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一例原发性桥小脑角淋巴瘤病例分析

2022.3.12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原发于桥小脑角区的淋巴瘤罕见,术后易复发。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收治1例原发于桥小脑角淋巴瘤,现报告如下。

 

1.病历摘要

 

男,48岁,头痛、头晕20d,伴右耳耳鸣10d。既往体健。查体:右耳听力减退,余未见异常。头部MRI示右侧桥小脑角长T1、稍长T2信号肿块影,边界不清,周边可见水肿带,约3.0 cm×2.5 cm×2.0 cm,增强后均匀强化(图1A)。入院诊断为听神经鞘瘤。行右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术中见病变灰白色,质地偏韧,瘤壁与小脑、脑干、面神经、听神经及三叉神经黏连紧密,界面不清,肿瘤未侵及内听道,镜下分块全切除病变,复查MRI病变全切除(图1B)。术后右侧轻度面瘫,右侧听力消失。病理诊断:B细胞型淋巴瘤(图1C)。

 


图1A第1次术前增强MRI;1B术后增强MRI显示:肿瘤全切除;1C病理示:B细胞型淋巴瘤(苏木精-伊红染色×200)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白细胞共同抗原(LCA)(+)、CD20(+)。术后1个月病人因间断头晕、呕吐伴行走不稳再次入院,查体:右侧轻度周围性面瘫,右耳听力消失,站立不稳,感觉性共济失调。复查MRI右侧桥小脑角肿瘤复发,肿瘤较初次术前明显增大,合并脑积水(图1D、1E),再次经原切口入路切除肿瘤,术中见肿瘤与小脑、脑干及面神经、听神经黏连紧密,边界不清,镜下全切除肿瘤。复查MRI肿瘤全切除,脑积水缓解(图1F),病理诊断为B细胞型淋巴瘤。免疫组化染色:LCA(+)、CD20(+)、CD3(+)。第2次术后病人颅内高压症状显著缓解,行走不稳改善,术后行替莫唑胺化疗,未行放疗。第2次术后2个月复查MRI,未见肿瘤复发。

 


图1D术后1个月复查MRI示:肿瘤复发;1E冠状位MRI显示:幕上脑积水形成;1F第2次术后增强MRI示:肿瘤全切除

 

2.讨论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多好发于幕上脑叶,原发于桥小脑角的淋巴瘤非常少见。桥小脑角淋巴瘤多表现为典型的小脑脑桥综合征,出现第Ⅴ、Ⅵ、Ⅶ及Ⅷ对脑神经受损的症状及小脑性共济失调。当肿瘤增大,脑干受压移位,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产生非交通性脑积水,出现颅内高压症状,本例病人出现相同症状。

 

桥小脑角淋巴瘤与听神经瘤有相似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易误诊为听神经瘤。听神经瘤瘤体通常较大,多呈囊实性,增强扫描多呈环形或不均匀强化,CT骨窗像内听道口扩大,而桥小脑角淋巴瘤内听道口较少扩大,可与之鉴别。桥小脑角脑膜瘤MRI表现为T1等(或)高信号,T2高信号,多均匀强化,增强后可见脑膜尾征,基底较宽。桥小脑角淋巴瘤还需与侵袭性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复发相鉴别,后者多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病人血清乳酸脱氢酶可升高,若合并结外病变>1个及B组症状(伴不规则发热、盗汗、痛痒及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神经系统复发可能性增高,而桥小脑角淋巴瘤则不具有这些特征。

 

PCNSL的病程进展非常迅速,手术及放、化疗能延长病人生存时间。桥小脑角淋巴瘤较少见,目前仍无治疗桥小脑角淋巴瘤的标准方案。Wen等认为应尽可能全切肿瘤,全脑放疗后再行化疗可改善症状和延长生存时间,激素治疗也能减轻水肿并诱导肿瘤细胞坏死。PCNSL的放化疗治疗方案是否适合桥小脑角淋巴瘤,仍需继续研究,但手术切除肿瘤,术后辅以替莫唑胺单药化疗能缓解肿瘤复发,但其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互联网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