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一例皮肤原发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误诊病例分析

2022.4.04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瘢痕疙瘩是整形美容外科中常见的皮肤病损,但对原发于皮肤的淋巴肿瘤,却可能缺乏应有的警觉或认识,容易发生漏诊或误诊。现就1例皮肤原发问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误诊为瘢痕疙瘩的病例予以报道,以期同行们对ALCL加以重视,减少误诊,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病例

 

患者女,45岁,入院前4个月发现右膝部有一黄豆粒大小的肿物,逐渐增大至拇指头大小,伴有瘙痒、疼痛并影响外观而前来就诊,门诊以“右膝部肿物:瘢痕疙瘩?”入院治疗。

 

查体:患者精神、营养状态良好,体温正常,皮肤无水肿和色素异常,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肝、脾检查未见异常。专科检查:见右膝下偏内侧有一个4 cm×5 cm、隆起于皮面约1.5 cm、表面光滑、淡红色的圆形肿物,质偏硬,基底不甚清晰,可移动。实验室检查:肝功能中球蛋白34 g/L,稍升高,血常规、凝血功能和肝功能其他项目指标均在正常范围。

 

入院第3天在腰硬脊膜外麻醉下行右膝部肿物切除、局部易位皮瓣转移修复术(图1)。术中见肿物局限在皮肤层,未侵及深筋膜。切除肿物送病理科常规检查,诊断为“淋巴瘤”,加做免疫组织化学项目进行分类鉴别诊断,白细胞抗原(leukocyte antigen,LCA):+++;细胞分化簇(cluster of differention,CD)43:+++;CD30:+++;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CD8:-;CD79a:-;T细胞浆内抗原-1(TIA-1):+;神经源性组织标志蛋白S-100(S-100蛋白):-;黑素瘤(HMB45):-;波形蛋白(Vim):+。最终病理诊断报告为“右膝部皮肤原发问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图2、3)。

 

1649064359280466.jpg

1649064359188724.jpg


经肿瘤科会诊后转肿瘤科继续治疗,并追加胸腹部CT扫描检查,无阳性发现。因经济原因,患者未接受放化疗,2年后死于全身转移恶性淋巴瘤。

 

讨论

 

ALCL最早于1985年由德国病理学家Stein等首次描述,并确认为一种新的淋巴瘤类型,是一种较少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占全部NHL的2%。ALCL具有下列特征:细胞体积大、核大而不规则、细胞弥散或巢样沿淋巴窦或滤泡间浸润,几乎所有的瘤细胞均强烈表达细胞因子受体Ki-1(CD30),故又称之为“Ki-1淋巴瘤”或Ki-1阳性大细胞淋巴瘤。

 

ALCL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发病高峰集中在青少年和老年,以男性居多。发病形式可分为原发型和继发型。原发型ALCL临床上又可分为两种类型:原发系统型ALCL(累及淋巴结或结外,包括皮肤)和原发皮肤型ALCL(在发病时无皮肤外的受累)。继发型ALCL多继发于蕈样霉菌病、Lennert淋巴瘤、霍奇金病或者在HIV感染的基础上发生。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淋巴瘤新分类法又将ALCL拆分为ALK+和ALK-两个独立类型的淋巴瘤,两者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和生物学行为。ALK+ALCL起自活化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好发于30岁以前的儿童和青少年。而ALK-ALCL好发于40~65岁中老年男性,主要累及淋巴结,很少累及结外。

 

两种类型的ALCL在治疗反应、预后和长期生存等方面都存在差异,ALK-ALCL的预后远远差于ALK+ALCL,5年生存率低于49%。原发皮肤型ALCL临床表现为慢性复发性皮肤病变,反复出现单个或多个结节或斑块,偶以结节为主者,结节坚实,淡红色至紫红色,直径多超过1 cm,部分可达8~10 cm,表面常破溃。

 

肿瘤好发于肢体,其次为头皮,亦可见于躯干。约25%的患者可出现部分或完全性自发性肿瘤消退,只有少数患者进展成全身性恶性淋巴瘤。原发性皮肤ALCL疗效相对较好,行单独病变切除后,再辅以化放疗,5年生存率可>90%,即使复发,再治疗后仍有希望获得再次缓解。

 

本例患者为中年女性,原发性皮肤ALCL为ALK-,符合ALK- ALCL者好发年龄,但非好发性别。患者入院时除发现右膝部肿物外,体格检查未发现体表有其他病变,无浅表淋巴结肿大。术前实验室检查,除肝功能项目中球蛋白34 g/L稍高外,其他各项检查包括血常规、出凝血功能等的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对于右膝部这一貌似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瘢痕疙瘩”的孤立性肿物未能在第1时间内做出诊断,尽管在“瘢痕疙瘩”诊断后“?”,但根本没有想到“原发性皮肤淋巴瘤”。术后经病理检查才得以确诊。分析其原因:

 

(1)原发性皮肤ALCL是一种较少见类型的淋巴瘤,我们既往缺乏诊治本病经验,不易从皮肤局部的肿块联想到淋巴系统肿瘤病变;(2)专科思维的惯性,容易从本专业的范围内思考,而较易联想到瘢痕疙瘩;(3)对体表肿瘤的知识掌握不够宽广、全面,对相近专业的期刊杂志浏览不够。事后我们在CNKI网上搜索,在病理学、肿瘤学、皮肤病学、血液病学等专业杂志上都登载过多篇有关ALCL的文献,对ALCL的特点、分型、鉴别、诊断等均有所报道,但这些文献并未引起我们的注意,概念薄弱以致发生误诊,而可能引发医疗纠纷的潜在风险。钟盛全等报道,ALCL的误诊可能成为引发医疗纠纷因素,对此应引以为诫。

 

ALCL与瘢痕疙瘩的区别在于:(1)瘢痕疙瘩一般有局部皮肤受伤的经历,除极少数不能回忆起外伤史者外;(2)瘢痕疙瘩边沿的颜色一般比中间部位鲜艳,且有明显向原皮肤损伤范围外呈足突样生长的趋势,故又有“蟹足肿”之名;(3)瘢痕疙瘩质地更较坚硬;(4)瘢痕疙瘩有一定的种族好发性和家族遗传背景,青壮年多见,较少见于老年人,手术切除后局部易复发。

 

从上述特点可以初步对瘢痕疙瘩与ALCL进行区分。再加以病理学检查,即可确诊:


(1)在病理切片上,瘢痕疙瘩由致密、编织成丛状的胶原纤维组成,而皮肤ALCL则是由“细胞体积大、核大而不规则、细胞弥散或巢样沿淋巴窦或滤泡间浸润的大淋巴细胞”组成。


(2)瘢痕疙瘩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向外周正常皮肤呈浸润性生长的特点,其成纤维细胞在低血清浓度(1%)培养条件下,生长密度较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显著提高,颇似肿瘤成纤维细胞和转化人成纤维细胞。因此,一些学者认为瘢痕疙瘩是一种良性肿瘤,由于生长控制的调节机构不适当表达所致,但不会发生广泛系统性的病变;而ALCL则有少数患者进展成全身性恶性淋巴瘤。


(3)局部手术切除的目的意义不同:原发性皮肤ALCL的手术切除加进一步的放射治疗或化学药物治疗,是为减少肿瘤的复发、延长患者的生命;而对于瘢痕疙瘩的手术治疗和后续的放射或其他相应治疗,目的是减少瘢痕疙瘩局部复发,维持较好的美容效果。由于ALCL是一种恶性肿瘤性质的疾病,可以威胁患者的生命,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不仅可以减少医疗纠纷,也是对患者生命权的尊重,医师不可大意。


互联网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