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5月份《Immunity》杂志研究亮点一览

2017.5.31
头像

Sabrina_刘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Immunity》杂志5月份的文章精彩盘点,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喜欢。

  1. 类病毒颗粒帮助鉴定一类靶向HIV V1V2区域的中和性抗体

  目前鉴定出的大部分HIV-1特异性病毒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性,导致诱导产生过程十分复杂。靶向HIV-1 膜蛋白V1V2区域的中和性抗体则具有较长的凸起环状结构,使得它们能够穿透HIV的糖基化保护层。然而,由于环状结构的产生需要许多特殊化的重组事件,因此,寻找不依赖这种结合方式的中和性抗体成为了备选方案。如今,研究者们利用类病毒颗粒以及构象稳定的膜蛋白三聚体分作为B细胞的诱饵,成功地分离得到了一类靶向膜蛋白尖端的中和性抗体(N90-VRC38.01-11)。晶体结构表明该抗体与V1V2区域有特异性的结合,而这一结合不依赖于其凸起的环状结构。这一研究提供了一种更加常见的HIV广谱中和抗体的产生手段。

  2. HIV C型膜蛋白在"Helix-to-Coil"区域的甘氨酸替换能够提促进其结构的解析

  目前我们对于HIV的膜蛋白(A/B/G)结构解析促进了许多中和性抗体的产生,然而,感染性HIV的主流亚型-C型膜蛋白的高分辨率结构目前还没有得到解决。究其原因,主要是C型膜蛋白三聚体的结构十分不稳定。如今,研究者们通过将C型膜蛋白三聚体进行特定区域的甘氨酸残基替换,能够显著提高其稳定性,并且得到了3.9埃的结构。这一发现能够大大加快其特异性中和抗体的研发速率。

  3. E-1d蛋白信号轴特异性调节淋巴细胞的属性以及抑制胸腺天然淋巴细胞的发育

  天然以及后天淋巴细胞的发育受到E蛋白以及其相互作用蛋白Id的共同调节,但这些因子是如何调节早期T细胞前体(ETP)以及天然淋巴细胞的的发育目前仍不清楚。研究者们利用多种遗传学手段,证明了E2A与E2B能够共同调控T细胞的命运,并且抑制ILC的转录活性。这一过程主要受到NOTCH信号以及TCR相关信号的调节。E2A与E2B共同作用于ETP以维持T细胞特异性的增强库。综上,作者认为E-Id信号传递轴决定着天然以及后天淋巴细胞的命运。

  4. 小鼠cMoP的人源类似细胞亚群:一类向单核细胞定向分化的克隆前体细胞

  单核细胞能够在稳态或炎症反应过程中向巨噬细胞或树突状细胞转化。从而促进宿主抵御外界侵染的能力。此前小鼠水平的试验表明CMoP(Common monocyte progenitor)能够定向向单核细胞发生转化,而如今研究者们在人类的脐带血中鉴定出了一类常规的粒细胞-单核细胞前体(cGMPs),这类细胞能够定向向单核细胞发生转化,但不会像髓系细胞或淋巴细胞发生分化。总之,这一结果扩展了我们对目前人类髓系细胞分化通路的认知。

  5. 小鼠单核细胞基因组水平的检测发现Ly6C阴性细胞依赖C/EBPβ转录因子的表达

  单核细胞是一类循环的,生存周期较短的单核类巨噬细胞群,主要由两大亚群组成。Ly6C阳性的单核细胞具有分化上的柔性,能够分化为组织特异性的巨噬细胞以及树突状细胞。鼠源的Ly6C阴性单核细胞在血管内皮"巡逻",扮演清道夫的角色,负责血管的支撑与修复。研究者们最近利用单细胞转录组学的手段验证了Ly6C阳性与Ly6C阴性的细胞亚群是能够发生转化的,本质上同源的细胞群体,而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异质化"的过渡态细胞群体。Ly6C阴性细胞群体的产生依赖于C/EBPβ转录因子的活化。具体地,C/EBPβ能够与Nr4a1启动子结合同时单核细胞存活因子的表达。

  6. 杆细胞对于II型ILC的诱导以及寄生虫感染的清除十分重要

  干细胞对于清除肠道线虫感染十分重要,然而其中的分子机制,尤其是感染早期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楚。研究者们发现Spi-B缺陷型小鼠体内杆细胞的数量有明显上升,进而促进线虫的清除。这一现象伴随着II型ILC的产生。在线虫感染发生之际,干细胞能够快速激活产生IL-33,而这一过程受到凋亡长表皮细胞分泌的ATP的诱导。此外,分泌IL-13的II型ILC的数量也有明显升高。这些结构表明干细胞对于诱导II型免疫反应十分关键,其分泌的IL-33对于II型ILC的诱导也有重要作用。

  7. 干扰素lamda介导了第一阶段的抗流感病毒免疫反应

  干扰素lamda,也叫III型干扰素,它们具有相似的同源特性、表达特征、信号通路以及抗病毒的功能。通过对小鼠流感病毒模型进行研究,研究者们发现干扰素lamda是抵抗流感病毒侵染的第一道防线,而且不会引发炎症反应。当感染加重之后,I型干扰素则加入战场开始发挥作用。然而,I型干扰素则会带来包括炎症反应在内的负面效应。中性粒细胞能够受到I型以及III型干扰素的调节,但III型干扰素并不会引发炎症反应。相应的,缺失干扰素lamda的小鼠其I型干扰素的产生量有明显提高,并有可能导致死亡。因此,干扰素lamda有可能是一种不会破坏机体稳态的抵抗流感病毒感染的有利武器。

生物谷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