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中科院破译吉林西部中低产旱田“增收密码”

2022.10.16
头像

柔荑含莲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中新网松原10月15日电 (记者 郭佳)记者15日从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获悉,其采用的“324”耕作及浅埋滴灌等组合技术在吉林西部中低产旱田实现玉米增产33%。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胡娟介绍,“324”垄耕作技术是将原来65厘米垄距的3垄改成2垄,加宽垄距至98厘米后每垄种2行,如此一来,3垄3行就变成了2垄4行。

吉林西部气候干旱,土壤有不同程度的盐碱障碍,100多万公顷农田是中低产旱田,作物种植低产低效。这是中科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需要攻克的难题之一,是吉林省粮食增产增效最有潜力的区域。

在吉林大安示范区长岭示范基地,测产专家组现场测产的结果是,常规传统耕作玉米产量为9830.1公斤/公顷,而“324”耕作为13069.6公斤/公顷。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周道玮介绍,新垄型增加了单株垄台占地面积,有利于根系养分吸收,增加肥料利用率。同时,新垄型还减少了垄台单位土体重的蒸发表面积,全生长季土壤含水量增加72%,保墒效果显著。

新垄型需要加宽牵引机械轮距,技术简单可定制,成本增加2千元/台。传统耕作每垧地一垄长15385米,新垄型每垧地一垄长减少5181米,每垧地起垄操作时间节约34%,并起垄用燃油节约21%。


中国新闻网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