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一例巨痣合并体表恶性蝾螈瘤病例分析

2022.3.30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一、病例介绍

 

患儿男,1岁,因出生后全身大面积黑色素痣于2007年8月10日入院。患儿为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家族史无异常,无类似疾病,其父母非近亲结婚,体健。患儿母亲怀孕8周时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未服用药物,余孕期无异常。

 

检查:可见下腹部、背部、臀部及双侧大腿成片状黑色斑块,约占体表20%左右,其余全身可见多处散在点、片状黑色斑块,病变部位局部组织增厚,未及局限性肿块(图1)。

 

1648612178175338.jpg


图1 第1次置入扩张器术后,可见巨痣为主要分布于躯干的黑痣(1a),臀部及双下肢见散在分布斑点样黑痣(1b)

 

患儿发育正常,营养良好,腹平软,腹部未及肿块,肝脾未及肿大,无压痛,四肢无肿块,活动自如。

 

2007年8月15日行一期手术,于后背上部皮下植入200 ml扩张器1枚,术后12 d开始隔日注射生理盐水,每次10~30 ml,达350 ml后停止注水。2个月后,手术取出扩张器,同时切除部分黑色素痣并送病理检查(图2),提示为黑色素痣改变(图3)。

 

1648612179584089.jpg

1648612179528475.jpg

 

图2 第1次巨痣切除术后3个月,准备行第2次扩张器置入术前情况,箭头所示范围是第1次手术切除后扩张皮肤覆盖区域;图3 第1次术后的病理切片,组织皮肤表皮及真皮层见大量痣细胞巢,局部生长活跃,HE×20 

 

2008年7月21日行二期手术,分别于胸部、背部、腹部及左侧大腿植入扩张器,扩张完成后切除腹、背部及左侧大腿的部分黑痣。2009年5月20日行三期手术、2010年1月13日行四期手术,方法与一、二期基本相同,而且切除了大部分的黑色素痣(图4)。

 

1648612179903014.jpg


图4 第4期扩张器取出术前,可见大部分黑痣已切除4a:前面观;4b:背面观

 

但四期术后于2010年10月22日患儿复诊时,发现左侧腹、背部有一肿块,质地硬,凸出皮面,界限不清,无破溃。CT检查提示局部不规则肿块(图5),再次入院,于2010年11月3日行手术切除,术中发现肿块侵及腹部深部组织,呈鱼肉状、质脆易碎、无明显包膜,无法全部切除。肿块予大部分切除,创面予移植皮片覆盖。切除肿块送病理提示恶性蝾螈瘤(图6),免疫组化:Vimentin(+),S100局部(+),MyoDl局部(+),Actin平滑肌局部(+),CD34散在(+),ki67最密处约30%(+)。

 

1648612179871020.jpg

1648612180294012.jpg


图5 第4期术后行CT图像检查,左侧腰背部及腹壁软组织内可见不规则形软组织异常密度影,密度不均匀,边界欠清,CT值约-88~44 HU,竖脊肌及左侧臀肌受累,左侧臀部、左侧腹壁皮下脂肪内可见网格状致密影;图6 第5次术后的病理检查:可见肿块由梭形细胞(箭头所指)构成,局部排列呈交织状、血管外皮瘤样结构及鱼肉状,并与周围痣细胞团交织排列,两者关系紧密似有过度,瘤细胞核分裂像易见,散在坏死灶形成,灶性区见胞浆红染、核偏位细胞(6a:HE×20,6b:HE×40)

 

术后请肿瘤科会诊后认为化疗或放疗对蝾螈瘤均无明显效果,而且儿童对放、化疗耐受性差、并发症多,故未行其他治疗自动出院。2011年7月24日原手术部位蝾螈瘤复发再次入院,复查CT见腹膜后、胸腹腔大范围转移灶(图7)、胸腔积液,患儿出现胸闷、气促、纳差等症状。入院后予对症处理,症状无缓解,治疗2周后家长带患儿离院,2011年9月26日于家,中去世,未进行尸检。

 

1648612180339060.jpg


图7 第5次术后再次入院时的CT:提示病变范围较前明显增大、侵犯范围广,并有外生性增生表现(中间箭头所指)

 

二、讨论

 

恶性外周神经鞘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s,MPNSTs)通常表现为神经纤维瘤或神经鞘瘤,与外周神经或神经鞘病变有关,其在软组织肉瘤中的发病率约5%一10%。恶性蝾螈瘤(malignant triton tumour,MTT)是其一个亚型,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通常发生于肢体末端,并常见于腹膜后,偶见于脑、心、椎管、前列腺等,包含变异的骨骼肌组织,如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组织。

 

在I型神经纤维瘤病(NF-1)患者中发病率约4.6%、总人群发病率约0.000 1%。恶性蝾螈瘤于儿童和青年期高发,婴幼儿罕见。现有报道最大年龄达61岁,最小仅14个月。

 

由于报道病例极少,有关此类疾病的发生、发展仍然存在争议,现在大多数学者提出了多能干细胞学说,但尚未得到确切论证。恶性蝾螈瘤缺乏特异性体征,临床诊断困难,体检最易发现伴发多发性咖啡斑或者是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患者,大部分被报道病例多集中于神经纤维瘤病患者合并腹膜后蝾螈瘤。临床症状往往与肿瘤的起源、部位、层次等相关,常表现为局部压迫症状。

 

CT影像上瘤体常表现为不规则肿块影、密度不均匀、多成分组成,并常有中心坏死或钙化表现。最终确诊往往都是手术切除后进行免疫组化检查完成。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MTT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由于瘤体巨大、手术部位特殊、难以完整切除,术后复发率高、远期预后不良。

 

黑色素痣是一种先天性浅表皮肤肿瘤,其发病率约1/1 000,临床上黑色素痣面积超过体表面积2%,即可诊断为巨痣。巨痣亦有恶变的倾向,发生率约4%~12%,巨痣恶变主要转化为黑色素瘤,死亡率高。通过PubMed数据库查询,未发现国内外相关文献有巨痣转变为恶性蝾螈瘤的相关报道,无法判断早期治疗是否与病变发生、进展有关系。但考虑到防止恶变及改善外形,临床上不管巨痣面积、部位、形态等因素,均主张早期手术治疗。Friedman等报道72例儿童的黑痣应用扩张器进行治疗,年龄最小为8个月,并认为扩张器是修复巨痣的较好方法,且早期修复可以减少恶变的可能。Bauer等也相继使用扩张器治疗67例巨痣。Arneja和Gosain等对最小年龄3个月的巨痣进行了皮肤扩张术,并获得较好的效果。LoGiudice和Gosain分析了儿童扩张器的并发症,认为在背部、腹部、头部、乳房使用扩张器是安全的。因此,本例患儿采用了皮肤软组织扩张法分期切除。Quaba和Wallace认为巨痣患者第1个15年的恶变率为8.52%,本例患儿在第4期术后5岁时即出现恶变,但是并未转化成恶性黑色素瘤,而是转化成恶性程度更高、死亡率更高的恶性蝾螈瘤。

 

我们认为这类巨痣应较早治疗,并以切除病灶为主要治疗目的,其次才是重建美观外形。而对于巨痣恶变的诱发因素、发生机制等也亟需进一步研究,这需要多学科、多专业合作。

 


互联网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