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原发性肝淀粉样变性病例报告

2022.3.24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系统性淀粉样变性是由于淀粉样蛋白在全身细胞外组织间隙中沉积,从而破坏细胞和器官功能的疾病,约30%淀粉样变性累及肝脏。肝淀粉样变性是一种罕见病,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因而极易误诊、漏诊。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64 岁,因“腹部不适半年余,加重10 余天”入院。患者半年前开始自觉腹部不适,两次就诊于外院,首次就诊查肝功能提示GGT 491 U/L,ALP 213 U/L,转氨酶正常;肾功能提示肌酐159 μmol/L;未明确诊断,予以保肝(不详)、保肾(海昆肾喜胶囊)对症治疗,未见明显缓解。近期体质量下降约10 kg。既往无明确家族遗传病史,无肝病、肾病史。


入院时查体:体温36.3 ℃,脉搏65 次/min,呼吸16 次/min,血压113/75mmHg;无肝掌、蜘蛛痣;腹平软,腹壁触诊有结节感,肝肋下约5cm,剑突下约7cm,质韧;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


入院后辅助检查:血常规:红细胞3. 6×1012 /L,血红蛋白105g/L;尿常规:尿潜血(++ ),尿蛋白(+++ ),白细胞酶活性(++),尿白细胞计数148.0 /μL,尿白细胞24.7 /HPF;肝功能:AST 57.8 U/L,GGT 944.8 U/L,ALP 367.8 U/L,总蛋白61.5g/L,白蛋白(ALb)29.6 g/L;尿素氮13.47 m moL/L,肌酐181.1μmoL/L,尿酸531μmoL/L;血脂:胆固醇8.03 m moL/L,甘油三酯2.48 m 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23 m moL/L;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21.64 ng/mL,丙型肝炎抗体、乙型肝炎标志物、凝血常规、抗核抗体系列、抗-M2、铜兰蛋白均为正常。


肝胆脾多排CT三期增强提示:(1)肝脏形态饱满,肝下缘达肋弓下,表面欠光滑,各叶比例尚协调,肝门肝裂不宽,考虑慢性肝损伤可能性大;(2)肝脏多发斑片样低强化区,考虑不均匀脂肪肝可能性大。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HE染色嗜酸性物质沉积(图1),刚果红染色阳性(图2),诊断为肝淀粉样变性。


1648118453859816.png


综合以上检查结果,结合临床表现,最终诊断为肝淀粉样变性、肾功能不全、高脂血症。患者放弃治疗,要求出院。

 

2 讨论


肝淀粉样变性临床罕见,在19 世纪初Rokitansky与Virchow最先提出。淀粉样变性根据变性蛋白及其前体不同,被分为15 种以上,主要有5 种系统性淀粉样变,包括AL、AA、TTR、ApoAI、SSA,占99%以上,引起肝损伤的主要为AL、AA、ApoAI、SSA。30%以上存在肝损伤临床表现。


肝淀粉样变性临床症状多无特异性,主要为乏力(72% )、纳差(60% )、明显消瘦(26% )。肝损伤时,转氨酶往往正常或轻度升高,多表现为GGT、ALP 升高(86% ),ALP 多大于正常值上限1.5 倍以上;极少会出现黄疸。常有肝肿大(81% ),脾脏肿大较少见,可有腹水出现,肝脏超声可见斑片状低回声,CT及核磁为稍低密度或正常,增强扫描静脉期及延迟期可见片状低密度。也可见到其他器官病变,89%伴有肾损伤,出现蛋白尿,还可伴有心脏壁变薄、胆囊壁、肠壁等改变。经活组织检查刚果红染色阳性,可明确组织器官淀粉样物质沉积,且肝活组织检查出血率较低(4%);也可取其他病变部位活组织检查。有研究表明,腹壁脂肪、齿龈、舌、直肠黏膜活组织检查阳性率可达80%以上,这在一般状况差、重要的组织器官无法进行活组织检查的情况下,尤其适用。


该病诊断困难、误诊率极高,临床确诊需要活组织检查。Park等研究表明就诊时考虑肝淀粉样变性仅26%;误诊的原因主要是临床表现较复杂,需依赖肝活组织检查,另外对该病认识不足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临床诊断中需要与以下疾病鉴别:(1)肝炎:与该病一样均有肝肿大,但有相关导致肝炎的病因,如病毒感染、免疫异常、酒精及药物损害、血吸虫病等,肝功能异常为转氨酶升高,多伴有黄疸,肝淀粉样变性以ALP升高为主,没有或轻度黄疸及转氨酶升高。(2)布-加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肝脾肿大、门体侧支循环和腹腔积液;当肾静脉回流受阻,造成肾脏淤血、肾损伤,表现为蛋白尿、血尿,另外下肢水肿严重且出现早,脾大较一般肝硬化更明显,肝损伤则相对较轻,与肝淀粉样变性较难鉴别,B超或CT检查有助于确诊,必要时可行血管造影。(3)肝豆状核变性:临床上可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锥体外系症状、肝硬化、精神症状、肾损伤,与肝淀粉样变性区别在于该病有角膜色素环(K-F 环)及铜代谢异常。(4)脂肪肝及脂肪肝性肝硬化:均可有肝肿大,多有嗜酒史,血脂高,肥胖,轻度脂肪肝多无临床症状,B超及CT提示脂肪肝或肝硬化,肝活组织检查可见肝细胞脂肪变性。(5)肝糖原累积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葡萄糖-6-磷酸酶先天性缺乏,糖原无法分解,肝内大量糖原沉积,使肝脏明显肿大,伴低血糖、高脂血症,CT提示肝糖原沉积,发病年龄多为出生后及婴幼儿时期。(6)肝脏肿瘤:多表现为肝区疼痛,肝肿大,腹部B超及CT提示肝脏占位。一些肝脏恶性肿瘤,如血管内皮肉瘤、脂肪肉瘤、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等也可表现为肝大,但恶性程度高,病程短,进展快,早期即发生转移,并迅速出现肝衰竭。(7)血液系统疾病:该病多有发热、淋巴结肿大,血常规明显异常,行骨髓穿刺即可排除。


该病预后差,未经治疗中位生存期9个月,Park等研究提示5 年生存期13% ~ 17% ,肌钙蛋白、尿酸与预后密切相关,其他脏器损伤会增加其风险。但该病早期诊断后经治疗生存期可明显延长,缓解率可达40% ~70%。


综合分析该病例特点并结合以往病例研究,总结如下:(1)该病误诊率高,常被误诊为布-加综合征、脂肪性肝病、肝癌、其他代谢性肝病等,经反复检查,最终需要活组织检查。(2)患者以腹部不适、消瘦、乏力、纳差等为主要表现,往往反复就诊,治疗效果不佳。(3)该病可伴有多系统病变,肝肾是最常累及的器官,当无明确肿瘤、免疫、代谢等其他病因,应及时行活组织检查明确诊断。(4)肝脏增大,肝肿大程度与肝损伤程度不相关,呈弥漫性改变,超声可见斑片状低回声,CT及磁共振成像图像为稍低密度或正常,增强扫描静脉期及延迟期可见片状低密度;也有少部分有脾脏增大。(5)肝损伤表现为ALP 升高、肝肿大,而转氨酶往往正常或轻度升高。只有掌握本病的临床特点,积极作相应的检查,才能及早做出正确的诊断,早期治疗可改善预后。


互联网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