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颌骨肿物为始发症状的肾透明细胞癌病例分析

2022.1.09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肾癌为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占恶性肿瘤的2%~3%,其中以肾透明细胞癌最多见。肾癌早期即发生远处转移,约30%的患者就诊时已有远处转移,最多见于肺及骨骼。在颌面部以口腔内转移灶多见,尤其是舌体,其次是鼻腔及鼻窦,极少转移至下颌骨。有统计表明,约2%的肾癌患者因转移灶病变首发而就诊,而以下颌骨病变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十分少见。通过PubMed检索,肾癌转移至下颌骨,仅有8例报道,其中4例下颌骨病变为始发症状。检索CNKI数据库,仅有2例相关报道。

 

本文报告2例颌骨肿物作为始发症状的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结合文献分析其发病特点,旨在为避免误诊误治提供参考。

 

1.病例报告

 

病例1,女,70岁。右侧颊部肿物渐进性增大4个月余收入院。4个月前,右侧颊部出现拇指大圆形肿物,无疼痛。此后缓慢增大,伴右侧下颌前磨牙区疼痛,于当地医院拔除1颗患牙,后肿物未消退。曾自行刺破,局部有暗红色液体流出。检查见右侧下颌骨体部膨隆,约4 cm×5 cm大小,质软,界限清晰,无明显触压痛,随皮肤无活动,皮肤完整。色泽、质地正常,下唇麻木。开口不受限,口内45、47前庭沟隆起,质软,黏膜完整,45、47松动,46缺失。下颌下、颏下及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术前颌面部CT显示:右侧下颌骨体右侧份可见膨胀性骨质破坏,范围约3.4 cm×3.3 cm×4.0 cm,累及牙槽骨及下颌神经管,破坏区见软组织密度影充填,密度不均,颊舌向突破骨质,累及颌周软组织,界限不清(图1)。

 1608080276998437.png

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术前初步诊断为右侧下颌骨恶性肿瘤。

 

病例2,男,56岁。因左侧下颌骨渐进性增大3个月余收入院。3个月前左侧下颌骨出现一质硬肿物,伴下唇麻木不适,未予以重视,近期肿物逐渐增大。检查见左侧下颌骨体部下缘膨隆,有一约3 cm×3 cm大小质韧肿物,界限清晰,活动度差,无明显触压痛,表面皮肤正常,下唇及颏部皮肤麻木明显。口内左侧下颌牙列均无松动、疼痛等不适。下颌下、颏下及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术前CBCT显示:左侧下颌骨下缘可见界限清晰的低密度骨破坏影,累及下颌神经管,颊舌向骨皮质破坏,可见腔内软组织增生(图2)。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术前初步诊断为左侧下颌骨肿物。

 1608080297370174.png

2.结果

 

2例患者分别于局麻下经口内及皮肤切口行“下颌骨肿物切取活检术”,术中肉眼所见病灶有菲薄不完整包膜,肿瘤剖面呈暗红色,质软,血运丰富。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可见典型胞质透亮癌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可见CKP灶性(+)、Vimentin(+)、CD10(+)等阳性结果,考虑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图3)。术后经泌尿外科会诊,行腹部增强CT,可见肾区软组织肿块,考虑肾癌(图4)。

 1608080438590075.png

1608080469230420.png

肿瘤多学科会诊建议做PET-CT,了解全身是否合并其他转移灶,并转泌尿外科行手术治疗肾原发肿瘤,术后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密切观察转移灶的进展情况。但2例患者出于经济及宗教因素,拒绝接受后期检查及治疗。通过多次电话随访,病例1术后48个月,病例2术后10个月,未进行复查及相关治疗,下颌骨肿块进一步发展但生活仍能自理。

 

3.讨论

 

3.1发病情况及发生机制

 

肾癌多见于60岁以上男性,与吸烟关系密切,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肾细胞癌缺乏早期临床表现,晚期主要表现为血尿、腰痛及腹部肿块。肾细胞癌转移较早,其转移途径一般认为是血性转移。肾癌远处转移率仅次于男性肺癌与女性乳腺癌之后,排名第3。肾癌肺转移最为多见,其次为骨骼转移,后者又主要见于脊柱、骨盆等部位,当RCC患者出现骨痛、高钙血症及贫血时,多提示伴骨转移。

 

本组2例患者,男性无异常而女性有中度贫血。在无肺转移情况下出现的口腔颌面部转移癌瘤,胸腔Boston静脉丛可能对肿瘤细胞的逆行性转移起到重要作用。病变好发于下颌骨体部后牙区,可能与下颌骨血管结构及红骨髓量有关。下颌角区血管随下颌角形态改变而弯曲,血流减慢,促使癌细胞析出而形成转移灶。此外,根尖周炎、牙周炎等病灶,使得颌骨长期处于慢性炎症期,也是促进肿瘤细胞定居的重要因素。

 

3.2临床表现与特点

 

本组2例以颌骨肿物为始发症状,与常见下颌骨恶性肿瘤类似。肿物沿颌骨颊舌向生长,在3~4个月内病变迅速发展,出现牙松动、疼痛伴神经麻木等症状,但其下颌骨病灶局部无明显疼痛感,这与恶性肿瘤有明显差别。其影像学表现类似,即下颌骨出现溶骨性破坏,突破骨皮质,但与正常骨组织界限仍较为清晰。临床上遇见此类患者,常被考虑为颌骨牙源性肿瘤或原发性恶性肿瘤而忽略颌骨转移可能。

 

为早期明确诊断,若颌骨病变发展较快,局部无疼痛且早期无明显牙痛病史,应考虑肾透明细胞癌颌骨转移的可能。为进一步鉴别诊断,首选CT检查,明确颌骨病变性质、范围,了解病变与邻近牙、下颌神经管等结构之间的关系。其次需进行全面体检,注意询问患者有无既往肿瘤病史,是否有肾区疼痛不适或有血尿等症状。

 

若高度怀疑为肾癌颌骨转移,应行软组织活检术,联合术前影像资料,相关体征及肾脏CT等检查,可得出明确诊断。尤其需注意与牙源性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odontogenic carcinoma,CCOC)鉴别,CCOC以下颌骨前磨牙区无痛性肿物为常见临床表现,与本组2例患者表现类似。目前主要依据病理检查进行区分,CCOC含有透明细胞及基底样细胞,而RCC病灶常伴出血灶,主要由透明细胞构成。Vimentin及CD10等免疫表型阳性,可提示病灶为肾性来源。

 

3.3治疗与预后

 

一般认为,以转移灶为始发症状的RCC预后较差,多伴有全身其他多部位转移,平均生存期不超过1年。但也有文献报道,肾癌伴孤立灶转移的患者,经原发灶切除、转移灶切除及全身治疗后,部分患者可获得较长生存期。本文报告的2例患者,原发灶、病灶均行治疗,分别随访1~2年,均带瘤生存。有统计表明,在治疗原发肿瘤基础上彻底切除骨孤立转移灶,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期,具有积极意义。

 

目前公认的手术指征包括:①顽固性骨痛;②濒临骨折;③全身状况良好可耐受全麻及手术;④存活期预计大于3个月。对于肾透明细胞癌仅转移至下颌骨者,颌骨病变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进食、发音及面部外形等方面。本组2例患者虽未接受后期诊治,但病情发展较为缓慢,有较长生存期,针对下颌骨病灶治疗方案的讨论仍有临床意义。建议在患者就诊至专科后,一旦确诊颌骨病变为RCC远处转移病灶,应完善PET-CT,了解全身其他器官及组织转移情况,待临床资料完善后,与泌尿外科、肿瘤科、疼痛科等学科在多学科团队模式下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

 

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可再次评估颌骨病变。对于颌骨孤立转移灶,可作为独立原发病灶处理。病变未侵及下颌骨下缘或牙槽骨者,可考虑矩形截骨,切除颌骨病变;对于侵及颌骨上、下缘者,若患者全身状况稳定,可耐受长时间的全麻手术,可行下颌骨截骨术。根据患者身体情况、预估生存期及经济能力等因素,考虑颌骨缺损修复方式。由于RCC的“亲骨性”,在排除全身其他骨骼转移的情况下,可考虑髂骨植骨术、带血管蒂游离腓骨植骨术等方式;对于已有全身多发转移病灶、预后生存期差、颌骨病变巨大且明显影响进食的患者,可考虑局部切除病变联合服用索拉菲尼、舒尼替尼等络氨酸酶抑制剂类靶向药物治疗,给予合理的镇痛治疗,以期尽量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一般对于RCC骨转移患者,需服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抑制骨吸收。但由于其存在颌骨坏死风险,对于RCC伴颌骨孤立转移灶的患者,服用此类药物是否会加重颌骨病变,仍有待研究。


互联网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