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一例腹膜后淋巴管瘤误诊腹股沟嵌顿疝病例分析

2022.4.04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患儿,男,3.5岁,因“左腹股沟区不可复性包块2 d”入院。2 d前家长无明显诱因发现患儿左腹股沟区包块,不能回纳,伴有腹胀及哭闹,无恶心呕吐,食欲差,大便未排,小便正常。


入院查体:神志清楚,反应好,呼吸平稳,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清,心音有力,律齐,全腹无明显压痛及胃肠型,肠鸣音4 次/min,未闻及气过水声及金属音,左腹股沟区可及一肿物,大小约4 cm ×4 cm,上界不清,质地韧,张力高,有触痛,透光试验阴性。阴囊及睾丸无异常。超声提示左腹股沟内见混合型光团,约42 mm ×38 mm大小,随体位改变,实质部分可见血流信号,向上与腹腔相通,通道直径6 mm,拟诊断为左腹股沟嵌顿疝,手法复位未成功。


急诊手术探查,取左腹股沟区斜切口,逐层切开,见提睾肌明显水肿,分离提睾肌,见囊肿样物,切开后即溢出淡棕色液体,量约600 ml,从切口向囊上方探查,无阻力,未触及肠管,向下通至阴囊上方,术中考虑腹膜后淋巴管瘤,延长切口,分离囊壁,见其后方为盆壁肌肉组织,该囊肿位于腹膜后间隙,完整剥离瘤体,4%碘酊涂抹处理创面,检查腹膜无损,腹股沟区未发现肿大淋巴结,腹膜后间隙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术后患儿恢复良好,病理检查证实为腹膜后淋巴管瘤


讨论


淋巴管瘤是因胚胎淋巴组织发育异常所引起的错构瘤,依据wegner 分类法分为海绵状淋巴管瘤、毛细淋巴管瘤、囊性淋巴管瘤及弥漫性淋巴管瘤,有些淋巴管瘤含有血管组织为淋巴血管瘤。淋巴管瘤好发生于儿童,且大多位于颈肩部、腋窝及腹股沟等部位,腹膜后淋巴管瘤少见。囊性淋巴管瘤多位于腹膜后,呈分叶状、囊壁光滑、薄而透明,本病例为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


腹膜后淋巴管瘤主要呈浸润性生长,其生长活跃的内皮细胞可直接蔓延到周围器官,导致周围正常的组织结构异常,腹膜后间隙是组织结构疏松的潜在间隙,具有很大的生长空间。多数腹膜后淋巴管瘤早期因体积小通常无明显症状,当瘤体增大对腹腔脏器造成推挤、压迫时才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本例患儿腹膜后淋巴管瘤经未闭的鞘状突已达阴囊上方,误诊为腹股沟嵌顿疝。


腹膜后淋巴管瘤一经诊断明确,首选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体积小,单房性,且与周围组织无粘连的腹膜后淋巴管瘤易切除,多房性则以广泛、根治性切除为宜。手术时操作要仔细,尽量保证囊肿的完整性,避免瘤体的破裂造成囊壁失去有效支撑而塌陷,导致囊肿与周围组织结构层次不清,进一步增加手术难度。若为多房性囊肿,适当抽取少量囊液可减小表面张力,则有利于囊肿的剥离。为了保护重要的血管和神经,有些囊肿无法完整切除,可用3%~5%碘酊涂擦残存囊壁内膜,以破坏囊壁内皮细胞,减少复发。术后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适当延长引流时间。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成熟,有些学者尝试使用腹腔镜进行相关手术,取得了一定效果。


误诊原因分析为:(1)对腹膜后淋巴管瘤认识不足:腹膜后淋巴管瘤临床少见,查体时对相应的体征未加以重视,而且腹膜后淋巴管瘤并发嵌顿疝的相关报道很少,首诊医师在接诊时,发现腹股沟区突发的不可复性包块,大多想到嵌顿疝,而忽视了腹部肿物的存在,是造成误诊误治的原因之一。(2)临床表现不典型:腹膜后淋巴管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疾病早期症状、体征不典型,瘤体的存在和生长过程往往不引起患儿不适,术前诊断困难,亦导致误诊。(3)未合理应用医技检查:该病例只行腹股沟区局部超声检查,并提示腹股沟嵌顿疝,未进一步行腹部超声和CT检查以发现腹膜后单房或多房的囊性肿块这一显著特征。


外科医生应提高对腹膜后淋巴管瘤的认识,要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查体,建立发散诊断思维,对病情综合分析后方可进行准确诊断,对于突发的腹股沟区不可复性肿物要想到腹膜后淋巴管瘤的可能,及时行腹部超声及CT 等检查,以尽早明确诊断,避免或减少误诊误治。


互联网
文章推荐