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多发巨大后肾腺瘤病例分析

2022.3.03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1.病例简介

 

男,60岁,体检B超发现左肾占位1周,无发热,无腰痛、血尿、尿频、尿痛等。CT检查见图1A~F,诊断为左肾多发巨大占位,肾癌可能。CT平扫示左肾上、下极各见一巨大类圆形混杂密度肿块,大小分别为10.2 cm×13.5 cm×12.6 cm和8.8 cm×13.9 cm×13.5 cm。术中见肿块突出于肾表面,上极及下极各见一巨大肿块,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见包膜,质韧,疑诊肾癌,行左肾及肿瘤切除,送病理检查。病理镜下显示肿瘤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小而一致,分化成熟,无明显异型性,未见核分裂象,肿瘤细胞密集排列呈腺泡状、小管状结构(图1G)。病理诊断为左肾多发后肾腺瘤(metanephric adenoma,MA)。

 

1646296021386913.png

图1 左肾多发MA。CT平扫示左肾上、下极各见一巨大类圆形混杂密度肿块,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内见大片状低密度影及点结状钙化(箭,A);CT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边缘见粗大的供血动脉,强化程度接近肾皮质强化,内见斑片状、星芒状低密度影(B);静脉期肿块强化低于肾皮质,边界更为清楚(C);分泌期肿块内低密度区逐步缩小,呈渐进性延时强化(D);多平面重组显示肿块的位置与邻近器官的关系,左肾皮质受压呈新月形,左侧肾盂、肾盏受压变形,未见明显侵蚀破坏,左肾静脉内未见充盈缺损,腹腔内及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多平面重组更加清楚直观地显示肿块的位置(E);CT血管成像示肿瘤由左肾动脉供血,肿瘤血管呈“抱球征”(箭,F);病理镜下显示肿瘤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小而一致,分化成熟,无明显异型性,未见核分裂象,肿瘤细胞密集排列呈腺泡状、小管状结构(HE,×10,G)

 

2.讨论

 

MA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肾脏上皮源性良性肿瘤,1992年由Brisigotti等以MA命名,并认为其可能是Wilms瘤的良性对应体。1996年将MA归入良性肾脏腺瘤。1998年WHO肾脏肿瘤分类中指出,肾腺瘤是来源于肾脏上皮组织的良性肿瘤,包括肾嗜酸细胞腺瘤、肾乳头状腺瘤、MA,以MA最为罕见。2004年WHO肿瘤分类中将MA、后肾腺纤维瘤及后肾基质瘤归为一类,统称为后肾源性肿瘤。MA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发病率为0.2%~1.0%,以成年女性多见,男女比例为1∶2,好发年龄40~60岁,偶见于儿童,一般为单发。通常为体检或意外发现,无明显临床症状,少数患者可有腰腹部疼痛,扪及包块,无痛性肉眼或镜下血尿,泌尿系感染,还可出现红细胞增多症、高钙血症、高血压等。

 

本病目前以个案报道为主,主要发生于肾脏皮质,呈圆形或类圆形,单侧单发多见。本例为左肾多发,临床较少见。MA缺乏特征性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术前极易误诊为肾癌。文献报道多数MA的CT表现为肿块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平扫密度较均匀,相对于周围正常肾实质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增强扫描早期实质部分无强化或轻度强化,增强扫描后期及延迟期实质部分强化明显,其强化方式为渐进性不均匀强化,肿瘤较大时易发生囊变、出血坏死。郑吟诗等报道的1例MA动脉期呈明显不均匀强化,与本例强化方式相似。

 

本例CT增强扫描动脉期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并见粗大供血动脉呈“抱球征”,静脉期及分泌期瘤内低密度区逐步缩小,呈渐进性延时强化,与正常肾皮质分界清楚,肾血管、肾盂肾盏未见明显侵蚀破坏,并无肾脏恶性肿瘤“快进快出”的强化特点及侵袭性表现。误诊的主要原因为多发MA极为罕见,对本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认识不足。MA术前诊断较为困难,与肾癌难以鉴别。大多数MA增强扫描呈轻至中度强化,与乏血供肾癌鉴别困难,确诊必须依靠病理学检查。

 

巨大MA需与肾母细胞瘤鉴别。肾母细胞瘤多见于儿童,而MA常见于成人,且MA不具有肾母细胞瘤的侵袭性生长的特征。若肾脏肿块较大,边界清楚,平扫密度不均,其内可伴有钙化,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中央见星芒状低密度区伴有渐进性延时强化,对周围器官推移压迫,无明显侵犯及转移,且无临床症状时,应考虑到MA的可能。MA是罕见的肾脏良性肿瘤,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征性,术前难以明确诊断,大多数误诊为肾癌而行根治性全肾切除,确诊需依靠病理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主要显示肿瘤位置、形态、大小、密度以及与邻近组织的结构关系,有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等信息。目前,一般认为MA为良性肿瘤,预后良好。若术前能明确诊断,治疗上首选采取保留肾单位手术,但也有文献报道可伴有淋巴结转移或伴有其他恶性细胞成分。故术后应长期密切随访。

 


互联网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