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血流变学之粘度测定方法

2019.8.15
头像

玉芳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血粘度的测定是血流变学检验的重点,也是难点。目前测定血粘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毛细管法和旋转法。两者测定的原理和理论依据也不相同。

  毛细管法:

  毛细管法是最初的血粘测定方法,毛细管法测血粘度的测定的理论依据是泊肃叶定律:流量与管道两端的压力差、管道半径成正比,并与管道长度和流体粘度成反比。

  管道半径R、长度L、压力都可以在实验条件下恒定,那么流量Q就只与粘度η有关,而如果我们恒定流量Q,那么粘度η就与时间t成正相关,即η=f。如果用一已知粘度的流体做对照就可以测出血液的粘度。

  初期由于条件的限制,检测在开放的环境下以大气压和重力势能为动力,以水为对照,只能测出比粘度。检测结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后来人们用泵和阀作为压力的控制,将整个系统放于密闭的环境下进行,减少了其他影响,因此也可以用毛细管法测出粘度。

  旋转法:

  旋转法是后期出现的血粘测定方法。其理论依据是根据粘度的定义:粘度是切变应力和切变速度之比η=τ/(dV/dH),只要测得切变应力和切变速度就可以知道粘度。

  常用的检测方法有两种:

  1.同轴的双筒或锥板,一个静止悬垂B,一个转动A,中间放入满血液,当转子A转动时,由于粘滞性将给悬垂体B一个力,这就是粘度产生的内摩擦力,使垂体转动一个角度,同时,金属丝L就有一个α扭曲,如果L的弹性强度已知,则可以计算出切变应力,同时两转子之间不动层的速度差就是转子速度之差,距离当然也是知道的,根据η=τ/(dV/dH)可以准确的计算出粘度。

  2.同轴双转子浸于血液中转动,由于外转子转受血液粘滞力阻碍,较内转子有滞后,通过牛顿运动定律,很容易可以求得内摩擦力,所以也可以如上计算出粘度。

  方法学评价:

  当然,不管从那方面来讲,旋转法都较毛细管法为好。

  首先,毛细管法的理论依据是泊肃叶公式,而泊氏公式是一个涉及很多因素的经验性近似计算公式,流量与粘度有关外还与管道的情况有很重要的关系。血液中的蛋白等有机成分很容易附于毛细管内壁,引起光洁度特别是管径的变化,而毛细管的清洁比较困难。所以毛细管法的仪器越用得久问题越多。而旋转法的理论依据是粘度的定义公式,相关因素少且准确。所以旋转法的要好很多。

  其次,全血是弹性圆盘体的悬浊液,因此要找到相近的标准品,几乎不可能,而毛细管是相对于标准品来检测的,所以问题较多,对测定结果误差影响较大。旋转法者是可以不依赖于标准品的检测,所以较为准确。

  但毛细管法比较简单、仪器便宜在一些小医院有一定市场。

  质量控制:

  血粘度特别是全血粘度的质量控制非常困难,主要是没有合适的质控物。现在市面上卖的多是刚性球体悬浊液,与血液的性质相差很大。

  关于血浆的质控相对容易,因为血浆是牛顿液体,涉及参数少,笔者用生理盐水做质控制效果不错。但要注意生理盐水的粘度与温度有关,用25℃的粘度值控37℃就不对了。

  对于全血粘度的质量控制就很困难了。可以使用多人分的全红细胞混合液做大致的评估。平时一般用相关指标联合分析,可以及时的发现问题,以确保报告单的可靠性。但这要求对血液动力学以及生理病理变化了解相当清楚。作血液动力学检测,有很深的流体力学和医学知识是很重要的。使用旋转法的可以通过检测确保转速、筒锥表面的清洁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
 
    全血粘度(Whole blood viscosity)

    全血粘度的报告方式一般包括高、低切变率下的粘度。血液在血管内作稳态流动时分为许多液层,每层流速不同,愈靠近血管中心部分,流速愈快,距血管中心愈远,流速愈慢。在管壁处,液层附着在管壁上,流速为零。血液的这种流动性质称为层流。在血液层流中相对移动的各层之间产生的内摩擦力的方向一般是沿液层面的切线,流动时血液的变形正是这种力所引起的,因此叫做切变力(又叫剪切力),单位面积上的切变力叫做切应变力,又称切应力。在层流中,单位距离的两个液层流速不同,两层间速度差叫速度梯度,又称切变速度,简称切变率(单位:秒-1,即s-1),并分为高切变率(范围100~200s-1),中切变率(50~60s-1)和低切变率(1~20s-1)。血液粘度是衡量血液内磨擦或流动阻力的指标,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因此血液粘度也有一定波动范围。

    全血粘度的测定能为临床许多疾病,尤其是血栓前及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提供重要依据。

互联网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