片状低信号,结节呈类圆形,边界尚清,周围似有包膜状结构,与典型SFT影像学表现一致。SPAIR压脂序列扫描是一种特殊的检查序列,可将T1WI、T2WI上高信号的脂肪信号减低,以协助判断是否含有脂肪。本病例SPAIR可见结节仍以稍高信号为主,较T2WI改变不明显,故可在术前排除肿瘤为脂肪瘤的可能。


组织病理学检查为诊断SFT的金标准。典型SFT病理学表现为有或无包膜的实性肿块,切面灰白色。光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分布疏密不一,分布形态多样,其间可见胶原纤维束混杂。由于SFT瘤体内交错状细胞与胶原蛋白沉积随机平衡,故Stout首次提出“无图案模式”用于形容其组织学特点,即单一梭形细胞构成细胞密集区和细胞疏松区,两者在肿瘤内交错存在,间质内多量大小不等血管分布,内有玻璃样变及黏液变性。WHO软组织恶性肿瘤病理分类指出,恶性SFT具以下病理特点:细胞生长活跃,密集分布,细胞具有异形性,核分裂象多见,每10个高倍视野>4个,有肿瘤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SFT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和其他类型的梭形细胞肿瘤相鉴别。SFT的免疫组化特点为vimentin、CD34及bcl2阳性表达,部分病例可有desin、actin和 Ki-67阳性表达,但cytokeratin、EMA、S-100D蛋白和Ⅷ因子均为阴性。而纤维瘤CD34(+),神经纤维瘤S-100(+)、CDS4(-),神经鞘瘤S-100。本例SFT镜下可见典型的梭形细胞交错分布的细胞密集区,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vimentin(+),CD34(+),CD99(+),desin、actin、CK、EMA、S-100均阴性,与典型的SFT免疫组化特点相符合,镜下未见恶性病理形态学特征,故诊断为良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SFT常与其他肿瘤相混淆,鼻咽部SFT需要注意鉴别鼻 咽部纤维血管瘤、鼻咽癌、Wengener肉芽肿、鼻咽结核等疾病。鼻咽部纤维血管瘤,多见于青少年男性,有鼻塞和反复鼻出血病史。增强CT可见鼻咽部明显强化软组织密度影,MRI的T2MI呈明显高信号,内部可参杂低信号,具有“椒盐征”的特征性表现。肿瘤不宜做活检,以免引起大出血。鼻咽癌多生长于鼻咽顶后壁的顶部和侧壁,呈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随着肿瘤向周围侵犯,可出现鼻塞、耳闷、开口困难及颅神经症状。Parghane等在2014年报道了一例以鼻塞为首发症状的鼻咽部SFT女性病例。CT增强效果不如纤维血管瘤明显,常可见颅骨骨质破坏等。对本例患者进行的术前检查均提示该肿瘤边界清晰,无明显周围侵犯迹象,MRI提示该肿瘤为鼻咽部血管瘤、鼻咽癌、脂肪瘤可能性小,为进一步明确肿瘤病理性质,同时缓解患者耳闷症状,采取手术治疗。


SFT为交界性肿瘤,多表现为良性,胸膜SFT恶性比例 约13%~23%,胸膜外SFT大多数为良性。术完整切除是SFT的主要治疗手段,具体术式需要依据肿瘤发生位、大小等情况而定。若发现已经存在周围浸润而无法根治时,可在姑息性手术后采用放疗、化疗,减少肿瘤复发率及转移率,改善患者长期生存质量。有研究者统34例鼻腔及鼻窦SFT病例均采用手术完整切除治疗方式,仅2例在术后追加放射治疗,其中1例因鼻咽部瘤体残留而行栓塞,其认为手术完整切除是鼻腔、鼻窦SFT的首选方法。Bishop等对31例良性及恶性SFT进行手术及放疗,其中14例为手术+放疗,17例为术前放疗,其5年生存率为95%,局部控制率及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00%及8%。其认为需对SFT采用手术及放疗结合的方法。目前无研究证明SFT对放疗或化疗敏感,且良性SFT术后生存率高,故手术为公认的首选治疗,仅对无法手术完整切除者考虑进行放化疗。尽管绝大多数的SFT均为良性,但仍有10%~15%SFT具有恶性表现,罕见情况下存在良性SFT过渡为高级别肉瘤的情况。迄今对于SFT的研究尚不能 完全提示其预后,因此认为SFT并非绝对的良性肿瘤,需要对所有的SFT患者进行随访,建议每3~5年复查B超或CT。本例SFT诊断为良性,手术已完整切除肿瘤,故暂不考虑进行术后放化疗,但仍需长期随访,定期复查。术后1年,患者复查鼻内镜见右侧鼻咽部光滑,CT提示右侧鼻咽部无异常信号占位。


综上所述,鼻咽部SFT是一种少见的肿瘤,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其诊断和治疗的关键是通过术前检查准确定位,手术彻底切除,根据术后病理做出明确诊断。考虑SFT生物学行为未知,偶有恶变可能,需术后长期随访。


互联网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