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颈前路再手术后并发颈动脉窦强烈反应致难治性低血压...

2022.4.04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颈前路再手术后并发颈动脉窦强烈反应致难治性低血压病例报告


颈椎前路术后食管瘘的发生率为0.06%,取出内置物是治疗的关键。但由于周边重要血管神经的存在及组织的粘连,导致颈前路再手术出现并发症的风险大大增加。我科收治1例颈前路术后食管瘘患者,取出内置物后出现难治性低血压,考虑由颈动脉窦强烈反应(CSR)所致,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58岁,因“颈椎外伤术后近10年,右颈部脓肿破溃10个月”于2015年4月8日入住我科。患者10年前于外院行前路颈椎椎体次全切+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年前,患者出现颈肩部疼痛,吞咽困难,饮水时呛咳明显,随后患者右侧颈部出现一包块,并出现破溃,见脓液及菜叶流出,至当地医院行抗菌消炎治疗,伤口迁延不愈。颈椎正侧位X线片提示钢板下方螺钉松动、脱出。


患者曾于2014年8月1日至我院就诊,拟行内固定取出,但患者营养状态差,予鼻饲流质,嘱加强营养。2014年8月15日伤口分泌物培养提示白色念珠菌感染,当时考虑患者免疫力低下,可能存在混合感染,予伊曲康唑、头孢克洛抗感染治疗3个月,后患者自行调整为单用头孢克洛抗感染治疗5个月。患者为取出内置物再次入院。


入院查体:血压100/60mmHg,右颈部见一大小约0.5×0.5CM的皮肤轻度红肿区域,皮温略增高,压之有轻度波动感;左上肢各关键肌肌力4+级,右上肢为4级,右Hoffmann征(+)、左侧(-),双侧C6平面以下感觉减退,右侧重于左侧;双下肢肌张力较高,膝踝反射较活跃。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使用氟康唑及头孢呋辛抗感染治疗。颈椎正侧位X线片提示钢板下方2枚螺钉松动、脱出(图1),颈椎CT提示手术节段已骨性融合(图2),松动螺钉压迫前方食管(图3),颈椎MRI提示C3/4水平脊髓变性、C5椎体水平脊髓轻度受压(图4)。吞服碘海醇(X线造影剂)后行CT扫描,未见颈部及纵隔有碘剂泄露。


1649043771725647.png


患者颈部气管及食管活动度差,但考虑到气管推移训练有加重食管的风险,故未行术前气管推移。2015年4月24日于全麻下行前路颈椎内置入物取出术,术中见右侧颈动脉鞘与气管食管粘连紧密。皮下组织解剖层次不清,仔细分离颈部右侧血管鞘和内脏鞘,游离右侧颈动脉,到达椎前,气管食管活动度极差,切除甲状软骨右上角后改善。向右侧牵开颈动脉、迷走神经、颈内静脉,向左侧牵开气管食管,显露已松动的内置物,见内置物表面有大量脓性分泌物,取出内置物。冲洗手术创口,放置负压引流管1根,关闭切口。术中出血300ml,术中患者血压最低至80/40mmHg,予补液、麻黄碱静注后血压维持在80~102/40~58mmHg,中心静脉压(CVP)为3~5CMH2O。


考虑麻醉插管时发现声门狭窄、声带活动度差,保留气管插管,术后入SICU。术后患者血压仍偏低,予多巴胺(DA)[生理盐水(NS)60ml+DA180mg,5ml/h)]升压及补充晶体、胶体以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及尿量,但患者血压依旧偏低,DA用量持续增加,术后第5天,DA用量至18ml/h(NS60ml+DA360mg),同时合并使用间羟胺,血压仅维持在84~96/44~58mmHg,CVP为0~1CMH2O,期间患者24h尿量维持在2300~3600ml,心率65~75bpm。行颈部B超提示皮下组织积液。


请血管外科、心内科、麻醉科等相关科室会诊后,考虑患者对升压药敏感性差,在充分扩容、严密观察患者症状、尿量及末梢循环变化的情况下,强制性逐步撤除升压药,术后第6天,患者停用间羟胺,DA用量降至12ml/h(NS60ml+DA180mg),同时补充血浆、白蛋白等胶体液,血压维持在55~75/32~40mmHg,CVP1~2CMH2O,心率75~90bpm,患者无明显头晕或心慌,24h入量5100ml,尿量2900ml。


术后第7天,DA用量减至4ml/h(NS60ml+DA180mg),患者血压仍维持在58~74/32~38mmHg,继续扩充有效循环血量,CVP4~6CMH2O,心率80~95bpm,复查脑钠肽(BNP)、心肌损伤标志物、肾功能及心电图,均无异常。24h入量7900ml,尿量3325ml。术后第8天,患者完全撤除DA,有一过性心慌症状,心率最高达109bpm,血压最低至44/28mmHg,加大补液速度后患者心率降至约90bpm,血压维持在50~72/30~42mmHg,CVP5~8CMH2O,24h入量7100ml,尿量3470ml。


术后第9天,继续扩充血容量,患者血压升至62~86/42~54mmHg,心率降至75~82bpm,后患者病情逐步平稳,转回普通病房。术后第9~11天,患者尿量较多,平均约5000ml,出量大于入量,但血压逐步升至术前水平,手术12d以后,患者出量与入量基本持平,血压未再出现明显波动。2015年5月5日颈椎CT示内置物取出,颈椎无骨折脱位(图5)。术后继续使用氟康唑及头孢呋辛抗感染2周,伤口愈合良好,6周后拔除胃管,进食后无颈部肿胀、发热等症状,食道瘘未复发。


讨论


颈椎前路术后因内置物松动所致的食管穿孔是罕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保守治疗常效果不佳,死亡率高达65%,取出内置物、彻底清创及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是重要治疗措施。但颈部解剖结构复杂,特别是颈前路术后瘢痕增生、组织粘连,解剖结构难以分辨,导致颈前路再次手术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大大增加。


CSR作为手术并发症,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缓慢,甚至晕厥。根据血压和心率的不同表现,可将CSR分为三种类型:(1)心脏抑制型,心室停搏≥3s;(2)血管抑制型,血压下降≥50mmHg而没有明显的心动过缓;(3)混合型,心率和血压同时下降达到上述标准。CSR多见于颈动脉支架置入及颈动脉成形术后,颈前路再手术后引起CSR致难治性低血压尚无相关报道。


术后低血压存在以下几种可能:


(1)术中损伤颈交感干。星状神经节(颈下神经节)损伤可出现心动过缓,血压不稳。但星状神经节位于第一肋骨小头前方水平或C7横突及第一肋骨颈部之间,术中切口下端暴露至C6/7椎间盘水平,损伤可能性较小,且颈交感干损伤,其主要临床表现为Horner综合征,本例患者术后并未出现上睑下垂、右侧颜面部无汗等症状,故颈交感干损伤致低血压的可能性较小。


(2)脊髓损伤。患者为颈椎外伤术后,颈椎MRI检查可见C3/4水平脊髓变性,高位脊髓损伤可致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从而引起血管紧张度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下降,产生低血压。该患者颈椎CT提示原手术节段已完全骨性融合,脊髓仅在C5水平轻度受压。术中清醒插管,轻度屈颈位,术后患者四肢神经功能无明显加重,复查颈椎CT未见新发骨折及邻近节段成角或移位。故脊髓再次损伤可能性小,无法完全解释术后血流动力学障碍。


(3)颈动脉窦损伤。颈动脉窦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外壁富含弹性纤维及压力感受器,主要感受颈动脉扩张的刺激。压力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其神经冲动沿舌咽神经传至孤束核,兴奋迷走神经,引起心率减慢,同时神经冲动可通过网状脊髓束和孤束脊髓束作用于交感神经中枢,抑制交感神经,使血管张力降低、血管扩张。


本例患者因螺钉松动导致食管瘘,术前气管食管推移训练可能加剧食管损伤,故术前未行推移训练。术中右颈部瘢痕粘连明显,术中为保护颈动脉,行颈动脉鞘切开,游离颈动脉,因气管及食道与周边组织粘连,活动度极差,术中对颈动脉的牵拉强度大,对颈动脉窦可能产生较严重的损伤;术后摆放引流管,位于颈动脉旁,对颈动脉窦可能存在潜在刺激及损伤;术后患者颈部较肿胀,B超检查提示颈部皮下组织积液,炎性反应对颈动脉窦的神经纤维亦存在潜在刺激,故颈动脉窦损伤的可能性极大。由颈动脉窦强烈反应引起的低血压一般持续时间较长,最长可达2周以上。该患者术前血压约100/60mmHg,术后最低血压44/28mmHg,心率65~109bpm,属血管抑制型的CSR,术后第11天患者血压恢复至术前水平。


颈椎前路术后行前路翻修手术,因瘢痕粘连、组织炎性水肿等原因,解剖结构层次不清,术中损伤术野周边结构的风险明显增大。本例患者术后出现难治性低血压与术中颈动脉窦的牵拉、引流管及炎性刺激等因素密切相关。针对血管抑制型CSR,其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充分补液、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利用多巴胺等升压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同时监测心脏、肾脏等重要脏器的功能变化。鉴于此病例,针对颈前路再手术的患者,可考虑行对侧切口,以获得清晰的解剖层次,减少暴露过程中对周边组织的破坏。


互联网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